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入關中後,為何不定都咸陽而是定都彭城?

琳瓏兒


誠邀。



在我國曆史上,關中地區地利位置出眾,秦國依此強大,後世把關中地區當做發家建立基業的根據地,但是秦末時項羽攻入關中後,為何沒有在關中建立自己的勢力,定都咸陽,反而定都彭城呢?

事實上,楚國人在彭城完成了所有政治理想,達到了歷史頂點。

楚人在彭城做了三件事: 首先,復國滅秦,勝利逆襲,給數百年秦楚之爭做了痛快的結案; 其次,大封諸侯,一逞楚莊王圖霸問鼎之志,再敘周武王伐紂分封之功;最後,完成了楚人的華夏化。


從郢到壽春,再到彭城,楚文明的核心區步步北移,其華夏身份逐漸加強,蠻夷身份逐漸減弱,到了彭城之後,這個與中原長期分立的強勢異質文明才真正融入了華夏文明的主流,從此以後,東亞大陸南部再無異質文明能與華夏抗衡,中華文明南進道路掃清。

為什麼定都彭城不定都關中也是有其原因。

彭城是項羽起兵基礎。秦朝統治時期,曾進行過大規模的“遷豪”於咸陽和南陽。所謂的“豪”就是原來的六國貴族及富商大賈。但是秦朝畢竟立國時間不長,不可能完全將貴族豪富一網打盡。


項羽當然也屬於貴族,《項羽本紀》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項羽和項梁就屬於六國貴族的漏網之魚。而《陳涉世家》載:“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還準備以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項羽季父項梁,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由於項燕在楚地及楚人心中極高的威望,項羽與其叔父項梁在楚地也就有著深厚的民心基礎。

用項羽的話說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這句話除去顯擺的意思之後,還有一個關鍵詞是十分重要的,歸故鄉。項羽帶著他的子弟兵,一支包括將軍、軍官、士官、士卒的江東軍隊從江東打到關中,滅了秦朝。實際上,士兵是“人”。只要懂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歷史上的很多事件了。

關中地區,是秦朝的核心區域,反秦的項羽在此則更是犯下了諸多罪行,特別是在新安坑殺秦降將降卒二十萬。之後又以強制手段立邯、欣、翳三秦王,故而“秦民莫愛也”,無法得到關中秦人的信任與擁護。關中初定,項羽又需要東出鎮撫諸侯,而秦人不服,需要重兵鎮守,然後再慢慢使秦人向項羽效忠,這是非數年經營不能見效的。而以彭城為大本營的話,軍隊的補給和調動都極為便利 。




項羽說的“歸故鄉”這一類的話,不但不蠢,而且還很正確,很符合當時的形勢!項羽的基本盤實際上是在江東,要是定都關中的話,關中和江東連接太薄弱,本來控制就難上加難,簡直相當於飛地,要是一旦有其他諸侯打江東,那自己的老窩就被人端了。

定都彭城確實有它的弊端,但是定都關中的弊端更大,定都彭城也許是負值,如果要是在其他方面好好表現的話,還是能達到及格以上及格的。可是他在關中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他已失去人心,想挽回很難,關中確實不利於作為新的地盤和根據地。這也就說明他要是定都關中,很有可能結局更差。

總而言之:他不是因為坑殺20萬人、燒了宮殿才定不了都,而是因為他本來就不打算在關中定都才坑殺人、燒宮殿。定都彭城是有其原因的,他本身並不想待在關中,而是想回去。


源稚生


很多人對項羽定都彭城而不是長安頗有微詞,那我今天就分析一下項羽定都彭城的正確性。

項羽出身於楚國的軍事貴族,他和叔父起兵造反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滅掉秦帝國,為楚國報仇。實際上項羽和張良的初衷都是一樣,區別在於張良做了謀士,而項羽是領袖。項羽滅掉大秦之後,火燒咸陽,算是替楚人出了一口惡氣。所以如果他定都咸陽,那麼他的都城就會成為秦人的攻擊的對象,也就是說,項羽在咸陽就會不得安生。

