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著名國學家宋開強先生書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道出做人處事真諦


著名國學家宋開強先生書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道出做人處事真諦

道德經第81章,原文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我們知道,老子的思想中有兩大核心,一是無為,二是辯證法。無為的意思是,不管天地,還是人生乃至社會,都有它運行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支配自然、支配人生的大道。而我們人,要想活的瀟灑快樂,活的自由自在,就不要干涉、改變這些規律,要順著這些規律的要求去做,而不是去改變規律瞎折騰。老子的思想是回到自然回到過去。老子認為,文明汙染了世界,仁義道德擾亂了人們的淳樸的本心,聲色犬馬帶來人心的糜爛。所以,人要回到本真的狀態,叫抱朴守一。所以,所有那些試圖解釋世界、探索事物本質的行為都是徒勞的甚至是愚蠢的。

第二是辯證法。老子思想的精華就在於此。老子認為,事物是有矛盾對立而產生的,事物的運動來自於矛盾的對立,矛盾之間是而已互相轉化的。同時,事物的本質和現象,是無法準確定義的。

基於以上兩種思想,老子提出了他對人在社會上如何自處的真知灼見。

說老實的話,不一定被別人喜歡。因為人總有自我欣賞自我肯定的需求,這種需求就需要別人的欣賞和肯定,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卻很想聽到別人虛假的奉承。魯迅先生說過,一個人去一個財主家祝賀財主生了兒子,別人都說這孩子真漂亮,以後必定大展宏圖,這個人說了一句信言,說這孩子一定會死的——這絕對是真理,但是這個人被揍了一頓。

美言不信。我相信秦武王如果活著,一定會對此深有感觸。秦武王天生力大無窮,喜歡和別人比力氣。別人都假裝比不過他,說他是天下第一大力士,結果秦武王還這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最後在舉鼎的時候,被鼎砸死。這就是美言不信啊!

同樣,擁有雄辯能力的人,一般不會亂說話。其實,老子前面這幾句話都是為最後一句話服務的。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