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一 大旱麓,先聖祭天的神山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漢山和漢水,自遠古以來就是漢中這塊肥庶之地的父親山和母親河。

漢山位於南鄭縣周家坪南側,是米倉山在漢中境內的主峰,也是漢中朝向巴蜀的第一道屏障。海拔雖然不足一千五百米,可它卻高峻挺拔,巍峨橫亙,是一座了不起的神山。漢山最早的名諱是“旱山”,其山腳被稱“旱麓”。後來隨著 “沔水”改稱“漢水”,“旱山”也就理所當然地改稱“漢山”了。

時光倒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旱山作為西周王室的祭祀場所就已經非常出名,有《詩經•大雅•旱麓》為證,它是周公代周天子祭天活動的記錄,其詩如下:

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幹祿豈弟。 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豈弟君子,神所勞矣。

莫莫葛藟,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

全詩的意思是說瞻望那邊旱山山底,榛樹楛樹多麼茂密。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就憑和樂平易。圭瓚酒器鮮明細膩,金勺之中鬯酒滿溢。和樂平易好個君子,天降福祿令人歡喜。老鷹展翅飛上藍天,魚兒搖尾躍在深淵。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怎會不去培養青年?清醇甜酒已經滿斟,紅色公牛備作犧牲。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柞樹棫樹那麼茂盛,百姓砍來焚燒祭神。和樂平易好個君子,神靈要來把你慰問。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幹。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當時,作為周王朝屬國褒國南側的一塊領地,因地處高峻,遠望朝歌,很得天地垂愛,名聲遠播。周王朝就於每年的春社或是秋收後,由周公、召公等王公率領的祭祀大隊,驅著粼粼車輦,逶迤遠行而來;地方上早就準備好苞茅、葛藤、公牛、牲羊,聚齊了來到漢山腳下,排開宏大的壇場。主祭者用清澈的漢江水沐浴,焚燃巴山香木靜心,莊重肅穆地上禱煌煌蒼天,下祭沉沉厚土,面向朝歌,歌呼周朝無疆,文王萬歲!再祝黎民百姓,積德積福,屯粟屯帛,生民無艱,四海綿綿......這塊福地神山,已隨歷史矗立天地間無數千年,它護佑著更迭的朝朝代代,自周而秦,兩漢兩晉,隋唐兩宋,元明清近;各個朝代,國家開疆拓土,百姓繁衍生息。即使在幾段大紛擾、大戰亂時期,大漢山也護佑著漢中的子民,免受了許多的兵患戰火、瘟疫疾病的折磨。因而成為具有世外桃源般的避難所,也成為歷來安居樂業的宜居地。現在,我們身處漢江兩岸,引項蒼蒼漢山,難道沒感覺到神山的福祉正在蔭護著江水兩岸的蒼生嗎?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二 廉泉讓水、文川武鄉,傳承千年的家邦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漢中自東周“鄭人南奔”起始,即有名稱記載。前770年,居住在今陝西華縣一帶的一小部分鄭國人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漢中市區一帶(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鄭),並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縣(治今漢中市區)。有地名記載已經2780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這塊廣袤富庶的江源盆地裡,產生了許多深深嵌進歷史縱深的好地方,也演進了無數可歌可書的經世典故。

廉泉、讓水,文川、武鄉,這些名號一直讓歷史深深地咀嚼著漢中的水土、人文、風物......它們從各個方面都為浩浩漢江註解著厚重的歷史韻味。

《水經注•沔水》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廉水源頭山泉,便為廉泉;忍水發源於新集西北部的梁山腹地鐵爐鄉,在新集處與廉水匯合。由於“忍”“讓”二字意思相通,雙聲對轉,故忍水即範柏年所說的“讓水”。

相傳南北朝時,宋明帝年間(465—471年),一次梁州州將劉亮派範柏年進京覲帝諮事。明帝與他閒談時,戲問範:“愛卿,廣州有水名曰貪泉,據說那裡出的貪官均與飲此水有關,此事你可聽說沒有?”明帝不等範思索,又一語雙關地問道:“梁州是否有這種地名?”範稍加考慮而答:“聖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讓水、文川、武鄉。”廉泉、讓水為古水名。(前者為今南鄭縣濂水、忍水,後者為今城固縣文川鎮和漢臺區武鄉鎮)。明帝再問:“愛卿宅居何處?”範答:“卑臣寒舍居於廉、讓之間。”範柏年巧妙對答無懈可擊,既說明他任職之地民風淳樸、人性謙遜,又暗示自己為政清廉,不事權貴,受到梁州人民稱讚。這就是“廉泉讓水”典故出處。

此後,逐漸約定成俗,“廉泉讓水”作為風尚樸實的褒詞。人們又常用廉泉讓水來讚美一方人才薈萃、節儉禮儀成風。清代詩人黃作檉曾有《廉泉讓水歌》一首,後幾句為:“世風習貪詐,溪壑嗟難填。渴害心為害,塵襟誰滌澗?我願來此地,卜居遠市廛。置身廉讓間,仰企範柏年。”詩人對世風日下,貪詐橫溢,私慾難滌發出憤嘆,願效法範氏超脫汙濁,置身清廉。由此典故引伸而來的楹聯:文川武鄉英雄地,廉泉讓水禮儀邦”,用來讚美漢中人才濟濟,民風淳樸,可謂意味深長。此聯一出,便廣為流傳,最廣泛地也是最準確地對漢中人的思想品格的讚揚和概括。

文川和武鄉,能進典故,自然也不是非同等閒之地。也都與漢水的支流有關係。文川是發源於秦嶺南麓的畢家河,出了山口沖積成的一塊平展之地,再向南變成南沙河,匯入漢江的懷抱裡。自古文川就是一個大鎮,“文川道”也是古代著名的一條翻越秦嶺的古道。文川鎮在文川河西側,因水得名。曾名周公,以周公墳、周公堡得名。相傳古時有一姓周相國攜眷路過此地,不幸夫人病故,相國悲痛,未幾亦憂憤而死,葬於此地,墳名周公墳,其後建村為周公堡。現在文川河沿,北部建有陝西飛機制造公司,南部建有當時亞洲最大的飛機組裝車間,新擴建的漢中軍民合用飛機場也在文川和柳林之間。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武鄉的由來更為久遠。據可考證資料,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武鄉侯”的封地,也是北周白雲縣治所,從三國末季算起,也有近1800年的歷史,它是漢中北地城固、漢臺、勉縣的物資集散地。集鎮及其附近,有傳說中諸葛亮的假墳,張飛手植的柏樹,還有北側天台山腳下石堰寺黃埔軍校第一分校的校址。可見其歷史積澱厚重,人文精神廣博。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漢中漢江邊的文化情懷

【作者簡介】 王博,漢臺區人。漢中市作協會員,漢臺區作協副主席,《漢風》執行主編。出版散文集《且聽風吟》,曾在《延河》、《東方散文》、《漢中日報》、《華商報》、《三秦廣播電視報》等公開報刊發表文字數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