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比较开明的封建皇帝。其在位期间,进步的治世思想促成了“贞观之治”得以实现,达到了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在这一点上,古今史家学界都给予以了肯定评价。

但是李世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并不成功,如此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晚年竟然在太子问题上陷入了困局,而且这些子嗣下场悲剧颇多。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流放)、次子楚王李宽(过继给李世民的五弟,早薨)、三子吴王李恪(被杀)、四子魏王李泰(幽闭)、五子齐王李佑(被杀)、六子蜀王李愔(流放)、七子蒋王李恽(自杀)、八子越王李贞(自杀)、九子晋王李治(唐高宗)、十子纪王李慎(流放)、十一子江王李嚣(早夭)、十二子代王李简(早夭)、十三子赵王李福(善终)、十四子曹王李明(自杀)。这14位皇子中,最有资格问鼎皇位的有4位,分别是:长子李承乾、三子吴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这4位里除了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以外,其余3个均是长孙皇后所生。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李世民子嗣表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李承乾剧照

自乱阵脚 长子李承乾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在“玄武门之变”击杀兄弟后取得帝位的,这使得他对“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也心存顾虑。自己的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种长子为太子的制度并非皇储地位的可靠保障,要想稳固太子皇储的地位,离不开太子自己的素养和贤臣良将的辅佐。

正因为如此,大道理他悟得很清楚,他先立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619年―645年),按照法理,当仁不让太子应该是李承乾的,李世民最初也是这样做的,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十月,长子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旧唐书》中这样记载“恒山王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看来,这个时候,李世民对长子李承乾是特别的喜爱,并且在后来为之倾注心血培养,他为太子挑选了最优秀的老师,有李纲、萧瑀、李百药、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魏征、房玄龄等人,这些人中即有前朝老臣,也有博学鸿儒,还有当朝名臣。如此豪华的师资力量,可以见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育寄予了厚望。理论是一方面,李世民每次外出巡视之时,还让李承乾负责监国,参与处理朝中政务,历练其政治实操能力。

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守孝,期间太子李承乾负责处理朝廷政务,这位17岁的太子“颇识大体”,早早的进入了状态,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颇受李世民和大臣们的赏识和信任。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

恰恰相反,事物的轨迹总是朝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从626年,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到贞观十七年(643年),随着李承乾年龄的增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踪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除了搞同性恋,还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面对这些老师们的劝诫,不仅不听,反而脾气很差,甚至多次起意加害他们,对待唐太宗李世民也日渐阳奉阴违。

到了贞观十六年(642年)时,有关太子李承乾的负面信息越来越多,而李承乾因为胞弟魏王李泰受宠,怀疑李世民要改立太子,于是就试图暗杀李泰,并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为庶人放逐黔州,后死于从所。

前朝血统 三子吴王李恪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李恪墓志铭

李恪(619年一653年)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生,他融合了两朝的高贵血统,与蜀王李愔为同母兄弟。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

据说李恪是文韬武略兼备,性格刚毅坚强,《旧唐书》中记载,李恪是“善骑射,有文武才”。《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辨悟。”,唐太宗自己也认为,在众多儿子中,李恪最像自己,也曾经想立为太子,可惜他身上有隋朝血统的原因,导致在太子之位上处于劣势,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要求立嫡不立庶,显然这一点上,李恪与后来的李治竞争是不占优势的。

并且,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兄弟,也是李承乾和李泰、李治的舅舅。在李承乾、李泰两败俱伤以后,他自然支持的人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外甥李治。可以说李恪的命运悲剧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表现太过羸弱,李世民也曾经犹豫过,但受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只好保持现状。不过李恪的存在也使得长孙无忌一直对其心存芥蒂,无时无刻不想寻找机会除掉他。直到后来的高阳公主案发,有学界研究认为,本来这个案件跟吴王李恪没有关系,但是长孙无忌希望把李恪牵连进来,以期望借机消灭这个政治敌人。《新唐书》记载,永徽四年(653年),李世民第十七个女儿高阳公主受人蛊惑造反,李治将其赐死,在对驸马房遗爱的审讯中,他招供说是李恪是主谋,房遗爱本希望通过陷害李恪能够降罪,结果也没有逃得过去,而李恪也为此蒙冤而死。《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记载“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于有司之别舍。”