項羽入關之前在懷王面前約定好了,先入關者為關中王。自從項梁死後,項羽一直處於被邊緣化的地帶,懷王不僅幾次把兵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還弄了一個宋義節制項羽。項羽憑藉自己叔父的威望和自己的果敢,將兵權再一次奪了回來,這才有了殺宋義,鉅鹿之戰。但是懷王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徵,他的話就算不聽也要考慮在內,項羽深深知道,他之所以能夠率領軍隊進入關中,而且成為統帥,和他是楚人有很大的關係,而懷王就是將楚人凝聚在一起的一個精神所在,所以項羽就算想要定都咸陽,也是力不從心。

而且彭城對於項羽來說比咸陽更加的適合作為都城。在彭城,項羽有著楚人的群眾基礎,而且他滅了秦帝國,是楚國人的功臣。而且,彭城的地理位置,更適合項羽能夠控制其他的諸侯王。

彭城連接著三川的險地,能夠很輕鬆出兵控制三川,而三川是控制三秦之地的命脈,所以項羽在彭城可以很好地防範劉邦。

彭城是逐鹿中原的要塞,是南北方互通的軍事重鎮,在這裡兵精將廣,而且人心所向,怎麼是咸陽能夠比的了的呢?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用人,也不在於定都策略的失敗,而是因為選擇對手的順序失敗了,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如果項羽西進直接幫助章邯消滅劉邦,讓龍且等人纏住田榮和彭越,就不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


詩書君



項羽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鮮明悲劇色彩的傑出英雄人物。說項羽英雄,是因為他有扛鼎之力,又有勇氣膽略,能夠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在秦末的反秦大潮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霸王。說項羽悲劇,是因為他為人寬厚,治下有方,曾經雄霸天下,卻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

項羽塑像


項羽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無疑是他在顛覆秦國後沒有選擇足以作為帝王之基業的“千里金城”關中地區作為統治中心,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楚國,定彭城為都城,這導致項羽直接失去建立帝王霸業的機會。史書記載,項羽率大軍進關中後,引兵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燒燬秦國宮室,縱火三月而不滅,又擄掠關中所有珍寶婦女東還,這無疑是非常瘋狂的復仇行為。


《史記》記載,當時有人向項羽建議說,關中地區四周山河環繞,關塞林立,中央又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可以立都為霸業的基礎。但項羽認為秦宮殿都被燒燬,無法安居,自己又一直想東歸故鄉。項羽甚至說,富貴之後不歸故鄉,如同穿著錦繡衣物在夜間出行,又有什麼人能看到呢?提建議的人大為不屑,嘲諷地說楚國人都是戴著帽子的獼猴(沐猴而冠),不成人樣。項羽大怒,將此人烹殺。

沐猴而冠圖,沐猴即獼猴,沐猴而冠是諷刺項羽沒有政治眼光


從史書記載來看,項羽不定都關中的原因似乎只是覺得秦國宮室殘破不堪,自己又急於榮歸故鄉,其實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項羽其人出自於楚國世族,戰國時便是楚國的大貴族。對項羽而言,楚國是他的貴族根基,戰國時期的政治秩序是他的文明理想,而基於關中之地的秦政權是他一生最痛恨的所在。


在項羽一手構建的政治秩序中,他為楚霸王,為天下總盟主,分封諸侯,居於楚國,統領天下。這反映出項羽推崇西周時代的封建體制,反感秦帝國強行推廣秦國風俗的政治舉措,而是希望各地自有其風俗習慣。項羽作為楚國貴族,自然也要回到根基之地,遙領天下。

