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是傳統文化典籍中最重要也最難讀懂的一部,古往今來,很多人視其為“生命之書”,一輩子都在研習,但真正能讀懂的仍然是少數人。

其實,研習《道德經》有三個前提,不瞭解的話,恐難以窺其堂奧。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一、《道德經》不等同於老子思想

老子是道文化的集大成者,而《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載體,全書由5000多個文字組成,採用的是線性表達的方式,優勢在於傳播速度快、範圍廣,而劣勢是思維轉換和重新解碼的不易。

儘管老子已竭盡所能,用了最精確、最藝術的語言來撰寫《道德經》,但這種線性表達本身的侷限性決定了,《道德經》並不能完整表達老子的思想。

老子起初並不願訴諸文字,或許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已鄭重申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提醒讀者,不要把《道德經》的文字與“道”混同,也不要把任何概念與本質混同。說到底,這部經文只是打開老子思想寶庫的一把鑰匙,如果把這些文字看作全部,就難免糾結於文辭的考證,而忽略了老子在其中隱含的真義。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二、讀《道德經》,不能不瞭解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

《道德經》雖然是一部對現代人也極富啟示價值的著作,但它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時候,他所看到、聽到以及理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經濟條件如何?科技已發展到什麼水平?當時的社會階層是怎樣的,普通人又是如何生活的?當時還有哪些思想流派,他們與道家的關係如何等等……

這些都是《道德經》的背景資料,功課沒做足的話,對《道德經》必然會有很多的誤讀。因為在研讀《道德經》的時候,要儘量還原經文原貌,用老子的耳目去聽、去看,用老子的思維去理解,而不是如後人熱衷的附加很多超越時代的內容,如所謂“四維空間”等等,這種過度解讀的問題,是研習《道德經》的一個誤區。

就算沒有對“四維空間”的描述,《道德經》也已經足夠偉大了!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三、研習《道德經》少不了理性,但不能完全訴諸理性

人類的思維中有一個“執念”,就是總想通過語言或公式把一切都解釋清楚,實際上,別的學問也許可以,但研習《道德經》《易經》這樣的著作,是行不通的。

其實,人類理性的作用範圍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承認,在很多領域,我們的感知和思維是到不了的。

從《道德經》文本來看,老子寫作時當然是運用了理性的,但並不全是理性,也有很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只是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出來了而已。

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隻可意會,沒法準確表達,所以老子最後也只能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類似這種聽起來很玄的東西,老子用什麼方法知道的,我們沒法“知道”,但修為到了,應該可以“悟到”。

想成為讀懂《道德經》的少數人?你該知道的3個事實

所以,研習《道德經》要加上修行的功夫,不能玩文字遊戲,也不能完全訴諸理性,要在自然中感悟,在生活中體驗,在冥想中修證,這才是《道德經》這本“生命之書”正確的打開方式。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