两败俱伤 四子魏王李泰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魏王 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小时候也非常聪明,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当时,虽然李承乾是太子,在李世民出巡时负责监国,但李世民出巡时也带着魏王李泰,足见其对魏王李泰的喜爱。而且李泰也按照李世民设计的路径时刻要求自己,父子二人关系密到甚至超越东宫太子的地步。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明代丁云鹏所绘李泰崇师问道图

于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双方各树朋党,彼此都想向对方下毒手,这一时期,与太子李承乾有关的不利言论渐多。对于李泰来说,由于李世民即位时,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位而成的,是二王子继位,开了个坏头。由此,李泰自认才略过人,也心怀夺嫡之计,不过,李泰的谋略更高明一些,而东宫太子李承乾显然担心又一次“玄武门之变”会爆发,操之过急,于是拟定了谋反计划,导致落入了对手陷阱。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五子齐王李佑突然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谋反,但很快被平息。在随后的调查中,竟然查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此事非同小可。

李承乾失败后,太子之位不保,谁来接替太子之位,李泰的呼声最高,《旧唐书 褚遂良》中记载 “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李泰本打算通过忽悠李世民得到太子之位,就在这时候,长孙无忌站和褚遂良出来了,揭穿了李泰许诺的杀子传弟的谎言,反对李泰接替太子之位,李泰失算了。《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中记载,“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有学界观点认为,因为李泰才学出众,身边还有一班党羽,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长孙无忌不能居功。

后来,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选择了两废的做法,并挥泪斩杀功臣侯君集,防止储君地位之争再起。此后,李泰被“幽闭”起来,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李泰不明不白地死去。

渔翁得利 九子晋王李治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唐高宗李治像

李治(628年-683年)是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幼子。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时年3岁。

李世民在世的时候,李治因为不及前面几个哥哥有才华,那么活跃,最没有特点。一动一静间,李世民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身边几个过于能干的儿子,搅得他是整日烦扰,而李治显得那么恭敬仁厚,这让李世民很是欣慰,加上他又是皇后幼子,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人支持下,最终李治被确定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时年16岁。

其即位前人生分为晋王(631年-643年)和太子(643年-649年)两个阶段。尤其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又着力培养其胆略才识,让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刘洎、岑文本等继续辅佐李治,并且避免重蹈前太子李承乾覆辙,加强教育质量,避免流于形式。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长孙无忌像

在太子之争后,李世民为李治即位后皇位的稳定着想,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势力为倚重,也就是说李治在后来之所以能够顺利由太子到登基皇位,其舅舅长孙无忌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开始对这些普通地主阶层的大臣态度发生转变,之前由魏征保荐的侯君集、杜正伦等怀疑是其朋党,逐渐排挤这些寒门或者普通地主阶层的大臣,转而倚重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军事集团,一改当初虚怀纳谏之作风,趋向保守和自满。

不过,李治在后来打击兄弟姐妹等皇族和近臣过程中的老辣、果断之表现,也让人对其的“宽厚仁孝”“懦弱无能”表示怀疑,李治是真的无能之辈,还是在当初的太子之位争夺中,故意伪装的懦弱忠厚。

小结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江山应该如何传 有十四个儿子的李世民为啥会在皇储问题上犯了难

李世民十四位皇子命运结果

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2个被杀,3个自杀,3个流放,3个早夭,1个被“幽闭”,1个善终,1个登基。可以看出,皇权的争夺道路充满血腥,最能干的三个儿子都不得善终。长子李承乾始终是在压抑的环境中度过,面对李世民的期望和豪华师资的轮番上阵,给予了他较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至于他后来为何会破罐子破摔,我们很难说清楚,但敏感脆弱的他在面对父亲对李泰偏爱时的那种危机和恐惧却是可想而知,最终与李泰两败俱伤。而李恪由于母亲是前朝皇帝之女的原因,导致不被信任,让不显山不露水的李治笑到了最后。可惜李世民的选择还是出了问题,不管李治的太子之位是捡漏还是“假痴不癫”之计,后来李治差点把李唐江山给搞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