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六千九搞定用戶數據智能抓取?業內人士:交智商稅了

六千九搞定用戶數據智能抓取?業內人士:交智商稅了

“在網上放求職信息,都能引來業務員騷擾。”

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抱怨說,如果不小心在網上填寫了個人信息(尤其是手機號),最先接到的總是保險、地產、金融、汽車等業務人員的短信或來電。

因此,不厭其煩的網友開始重視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在一些平臺的註冊信息中,能放郵件就不放手機號碼,能填姓氏絕不填全名。

這就導致了在互聯網上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甚至連非法販賣用戶資料的“灰產”,單條信息的交易價格也越叫越高,讓眾多業務(銷售)人員望而卻步。

“有應用軟件宣稱能抓取用戶信息和消費行為。”從事汽車銷售的讀者張旭(化名)告訴懂懂筆記,為了完成公司的業務考核,公司有個別同事,都不惜花了大價錢,從“灰產”手裡買了一套這樣的“神軟件”。希望找到更為精準的個人信息,用於業務推銷。

而且這款軟件只需單次付費,買斷之後系統將自動抓取並提供用戶信息。甚至可以根據所需行業方向,幫助業務員篩出有用的目標客戶源。

那麼,這樣一款“神軟件”,真的能為處於信息獲取困境中業務員們,帶來低成本的客戶資料嗎?

幾千元就能實現用戶數據抓取?

六千九搞定用戶數據智能抓取?業內人士:交智商稅了

“做業務的,過去上網找信息,現在上網找捷徑。”

張旭在過去三個月裡,僅為4S店賣了四臺車,距離公司所要求的考核指標,還差一半有餘。這讓他感到壓力頗大,畢竟兩個季度完成不了既定指標,就要自動離職了。

偶然的機會,他在某搜索引擎上鍵入了“大數據”一詞。搜索結果排名第二的一條廣告,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告訴懂懂筆記,廣告上說,這家機構所銷售的一款大數據軟件,能夠獲取用戶姓名、手機號碼等信息。

“關鍵是不貴,6900元就能終身使用。”張旭表示,與在互聯網上付費註冊平臺高級賬戶獲取用戶信息,或自費從“灰產”那兒購買客戶資料相比,軟件幾千元的價格的確很誘人。

況且機構還宣稱,他們並非是簡單賣資料的“灰產”,而是“授人以漁”,幫助業務員不斷挖掘客戶消費行為的“大數據”團隊。

只不過,張旭並沒有被宣傳和價格衝昏頭腦。而是精明的聯繫上了機構客服,要求提供測試版本,先讓他試試所謂“資料”的真實性,再考慮是否購買軟件。

“他給拍了一段帶有用戶資料的視頻,演示的同時把我的‘姓名’和演示時間寫了張紙條放在屏幕邊上,以證真實。”通過客服提供的姓名與手機號碼,外加部分消費記錄,張旭嘗試聯繫了用戶。

然而,讓他感到喜出望外的是,這些資料上的信息,基本都對得上。甚至消費記錄也是真實的,其中有不少還是財大氣粗的炒房客。對於公司剛上市的新車,也有用戶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連續測試了十幾個用戶,除了一個關機以外,其他都是真的。”張旭告訴懂懂筆記,這些資料讓他看到了達成季度考核目標的希望。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他要求對方使用貨到付款的方式,向他郵寄預裝了該軟件的筆記本電腦。

據他透露,倘若這樣一套“大數據”系統真像測試中那麼好用的話,那麼每個月將幫他節省將近3000元的資料開銷費用,這部分費用對於銷售人員來說,都是自費的,公司並不承擔報銷。所以僅需兩個多月時間,他就能賺回整套軟件的成本。

有從事銷售工作的網友表示,做業務最繁瑣的工序,是用戶資料的檢索。要在大量資料中,篩選出有用的、潛在客戶信息,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這樣一套帶有檢索、篩選功能的信息系統,的確能夠吸引銷售人員的關注,甚至被“大數據”一詞唬得服服帖帖。

只不過,幾千塊錢真的可以買來如此實用的“大數據”嗎?

數據造假不斷,資料濫竽充數

六千九搞定用戶數據智能抓取?業內人士:交智商稅了

“機構說,很多地產、保險、金融銷售,都在用這套產品。”

拿到系統之後,張旭就迫不及待照著機構所提供的教程,用了起來。他告訴懂懂筆記,系統中,除了有他所需要的大量車主信息之外,還有許多投資客戶、地產業主、高消費人士的個人信息,而且每隔半個小時,系統都會新增一批剛剛“抓取”到的資料。

“很多用戶的確是老車主了,區域也都鎖定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區。”他說,作為汽車銷售而言,若能夠知道車主愛車年限,就能有的放矢的向他們推銷新車,尤其是使用年限超過八年的合資車車主,置換、購買新車的可能性更高。

