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建誠晟業快評:近期政策風向的兩大端倪

疫情發展至今,國內局勢大體穩定,雖然仍需較長時間鞏固抗疫成果和取得徹底勝利,但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已成為當下及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所以各類刺激經濟恢復的政策從中央各部委到地方政府、部門滿天飛,有鼓勵融資的、有解決用工問題的、有解決運輸問題的、也有減稅減負的,當然也有針對社會焦點問題比如勞資關係進行解釋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地方政府搭便車或者隨意擴大化一些領域的刺激政策,也引發了很多社會討論。這也隨之引發了政策領域的糾偏,雖然並未明確發聲,且時間較短,但我們相信的確在發生這種改變,並已透露出明顯信號。

一是強調“階段性”,二是強調“紓困企業經營困難”,而這給各地出臺刺激經濟恢復的政策戴上了指明瞭方向或者是畫好圈圈,既要鼓勵地方針對實際問題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開復工,恢復生產經營,又要防止地方搭便車隨意擴大化,或者在不該放鬆的領域隨意放鬆,將前期工作成果付之一炬。

上週國稅總局出臺了減免稅費的政策《關於貫徹落實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的通知》、住建部《關於妥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施住房公積金階段性支持政策的通知》,均強調相關政策是階段性,且有明確的時間限制“6月30日”或者“不超過6個月”,而非無限期政策,從政策的內容和行文上,也是在反覆強調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紓困企業經營困難,比如住建部的公積金政策中全是企業緩繳或者少繳公積金的規定,主要是從給企業減負的角度出發,並不涉及貸款端端放鬆。

回到房地產,這兩個方向也是預判未來一段時間政策走勢的關鍵。疫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只是階段性的,對需求的釋放只是按下了暫停鍵,恢復之後的狀況需要數據和市場來證明,而不是將暫停的狀態作為判斷依據,在2月8日,建誠晟業發佈的文章《疫情膠著,中央可能放鬆房地產調控麼?》中,我們就直言“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不會發生變化,但為應對疫情而適時、針對性調整政策是大概率事件。中央在安排疫情相關工作時也表示,“六穩”相關工作仍是重點。”

而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最為現實的政策是確保企業的資金流安全,確保正常的開復工和正常經營,所以減少企業的資金支出,確保企業的資金可以最大比例應用到項目新開工或者建設上才是最為關注的,因為這既可以保障房地產行業運行,也可以保障上下游以及就業的穩定,這才是經濟恢復期的關鍵支撐。所以,我們認為“為對沖疫情負面影響,中央肯定會出臺針對房地產業的相關鼓勵政策,但政策的出臺將是漸進的、差異化的……更多政策將圍繞供給端展開,如降低土地出讓保證金比例、分期付款,加快銷售審批,鼓勵銷售、降低稅費等,優質企業通過公司債等直接融資方式進行融資也將被鼓勵;減弱疫情對經濟和上下游的影響。……相關鼓勵政策應確保資金主要用於疫情嚴重的地區,更多面向經營穩健的主流房企(不能誰都救),更多面向自住型需求,不能打破“房住不炒”的總體要求,不能改變全國範圍內已基本形成的房價平穩預期和基本被抑制的投資炒房需求。”

“在銷售層面,放鬆放開房企定價權,鼓勵開發企業合理定價並通過線上售樓處等各種方式快速實現銷售,穩定開發企業和購房者信心;加快項目開盤、網籤、抵押備案等審批流程,確保企業正常的銷售和回款;在疫情可控、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與開發企業探討分批次而不是集中開盤,比如單次到訪客戶需控制在較小範圍,控制人群聚集而不是完全關閉售樓處。”

即使在銷售層面的放開,我們認為也主要是從放開銷售條件限制以及適當恢復銷售行為入手,而非直接快速調整購房者端的限制,這也是從“紓解企業經營困難”的角度出發。

【詳細觀點歡迎閱讀全文:疫情膠著,中央可能放鬆房地產調控麼?】

現在我們仍舊持有這一觀點。對於很多人期待的消費端放鬆,從自身而言,我們也希望看到,但是從行業的現實出發,理性判斷現在不太可能會普遍出現。而對於商辦公寓限購放鬆、二套放鬆等,在疫情期間出臺則有明顯的搭便車之嫌,非常能理解地方政府或者商業銀行的衝動,但從必要性的角度來看,搭便車的嫌疑要大於疫情期間恢復經濟的必要性。


建誠晟業快評:近期政策風向的兩大端倪

建誠晟業,下設建和城研究中心,由多位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擁有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資深人士發起成立,廣泛開展建築與城市等相關領域研究,為房地產企業、金融機構、購房者和投資人等提供地產研究諮詢、投融資併購、財務顧問等服務。


針對房地產企業、金融投資機構在戰略佈局、投融研判等層面的相關需求,提供研究報告、專家諮詢等服務,幫助企業明晰公司外部環境,把握市場趨勢,合理制定公司戰略和投資決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挖掘市場機遇。


建誠晟業快評:近期政策風向的兩大端倪


我們相信,基於投資視角下的價值發現和風險判斷,團隊長期耕耘積累的專業能力和豐富資源,將為研究成果的專業性和顧問服務的差異化提供保障,支持開發企業和金融機構等房地產產業鏈相關主體把握行業趨勢,預警週期風險,優化研判邏輯,促進資源互通,共同探索新時代下房地產行業轉型與企業發展成熟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