彭城(今徐州)項羽雕像


秦帝國在商鞅變法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過程中,和楚國結下了血海深仇。秦軍不僅奪取了巴蜀之地,還在白起率領下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焚燒楚國王陵,逼迫楚國遷都,忍受奇恥大辱。在滅國戰爭中,秦軍全殲楚國軍隊,對楚國造成了沉重打擊,更在接下來的統一運動中強制推廣秦地風俗習慣,造成了楚國聲勢浩蕩的反抗。這都是楚國和秦國之間的血海深仇。


出於對秦帝國征服的反抗和對暴政的厭惡,項羽對秦國軍士和秦國土地自然有了嚴重的厭惡和反感,這從他坑殺數十萬秦軍士兵、屠咸陽城、殺秦王子嬰、焚燒秦國宮室和秦始皇陵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項羽固然痛恨這片土地,也極大地失去了人心,這決定了項羽不可能在秦國故地關中立足,更不可能繼承秦制。


參考文獻

《史記》


生猛歷史


項羽入關後不定都咸陽而定都彭城我認為有四個方面原因,下面談一下。

咸陽城,今天陝西省西安市附近,彭城,今天江蘇省徐洲市。自古北京,咸陽,洛陽,開封,襄陽,彭城,這幾個城市戰略位置很重要,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項羽為何放棄咸陽城而在彭城為都城有四個方面原因。

一,項羽鉅鹿之戰中擊潰章邯秦軍,消滅了王離秦軍。後章邯領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只留下章邯幾個秦將外,把二十萬秦軍俘奴全部坑殺,主要防止這些秦兵反叛。秦國人聽到項羽坑殺二十萬戰俘,都很震驚,本來秦人對項羽印象還好,認為他是反秦暴政雄,現在秦人覺得項羽比秦始皇還殘暴些,項羽坑殺戰俘這件事讓秦人很失望很反感。項羽入關後幹了幾件事讓秦人覺得項羽比秦始皇還壞。

項羽入關後,第一件事是殺了己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秦始皇家族,秦王朝大臣全部處死。一時間咸陽城血流成河,咸陽城成了人間地獄。項羽帶軍隊乾的第二件事是,放縱手下大掠奪,強取豪佔秦王朝國庫和大戶人家錢財。霸佔宮女,強搶民女。項羽帶軍隊乾的第三件事是到處放火燒屋,還一把人燒了秦始皇阿房宮,居傳說阿房宮燒了幾個月才息滅了。項羽這樣,是為了洩私仇,因為項羽父親和祖父項燕都為楚國將軍,是被秦始皇軍以攻佔楚國時戰死。因此這一次項羽找到了機會,報復秦國人。秦人因此非常恨項羽,項羽心裡明白,所以不會建都咸陽,而是選擇故鄉彭城為都城。

三楚國人家鄉情結非常嚴重,不像廣東人,福建人長年漂游海外,可以多少年不回故鄉。而且富貴了,衣錦還鄉在家鄉人面前顯擺顯擺。光宗耀祖嗎。這就是亥下被圍,項羽本可以回江東,重振族鼓。而項羽選則了自殺,因為他失敗了,無臉再見故鄉人。因此,這是項羽不把都城建在咸陽,而建在彭城第二個原因。

三因為義帝楚懷王在彭城,楚懷王是諸候王名義上領袖,實際領導是西楚霸王項羽。所以項羽建都彭城有利於挾天子以令諸候。剛開始諸候王都被迫聽項羽。後來,項羽把楚懷王殺了,如是劉邦到處說項羽弒殺義帝楚懷王,項羽不仁不義。於是諸候王一起攻打項羽,項羽兵敗自殺。

四,彭城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建都彭城,有利於項羽籌集軍糧。為軍隊提供後勤保障。


蔡哥談


兩個成語:衣錦夜行、沐猴而冠。說到底,虛榮罷了。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把咸陽搞得一塌糊塗,焚燒秦宮,殺秦王子嬰,劫掠婦女財寶準備東歸。有人勸項羽,關中土地肥沃,戰略地位突出,適合建都。但是項羽看著秦宮都被燒了,想回故鄉,就說出“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這樣的話,說客諷刺項羽“沐猴而冠”,意思是虛有其表,不重實際。項羽大怒,把說客烹殺。


