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 你是否說話過於直白不講情面?
  • 你是否說話過於委婉達不到目的?
  • 你是否因為不善溝通倍感挫折?
  • ……
  • 更有甚至,因為以上種種困擾,就認定自己天生不會與人溝通,抑或自暴自棄,拒絕與人打交道。殊不知,自古及今,溝通能力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有人卻說:我之只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交流。雖說獨處會給人帶來短暫的愉悅,但是,一旦過了臨界點,愉悅就會變痛苦。而且獨處時間久了,人的身體和心理都無法承受。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熱播劇《慶餘年》中,範閒因為牛欄街刺殺事件,夜審司理理,讓她說出幕後主使。一開始,司理理是拒絕的,範閒威脅她,如果不說出幕後主使,

    我會讓人在(地牢)最深處再往下挖一個足夠小的暗室,讓你一個人住進去,在這樣狹小幽閉的空間只能儲物,沒有什麼光也沒有什麼聲音,只有無盡的黑暗和沉默,相信我,沒有人能在這樣的地方堅持下去。

    正是因為範閒的“恐嚇”,司理理供出了幕後主使林珙。有網友質疑,堂堂一個北齊暗探,竟然這麼容易就被嚇住了。殊不知,溝通不僅僅是社交手段,更是人的生理需求和認同需求。

    美國參議員麥凱恩,曾經作為戰俘在越南被單獨監禁了6年,後來他描寫過囚犯之間冒著風險仍保持和其他人溝通的情形:

    極少有人能夠長時間地不與人溝通。殘酷的拷打或刑罰都不如孤獨那般令人難以忍受。一旦斷絕與其他美國人聯繫,退守到沉默中……對我們而言,這等同於死亡。

    既然溝通人人都需要,那麼如何提高溝通力,與人進行高質量溝通,就變得尤為重要。讀了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克特所寫的《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你會發現,原來與人交流並不是什麼難事,學會說話、讀懂對方、維持關係,所有溝通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一、說話“不踩雷”,直男也能變暖男

    經常聽到閨蜜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會說話”,很多時候,明明是好心,說出來的話卻能把人氣個“半死”,為此,閨蜜還給男朋友貼上了“直男”的標籤。

    其實不光是閨蜜的男朋友,很多“直男癌”“直女癌”,都受困於“不會說話”,《溝通的藝術》中,列出了讓人混淆的3種語言,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這3個雷區,自然能把自己的“好心好意”表達清楚。

    1、事實與意見混淆。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另一半忘記了你們的結婚紀念日,你會怎麼表達內心的情緒?有的人可能會指責對方“你一點都不在乎我們的感情”“你心裡就沒有我”,其實,這樣表達出來的,恰恰是意見性陳述。但是,意見性陳述是建立在說話者的信念之上,是永遠無法證實的。如果只陳述事實“你忘記了我們的結婚紀念日”,就會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如果在每個事實性陳述前,加上“我認為”“在我看來”,可以讓你表示變得不那麼有敵對性。

    2、事實與推論混淆。在聊天中,有人喜歡把自己的推論當做事實進行陳述,自然就會不可避免地引起爭論。常見的推論有“你為什麼生氣”“你總是斤斤計較”,所以儘量不要去猜測對方的心思,因為我們無法猜透對方的想法。

    為了更好的指導我們說話,《溝通的藝術》提出了“知覺檢核”,完整的知覺檢核包括: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書中給出的例子,來檢驗自己的話語。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3、情緒性語言

    。和以上兩個“雷區”一樣,情緒性語言同樣是在表達個人觀點,而非表達事實,難免會帶有片面性,比如“你太粗心了”“你真小氣”,所以,在談話中,應該多多使用中性語言來描述我們看到的人、事、物。只用這樣,我們的談話才能更讓人接受。

    不得不說,看上就人人都會的說話,竟然也“暗藏玄機”。當然,不踩“雷區”只是邁出了了“社會達人”的第一步,書中還有很多技巧等你一步一步“解鎖”。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二、會傾聽,也是一門大學問

    除了說話,傾聽也是我們與人溝通的主要形式。當然,傾聽不是簡單的用耳朵聽,而是要做到:聽見、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

    由此可見,傾聽不是被動的活動,而是需要我們多多回應,多多參與。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參與到一場傾聽中去呢?

    在傾聽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說話者的意思,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少說話,不要頻繁地打斷對方,其次要擺脫注意力分散,切忌一邊看手機一邊“傾聽”,或者一邊忙工作一邊“傾聽”,同時不要過早評斷,總有人喜歡在還沒聽清對方意思的時候,自作聰明地下定論,最後一點是尋找重點,只有找到談話的核心,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在傾聽中能做到以上4點,那麼我們就實現了高質量的傾聽。接下來,便是予以回應。書中列出了

    借力使力、問話、釋義、支持、分析、忠告、評斷等7中回應方式,在這裡,我們重點討論一下的支持。

    所謂支持性回應,就是聽著表明自己和說話者的立場一致。書中列舉了幾種類型的支持性回應,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我的老公。每次和他聊起我的某些困惑、不解甚至是抱怨時,老公給我的回覆永遠是“你要調整心態”“既然別人能行,你肯定也能行”。雖說這樣的回覆,足矣彰顯老公積極向上的心態,但是,這明顯就是“火上加油的評斷”,屬於無效的支持性回應,又稱“冷安慰”。其實,對於我來說,我更願意想聽到他有效的支持性的回應,即讓他表明和我的立場一致。

    其實,“冷安慰”看上去是回應了談話者,但是這種回應卻無法真的提供支持,甚至會適得其反,不利於我們溝通交流。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三、優化溝通,才能讓關係長久

    為了能讓我們的關係更長久,更讓人滿意,《溝通的藝術》提出了“後設溝通”的概念,所謂“後設溝通”,就是關於溝通的溝通。雖然聽起來抽象,但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就一目瞭然。

    • “我討厭你用這種語氣和我說話”
    • “我很感激你願意對我坦白”
    • “我真的很感謝你,願意在老闆面前幫我美言幾句”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都採用“含蓄”策略,不善表達我們的想法,但是,如果情侶之間或者同事之間,能多進行“後設溝通”,相信感情能夠越來越牢固。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後設溝通”,是因為這能讓別人知道你很重視他們的行為,同時也提高了別人以後願意繼續這種行為的概率。

    當然,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即使關係最密切的朋友,也無法避免遇到衝突。當你需要向對方發出挑戰性信息時,《溝通的藝術》給我們開出了“清晰信息處方”,可以清晰、直接但又不具威脅性得表達自己的心意。

    “清晰信息處方”規定了我們說話內容需對以下幾點進行描述或陳述,即行為、解釋、感覺、結果、意圖,可以看看書中給出的例子:

    社交恐懼?不擅溝通?《溝通的藝術》教你擁有社交軟實力

    按照“清晰信息處方”,即使是有挑戰性的信息,說起來可變得懇切,不會讓對方產生抗拒或者敵意。當然,我們沒有必要完全按照書中的要素順序,甚至可以把兩個要素聯在一個句子中,措辭也要符合自己語言風格,最後,需要我們從容表達,別人才能瞭解我們所要傳達的信息。

    溝通力是一個軟實力的集中體現。不管你是公司老總還是基層員工,不論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強有力的溝通力,不但可以讓你玩轉職場,還能幫你鞏固感情,往往是事半功倍,否則便是事倍功半。讀讀《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輕鬆提高溝通力,做“社交達人”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