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疫情之下,房地產紓困政策也不能“搭便車”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我國企業陸續分批次復工。但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經濟面臨短期下行壓力,不少與消費緊密相關的產業在短時間內受到了重挫。

在此情況下,中央層面和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了相應的舉措來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但是,在目前出臺的部分政策中,我們看到了“搭便車”,試圖走短期刺激、“救市”的老路子。例如,2月21日,河南四五線城市駐馬店率先將首付降至兩成,企圖用升槓桿的邏輯來刺激房地產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而一線城市廣州也於3月3日宣佈商服類項目放開限購。

幸而,上級部門對“短期刺激”保持著警惕。2月29日,駐馬店政府被上級部門約談。這背後是其出臺的“救市”政策與“房住不炒”的定位背道而馳。

3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召開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會議重申,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3月4日,廣州放開商服類項目限購的政策也被緊急撤回,具體細節可能會有所調整。廣州儘管面臨商服類項目銷售難題,但是在中央再三重申“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之時,選擇在此時放開商服類項目限購也顯得不合時宜。

那麼,為什麼不能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一方面,我們需要從歷史的角度,清醒地認知到,過去十幾年很多地方過度依賴房地產,曾經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增長的“良藥”。當經濟增長下行時,政府就推出各種短期刺激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當經濟過熱時,政府又會推出各種限制政策來抑制房地產市場增長。正是這樣一次次的輪迴,將房價一次次推高到新的臺階,房地產成為不少人投機致富的手段,風險也越來越高。

我們承認,房地產行業的上下游可能關聯到50多個行業,確實在短時間內可以對經濟起到拉動作用,但因為當下的短暫性經濟困難就採取“短刺激”的措施,是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勢必會給經濟帶來蘊藏風險的後遺症,這幾年堅持“房住不炒”而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樓市健康平穩發展態勢就會淪為一紙空談,也會使得近兩年的控制房價過快增長的努力化之東流。

誠然,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們確實需要相應的政策來支持行業渡過難關,但是,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值得深思。比如,在土地出讓方面,降低土地出讓保證金比例、分期付款;在銷售端,適當放開此前的限價、定價政策,鼓勵開發企業合理定價,適當降低預售條件以及適當恢復銷售行為……

此外,在融資端,我們也看到,應對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央行已採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引導資金實體經濟流動。

總體而言,從“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不會發生變化”的基調出發,應對疫情而適時、針對性調整政策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政策的出臺也將是差異化的,不同區域、不同企業會有不同政策。這些政策也將更有針對性地為行業和企業紓困解難,使它們堅持到“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新京報記者 徐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