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現今東南亞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奇特的動物,名為貘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它和豬長得有點像,但兩者關係很遠,貘是奇蹄目的,豬是偶蹄目的,兩者的關係只能追溯到5500萬年前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貘身體像豬,有個可伸縮的鼻子,比大象短,但比其它動物長,也能用鼻子捲起地上或高處的枝葉。貘科為奇蹄目僅存的三科之一,現存5種——亞洲貘、中美貘、低地貘、山貘、卡波馬尼貘除馬來貘分佈在亞洲之外,其餘分佈於拉丁美洲

我國古代南方地區也曾有亞洲貘分佈。

亞洲貘的概況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亞洲貘又稱馬來貘、印度貘,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貘,體長1.8-2.5米,肩高90-110釐米,體重可超過300千克,頭部和四肢為黑色,其餘部分為白色。亞洲貘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是非常原始的奇蹄目動物,50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模樣至今沒有發生太多變化,奇蹄目剩下的兩科——犀科和馬科都是它的“晚輩”。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亞洲貘現存分佈

歷史上亞洲貘曾廣泛分佈於亞洲的熱帶雨林中,但如今,亞洲貘僅存於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和泰國、緬甸的少數地區野生的加上動物園裡的總數只有3200只,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好在貘除了長相奇特之外,身上沒有其它“寶貝”,不會遭到大象和犀牛那樣的殘忍偷獵,貘數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棲息地萎縮和家畜對食物的搶奪,但在某些地區,亞洲貘會遭到捕捉賣到動物園中,在泰國,一隻年輕亞洲貘能賣出5500美元。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貘的幼崽背部有西瓜紋

4月27日被定為“世界貘日”(World Tapir Day),保護人員希望能讓人們更加關注、瞭解、保護這種奇特而古老的動物,以及更多像貘一樣面臨滅絕的動物

亞洲貘在我國古代的記載及消失原因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青銅貘尊

歷史上我國南方地區就分佈有亞洲貘,“貘”這個字就來自古漢語。我國西周遺址中出土的大量貘尊就是亞洲貘曾分佈於我國的最好證明,但古人對貘仍然知之甚少,甚至著名的異獸錄《山海經》都沒有關於貘的記載,只有一種名叫“猛豹”的異獸。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獸多猛豹,鳥多尸鳩”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大熊貓與亞洲貘

這個“猛豹”後來研究認為是大熊貓,因為大熊貓和亞洲貘都是黑白兩色,體型肥胖,很容易被搞混,所以古人記載的“貘”都是大熊貓和亞洲貘的混合體。

《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夷,出貊獸。”

注引《南中八郡志》:“貊,大如驢,狀頗似熊,多力,食鐵。”

這個“貊”就是貘,很明顯這裡把亞洲貘和大熊貓混為一談了,“食鐵”可以說是古人對於大熊貓的基本認知

又如晉代郭璞的《爾雅注》中描述:(貘)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依照描寫來判斷這裡的“貘” 實則也是大熊貓

唐代白居易《貘屏贊》中寫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

從象鼻犀目可以看出,白居易所描述的“貘”才是亞洲貘。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唐朝與日本交流頻繁,日本如今的眾多鬼怪多數都是唐朝時由中國傳入的。貘傳入日本後被增加了“食夢”的特異功能,成為如今火爆遊戲和動漫的食夢貘,仍保留了象鼻犀目的體貌特徵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關於亞洲貘何時在中國絕跡的,一直沒有定論,研究認為是在9-11世紀,也就是北宋時期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過億的朝代,而且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經濟重心加速南移。靖康之亂後,宋朝衣冠南渡,南方地區受到快速開發,也許就在這段時期,亞洲貘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逐漸從中國境內消失。

但比亞洲貘更大的犀牛一直在我國生活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亞洲象至今仍生活在雲南,而亞洲貘為何早早就從我國消失了?因此關於亞洲貘在我國滅絕的原因還需要更多研究。

我國曆史上其他貘類動物

除了亞洲貘之外,我國曆史上還分佈著許多貘類動物,但它們都徹底滅絕了,只有零星的化石表明它們曾經生活於中華大地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目前根據出土的化石推斷我國遠古時期至少還有4種貘類動物——華南巨貘、中國貘、三原貘、齊氏二連脊貘(戴氏貘)。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其中華南巨貘是最具傳奇的,華南巨貘體重達500千克以上,和一頭水牛相當,化石研究表明華南巨貘約在1萬-4200年前滅絕,但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南方的巨貘直到15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存在

南朝梁陶弘景記載:諸山林中,有獸大如水牛,形似豬,灰赤色,下腳似象,胸前尾上皆白,有力而鈍,亦名隱鼠。

《異物志》記載:鼠母頭腳似鼠,口銳毛蒼,大如水牛而畏狗,見則主水災。

《晉書》記載︰宣城郡出隱鼠,大如牛,形似鼠,腳類象而驢蹄。毛灰赤色,胸前尾上白色。有力而鈍

上面古籍中所描述的“隱鼠”很可以就是巨貘,或者是其他已經滅絕的巨獸。總之關於我國古代貘類動物的情況還需要更多化石和史籍來深入研究。

這種長著象鼻子,形似大肥豬的奇特動物,歷史上曾在我國廣泛分佈

所以,我國曾經生存過很多種貘,不管是現僅存於東南亞的亞洲貘,還是其他滅絕的貘類動物,都有在我國存在過的證據,但遺憾的是,我國現在已經沒有貘了。不過如今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依舊生活著數不盡的珍奇異獸,保護它們才是當務之急

我是百科千尋君,關注自然,熱愛自然,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