12.03 外資進擊公募行業又有新動作!正積極準備申請牌照,新一輪比拼即將到來?

外資進入公募行業又有新消息。

除了部分現有的外資股東希望提升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外,記者近日瞭解到,在前幾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洋私募”中,也有相關機構表示,正積極準備在適當時機提交外資公募基金牌照申請。

不過,目前還沒有外資申請公募的相關細則公佈。在部分外資機構人士看來,在時間表以外,其實還有更多信息有待和相關部門進一步溝通。

“洋私募”對公募牌照感興趣

猶記得今年10月11日,證監會發布公告,正式明確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時點——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自這個時點公佈之後,市場普遍預期,外資控股基金公司的步伐將越來越近。其實今年以來,在現有的基金公司中,部分外資股東已經不斷有新的動作出現,並且距離控股基金公司也僅有一步之遙。比如,摩根大通成功競拍購買上投摩根2%股權。

相比於現有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提升,還有一部分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機構也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6月以來,富達、貝萊德、瑞銀等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積極在華設立外資私募管理機構。截至今年8月初,共有21家外資機構在協會登記,備案產品46只,資產管理規模54億元人民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獲悉,部分“洋私募”對於公募基金牌照表現出了比較大的興趣。比如富達國際就表示,將積極準備,在適當時機提交外資公募基金牌照申請。

另有外資機構人士也說道,“這主要是看自身的能力以及準備情況。當我們覺得條件成熟的時候,是會積極去考慮牌照放開的事情。”

而在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看來,“外資直接申請公募牌照目前在制度和准入門檻方面,都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這將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意味著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得到提升。”

要求有待進一步明確

記者注意到,近期還有市場消息稱,這些“洋私募”已經可以申請設立公募基金,並且有相應的註冊資本要求。

據每經記者進一步瞭解,如果想要申請的話,已經可以開始提出申請。只不過,部分外資機構雖然意願比較強烈,但是也還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另一機構相關人士表示,“據我瞭解,關於註冊申請公開的通知是沒有的,我們也在積極跟相關部門溝通。(對於我們來說),當然是希望能夠儘快拿到牌照並且在中國展業。不過,目前還沒有提交申請。”

另外,“關於註冊資本金,其實並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不管是幾個億,對於外資來說影響不大,畢竟都是全球排名靠前的資管公司。我們更關心的其實是在時間表以外,還有很多信息不是很明確。比如對於本土基金公司的一些要求,放到外資機構上會比較難適應,這些在具體申請時會是怎樣?都有待進一步的溝通。”該機構相關人士進一步說道。

隨著時間表的推進,外資單獨申請公募基金的細則或將進一步明確。同時,‘外資公募’與本土公募的真正比拼,也將很快到來。

劉有華指出,“‘外資公募’和本土的公募基金相比,優劣勢也比較明顯。優勢在於國際品牌影響力大,募資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可以憑藉品牌效應迅速打入市場。而劣勢也比較明顯,國內的公募基金產品種類繁多,且大部分產品標的都具有非常明顯的中國市場特色,其估值和市場定價、以及投資邏輯都和國外有很大的不同,投資理念要想適應中國市場,仍需時日觀察。”

同時,劉有華還表示,“短期內對國內的公募基金市場影響也不大,因為國內的公募基金起步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無論在制度建設上,還是市場影響力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而參考外資私募在國內兩年的發展,管理規模也就60億左右。所以,可以預見的是,短期內對本土公募的衝擊力應該相當有限。”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