甚至可以向部分業主、炒房客、金融從業人士推銷高端豪華車型,成功率也有一定的保障。通過近期的消費記錄,還可以知道這些潛在客戶群的興趣、愛好。並在溝通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只可惜,就在張旭拿到這套“大數據”系統幾天之後,系統上所抓取更新的個人信息,似乎和他開起了玩笑。要麼出現手機號碼空號,要麼就是用戶資料與手機號碼對不上,要麼就是所謂的消費記錄子虛烏有。

“一開始以為是偶然事件,後來發現,十條資料,有九條都是錯的,僅剩的一條信息內容還不全。”這讓他很是擔心,於是找到了客服,想一問究竟。而得到的答覆是,近期系統升級,數據會有一定的偏差。

等待了好幾天之後,數據終於恢復了一定的準確率,但內容卻水得很。張旭告訴懂懂,他甚至打過一批號碼,接聽的人全操著方言,說話間罵罵咧咧。因此,他開始懷疑,系統是用農民工的資料在濫竽充數。

“結果,找客服也不回了,頭像一直黑著。”當他重新到網上查看該機構的推廣網頁時,卻發現顯示著404,什麼內容都被撤去了。無奈的他,只能自認倒黴。

但讓他更意想不到的是,上週在公司無意提起這件事情時,發現近期被類似“大數據”系統忽悠的銷售同事,並非少數。甚至連駐點4S店裡的保險業務員,也是其中之一。最慘的一位同事,被騙去了一萬多塊錢。

雖然大數據能夠方便機構、商家瞭解用戶需求,及時做好營銷策略的調整。但這群一心想要走捷徑的銷售人員,卻被不法機構擺了一道。說是“授人以漁”,結果卻連“魚”都沒撈到。

那麼,類似抓取用戶資料、消費行為的軟件,是否真實存在呢?

大數據、智能化,都只是“灰產”的新幌子

六千九搞定用戶數據智能抓取?業內人士:交智商稅了

“其實是有的,但獲取成本不會這麼低。”

就此懂懂筆記諮詢了相關專業人士。從事用戶消費行為研究的Chris表示,這一類隱私、行為數據,普遍存在於商家會員管理系統、應用App數據庫、用戶所使用的手機中。

因此,想要得到這些數據,要不就向商家、應用商非法購買,要不然就只能採取黑客手段,攻入系統、應用數據庫,以及用戶所使用的手機,通過寫入病毒程式,盜取相關的資料條目。

“這兩種可行的行為,都有一定實現難度,而且都是違法的行為。”Chris告訴懂懂筆記,即便是商家、應用商本身,擁有合法的用戶數據內容,也是需要經過仔細的篩選,分類之後,才能夠進行較為精準二次營銷或推廣業務,工作量十分龐大。

不然的話,商家也就不需要第三方的用戶數據分析機構,協助參與數據歸類與判斷了。而在看過張旭所提供的所謂“大數據”抓取系統之後,他卻笑趴了,直呼這簡直是交了一筆“智商稅”。

“根本不是什麼智能系統,就只有表單讀取功能。”Chris說,這個系統並不具備自動抓取功能,其所顯示的大量用戶數據庫,都只是讀取遠程服務器地址中的一套文件罷了。

機構將遠程服務器中的文件進行更新替換,系統就會顯示讀取的新資料,讓張旭他們誤以為真的有及時“更新”的功能。這全是騙子的障眼法。等賺了一定數額的錢之後,騙子就會立即停止更新,溜之大吉。

那麼,張旭一開始那些百試百靈的電話號碼,又是來自哪裡?Chris懷疑,那些提供給買家測試的電話號碼,有可能來自“灰產”機構,甚至出自部分金融、汽貿、地產企業中“內鬼”的手。

而他更加大膽的猜想是,這些號碼有可能就是騙子自導自演的騙局,接聽電話的,都是可以安排的“自己人”。這樣一來,無論張旭如何測試,這些信息都會是正確的,“真實”的。

這也就不難理解一開始在測試的過程中,居然真的有“用戶”對張旭所推銷的新車業務感興趣了。Chris補充說,“如果這系統真能抓取行為數據的話,那麼機構大可不必賤賣幾千元,光做推廣都發財了。”

AI領域有這麼一句話:好算法真不如好數據。如果放到銷售領域來講,那麼應該是得數據者得客戶。隨著用戶對於隱私信息的重視,數據“灰產”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除了互聯網上,那些被反覆加工過的,爛大街的個人信息之外,“灰產”們很難尋找到新的突破口,直接賣裸數據、賺取差價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難。

因此,大數據、高科技、智能化就都成了“灰產”甚至“黑產”們實現“業務”包裝的新幌子。營銷機構、銷售人員對於用戶個人信息的需求,更是讓騙子們鑽了空子。

想做好營銷,做好生意無可厚非。但產品、服務缺乏應有的內功,光靠買用戶資料,其實並不現實。也希望“張旭們”以此為戒,切勿盲目相信“捷徑”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