傳統思想中總有一種鄉土情結,講究一個“衣錦還鄉”接受鄉鄰歡迎祝賀,從而使虛榮心得到大大滿足。一直到後來,中了進士的學子也要跨馬遊街,尤其是回鄉帶著大紅花騎馬溜一圈。心態可以理解,但面對國家大事,總要有些戰略眼光。項羽定都彭城,結果是幾次被劉邦攻破,遠不及關中易守難攻。後世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曾想在自己家鄉鳳陽建都,最後也終於明白那裡不合適而改為南京。定都之地要深思熟慮,可惜項羽缺乏戰略思想又太自負,敗亡也是必然。


伊耆角木


在著名的“鴻門宴”事件之後,項羽率軍進入了關中,殺進了咸陽城。

在“鴻門宴”之前,劉邦進入咸陽城時,曾“約法三章”,即“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安定了民生,籠絡了關中各階層住民的人心。這給以後劉邦出漢中,取關中時,打下了比較好的民心基礎。

但是,項羽到了咸陽城,卻直接命令屠城,並且殺了秦王子嬰,火燒了阿旁宮。項羽還劫掠了大量財物和當地的婦女。這些作為讓項羽失去了關中的民心。

項羽劫掠之後準備東歸,有人勸說項羽,說關中有山河為屏障,四周有要塞防禦,並且土地肥沃,可以成就霸業。

結果項羽卻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那個勸說的人聽了,就自言自語的說,人說楚國人象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

項羽一聽大怒,直接把勸說的人扔鍋裡給烹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項羽為什麼不定都咸陽了。

按照《史記》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咸陽城已經被項羽劫掠焚燬,殘破不堪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項羽和他的士兵大多是楚人,都思念家鄉,想返回楚地。

但是我覺得,項羽之所以定都彭城,還有另外兩個主要原因。項羽沒有經營天下的眼光,這從他屠城劫掠,還非要東歸就可以看出來。另外一個就是項羽極其的虛榮。戰敗秦國後,項羽想的是“衣錦還鄉”,要讓家鄉父老看到自己的威風。

並不是說“衣錦還鄉”就是錯誤的,而是要分清時勢,按照實際情況來做決定。劉邦在完成統一大業後,也曾“衣錦還鄉”過,還作了有名的《大風歌》。

項羽卻侷限於自己的虛榮自大,限制了自己的思維,焚燬了咸陽,回到了家鄉,最終導致了垓下大敗,自刎烏江的結果。


奕天讀歷史


項羽雖為一代英雄,為天下伐秦各路諸候的盟主,但他只想復辟楚國,推翻秦朝後,他給伐秦各路諸候包括秦之降將封王封王封地,自封西楚霸王,他想倒退到春秋戰國諸候分裂局面,並無建立統一王朝的雄心壯志。所以他又從咸陽退出回到楚地定都彭城心安理得作他的西楚霸王去了。他是戰國時楚國貴族後代,自然對秦統一六國極為反感,反秦就是為了重建楚國,逆潮流而動,這是他在楚漢相爭而敗北的原因之一。


二掌櫃的312


這是個人眼光問題,沒有雄霸天下的心。只侷限於夲鄉熱土,只曉的武統稱雄,不懂文可安邦。更分封地方勢力,失去了中央集權。結果形成各自為政,不服中央的局面形成。最後四面樹敵人心叛離,四面岀擊,首尾不顧,更可悲的是集團中沒參謀組織,後方團隊,形成了流寇隊伍。從一生的爭戰中,可以看岀項羽沒有做人中天子的腦子,只是一軍中英雄,不懂治世謀略安邦定國之策。


布衣才子


項羽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彭城是他老家,定都彭城讓老鄉看看,俺發財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