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 你是否说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
  • 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达不到目的?
  • 你是否因为不善沟通倍感挫折?
  • ……
  • 更有甚至,因为以上种种困扰,就认定自己天生不会与人沟通,抑或自暴自弃,拒绝与人打交道。殊不知,自古及今,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有人却说:我之只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交流。虽说独处会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但是,一旦过了临界点,愉悦就会变痛苦。而且独处时间久了,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无法承受。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热播剧《庆余年》中,范闲因为牛栏街刺杀事件,夜审司理理,让她说出幕后主使。一开始,司理理是拒绝的,范闲威胁她,如果不说出幕后主使,

    我会让人在(地牢)最深处再往下挖一个足够小的暗室,让你一个人住进去,在这样狭小幽闭的空间只能储物,没有什么光也没有什么声音,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沉默,相信我,没有人能在这样的地方坚持下去。

    正是因为范闲的“恐吓”,司理理供出了幕后主使林珙。有网友质疑,堂堂一个北齐暗探,竟然这么容易就被吓住了。殊不知,沟通不仅仅是社交手段,更是人的生理需求和认同需求。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曾经作为战俘在越南被单独监禁了6年,后来他描写过囚犯之间冒着风险仍保持和其他人沟通的情形:

    极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地不与人沟通。残酷的拷打或刑罚都不如孤独那般令人难以忍受。一旦断绝与其他美国人联系,退守到沉默中……对我们而言,这等同于死亡。

    既然沟通人人都需要,那么如何提高沟通力,与人进行高质量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读了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克特所写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你会发现,原来与人交流并不是什么难事,学会说话、读懂对方、维持关系,所有沟通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一、说话“不踩雷”,直男也能变暖男

    经常听到闺蜜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会说话”,很多时候,明明是好心,说出来的话却能把人气个“半死”,为此,闺蜜还给男朋友贴上了“直男”的标签。

    其实不光是闺蜜的男朋友,很多“直男癌”“直女癌”,都受困于“不会说话”,《沟通的艺术》中,列出了让人混淆的3种语言,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开这3个雷区,自然能把自己的“好心好意”表达清楚。

    1、事实与意见混淆。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另一半忘记了你们的结婚纪念日,你会怎么表达内心的情绪?有的人可能会指责对方“你一点都不在乎我们的感情”“你心里就没有我”,其实,这样表达出来的,恰恰是意见性陈述。但是,意见性陈述是建立在说话者的信念之上,是永远无法证实的。如果只陈述事实“你忘记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就会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如果在每个事实性陈述前,加上“我认为”“在我看来”,可以让你表示变得不那么有敌对性。

    2、事实与推论混淆。在聊天中,有人喜欢把自己的推论当做事实进行陈述,自然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争论。常见的推论有“你为什么生气”“你总是斤斤计较”,所以尽量不要去猜测对方的心思,因为我们无法猜透对方的想法。

    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说话,《沟通的艺术》提出了“知觉检核”,完整的知觉检核包括: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书中给出的例子,来检验自己的话语。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3、情绪性语言

    。和以上两个“雷区”一样,情绪性语言同样是在表达个人观点,而非表达事实,难免会带有片面性,比如“你太粗心了”“你真小气”,所以,在谈话中,应该多多使用中性语言来描述我们看到的人、事、物。只用这样,我们的谈话才能更让人接受。

    不得不说,看上就人人都会的说话,竟然也“暗藏玄机”。当然,不踩“雷区”只是迈出了了“社会达人”的第一步,书中还有很多技巧等你一步一步“解锁”。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二、会倾听,也是一门大学问

    除了说话,倾听也是我们与人沟通的主要形式。当然,倾听不是简单的用耳朵听,而是要做到:听见、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由此可见,倾听不是被动的活动,而是需要我们多多回应,多多参与。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参与到一场倾听中去呢?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少说话,不要频繁地打断对方,其次要摆脱注意力分散,切忌一边看手机一边“倾听”,或者一边忙工作一边“倾听”,同时不要过早评断,总有人喜欢在还没听清对方意思的时候,自作聪明地下定论,最后一点是寻找重点,只有找到谈话的核心,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在倾听中能做到以上4点,那么我们就实现了高质量的倾听。接下来,便是予以回应。书中列出了

    借力使力、问话、释义、支持、分析、忠告、评断等7中回应方式,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的支持。

    所谓支持性回应,就是听着表明自己和说话者的立场一致。书中列举了几种类型的支持性回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的老公。每次和他聊起我的某些困惑、不解甚至是抱怨时,老公给我的回复永远是“你要调整心态”“既然别人能行,你肯定也能行”。虽说这样的回复,足矣彰显老公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这明显就是“火上加油的评断”,属于无效的支持性回应,又称“冷安慰”。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更愿意想听到他有效的支持性的回应,即让他表明和我的立场一致。

    其实,“冷安慰”看上去是回应了谈话者,但是这种回应却无法真的提供支持,甚至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我们沟通交流。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三、优化沟通,才能让关系长久

    为了能让我们的关系更长久,更让人满意,《沟通的艺术》提出了“后设沟通”的概念,所谓“后设沟通”,就是关于沟通的沟通。虽然听起来抽象,但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就一目了然。

    • “我讨厌你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
    • “我很感激你愿意对我坦白”
    • “我真的很感谢你,愿意在老板面前帮我美言几句”

    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沟通中,都采用“含蓄”策略,不善表达我们的想法,但是,如果情侣之间或者同事之间,能多进行“后设沟通”,相信感情能够越来越牢固。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后设沟通”,是因为这能让别人知道你很重视他们的行为,同时也提高了别人以后愿意继续这种行为的概率。

    当然,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即使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也无法避免遇到冲突。当你需要向对方发出挑战性信息时,《沟通的艺术》给我们开出了“清晰信息处方”,可以清晰、直接但又不具威胁性得表达自己的心意。

    “清晰信息处方”规定了我们说话内容需对以下几点进行描述或陈述,即行为、解释、感觉、结果、意图,可以看看书中给出的例子:

    社交恐惧?不擅沟通?《沟通的艺术》教你拥有社交软实力

    按照“清晰信息处方”,即使是有挑战性的信息,说起来可变得恳切,不会让对方产生抗拒或者敌意。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中的要素顺序,甚至可以把两个要素联在一个句子中,措辞也要符合自己语言风格,最后,需要我们从容表达,别人才能了解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

    沟通力是一个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不管你是公司老总还是基层员工,不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强有力的沟通力,不但可以让你玩转职场,还能帮你巩固感情,往往是事半功倍,否则便是事倍功半。读读《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轻松提高沟通力,做“社交达人”不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