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阿里騰訊笑了!國家最新要求,3年內至少100萬家企業上雲

日前人民日報一篇《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的文章刷屏網絡,介於我國目前所處的環境,生娃問題想要得以妥善解決,仍需從長計議。這點人民知道,國家也清楚。

不過,國家最近關心的不只有年輕人生育的問題,企業的信息化的加速轉型也再次被提上了議程。

8月10日,工信部發布了《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以下簡稱指南),在這份信息產業指導性文件中,工信部對中國企業上雲的數量和質量做出了明確的要求。

2020年廣泛普及雲計算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形成典型標杆應用案例100個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雲平臺和企業上雲體驗中心。

除了指定的“KPI”以外,《指南》中也對企業上雲方式、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給出了指導意見,比如“大型企業可建立私有云”、“鼓勵各地加快推動開展雲上創新創業”,對企業信息化轉型“無微不至”的關懷,不亞於對年輕人的關心。

從2015年的《雲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到2017年的《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再到如今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不難看出,在經過了幾年雲計算基礎設施及制度的完善後,國家已經從對產業的規劃調整到對企業的要求。再加上Gartner、IDC等研究機構對企業信息化支出的預測,企業上雲已是勢不可擋。

政策方面已然一片大好,而相關服務企業也早就準備就緒,就像是二胎政策開放後,婦產醫院、母嬰機構一樣,國內的雲計算企業近年來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雲服務商已超300家,獲得雲服務牌照的也已經達到250家,且數量仍在不斷攀升中。這其中有亞馬遜,微軟這樣的海外巨頭,也有阿里雲,騰訊雲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還有華為、浪潮等傳統硬件廠商,此外,運營商、創業公司也紛紛加入這一陣營。畢竟雲計算是國家的指導方針,是資本的寵兒,市場潛能巨大,在中國信通院的最新雲計算報告中,2021年我國雲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這樣的市場規模,足以讓更多的服務商趨之若鶩。

天時地利已經具備,相比人口出生率的尷尬處境,企業的上雲意願顯然樂觀的多。企業管理者已經意識到對雲計算對企業帶來的改變。

幾乎所有云廠商的發佈會中,我們都會看到,傳統企業的負責人站在臺上,講述使用了某某雲後控制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等實例。事實上,這樣的故事並非杜撰,確是時時發生在這些感受這場變革的企業中。

也許用騰訊雲今年創造的“用雲量”可以概括的表現出國內目前企業上雲的狀況,在今年五月份的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雲發佈了《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2017年下半年,全國“用雲量”較上半年環比增長66.5%,年增長率達133.1% 。今年一季度,全國“用雲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38.6%。雖然“用雲”的主要企業還集中在互聯網行業,但傳統產業以及高度重視信息安全的政務領域在過去一年,用雲量也實現了突飛猛進。

阿里騰訊笑了!國家最新要求,3年內至少100萬家企業上雲

縱然“上雲”是大勢所趨,但企業對“上雲”的顧慮並未完全打消,這點在大型企業以及政府機構中尤為明顯,在他們的信息部署中,有能力有財力的仍會優先考慮自建數據中心,其次是選用有實力的私有云廠商,而能提供“一步到位”服務的公有云服務商卻一次次失寵。

“在中國,做公有云的公司比美國要多三四倍還不止,但是大家接受公有云的程度比起歐美還是有點怯步。”微軟副總裁洪小文在近期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如此談起雲計算的話題,在他看來,中國公司對公有云接受程度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雖然洪小文打了各種比方來介紹公有云的優勢,但在保守的中國企業領導者看來,雲尚且不是百分百安全,何況是公有云。

阿里騰訊笑了!國家最新要求,3年內至少100萬家企業上雲

八月初,前沿數控指責騰訊雲丟失數據鬧得沸沸揚揚,讓“極小概率事件極有可能發生”的論調在一定程度上撩撥了企業管理者敏感的神經。然而在“上雲”大勢面前,與其擔心那極小的概率,如何把損失控制到最小可能更加實際。

除了安全問題,“上雲”成本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事實上,隨著國內雲服務商數量的增加,頻繁的價格戰已經讓計劃“上雲”的企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2017年的一場CDN血腥價格戰讓CDN服務平均價格下降了50%,也打破了這一產業的高利潤的亂象。此外,雲計算的出現也極大節省了基礎建設,企業開發,運維的成本。這些都大大提高了企業在新常態下的發展動能和競爭力。

對企業來講,雲計算在信息化轉型的過程中已經不可或缺。對於國家而言,《上雲指南》的發佈也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多項信息化的部署要求。這麼看來,相比為國家生娃,為國家上雲的可行性更大一些。

【關注我們,看最有料的雲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