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於方寸之地,感城市變遷——龍灣“古民居構件特展”呼喚鄉愁的記憶

於方寸之地,感城市變遷——龍灣“古民居構件特展”呼喚鄉愁的記憶

經過一道隔扇門,夏商時期的牆體殘件便映入眼簾。這個出土於瑤溪街道龍崗山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時期遺址的木骨泥牆殘件,訴說著龍灣古建築文明的初陽。

“這是我市首次出土的夏商時期建築構件,也是龍灣區最早的建築構件。”龍灣傳統民居建築構件特展策展人王邦敏指著櫥窗中木骨泥牆殘件說。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位於龍灣博物館的“鄉愁記憶”展廳裡,陳列著木窗、瓦當、挑斡、灰塑、梁等200多件古民居構件,這是從百萬件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典型民居構件。

這次展覽於龍灣而言,彌足珍貴。因為這些殘存的構件見證了在無數次“推倒”中艱難爬起的傳統歷史,承載著龍灣地方傳統建築文脈。當老房子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當“屋”歸原處成為一種奢望,“鄉愁記憶”,龍灣為這次特展命名,為歷史遺存尋得安放之所。

穿越千年時光隧道,古民居構件以其特有的滄桑、厚重和張力,將歷史、現在和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面對保護、搶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難題,龍灣在改革中尋求新的突破,探索出一個又一個古民居保護利用的新機制,真正守住了古民居的“筋、骨、肉”,傳承了龍灣文化的“精、氣、神”。

記得鄉愁,也記得龍灣為古民居構件保護作出的不懈努力。

//

城市變遷,喚起鄉愁記憶

//

展廳裡,陳列著木窗、瓦當、挑斡、灰塑、梁等古民居構件。它們被劃分成四個不同的單元並擁有詩意的名字:臨窗觀景、四水歸堂、藝匠生輝、宏圖華構。

彎曲的柱子,體現不俗的民俗價值;構件上祈福的文字,表達老百姓渴望沒有兵災、風災、蟲災的美好願望……這次展覽,通過展示龍灣傳統民居上的承重、採光、通氣、防潮、辟邪等構件,雖不見建築全貌,但窺斑見豹,依然可以從中感受龍灣民居傳統建築中的精湛匠藝和博大精深。

龍灣民居,土木為骨,天性脆弱。歷經唐、宋的天災人禍,至明代鹽利之興,科甲蟬聯,開始有民居規模成片的景象。清初,域內遷界,道邑全毀,賡繼有時的建築,寥若晨星。至晚清甌地開埠,西風東漸,西式的建築紛紛“登堂入室”,一批中西合璧的鄉坤建築在龍灣脫穎而出。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在一個個古老卻依然留存著精氣神的構建中回眸,龍灣數千年的人文歷史款款而來——史前穴居、滄海桑田、人口遷徙、永嘉鹽場、抗倭前哨、民風信仰、文教鼎興……這些厚重的人文歷史在海國厚土上交相輝映,投影於建築。

那山那水那一抹鄉情,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呼喚鄉愁記憶,就是守住初心,凝聚人心,彰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有參觀者如此評價:展覽貼近生活,脈絡清晰,方寸之地展示歷史大世界,是龍灣對外展示的窗口。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展廳中的木骨泥牆殘件,是我市首次出土的夏商時期建築構件,也是龍灣區最早的建築構件。

龍灣計劃擴大展覽規模,在永昌堡進行定點展覽並進行縣(市、區)巡展。

//

爭搶時間,百萬構件得搶救

//

展廳裡200餘件構件,滿滿的歷史光輝,背後是龍灣區文物工作者幾年的辛勤汗水。

時光回溯到2015年,龍灣面臨大面積的街道拆整。古建築是否安好?老房屋有沒有受損?帶著一系列的疑問和擔憂,龍灣區文物工作者投入了重新普查的工作中。一個村一個村地走,一家一戶地尋訪、登記、造冊。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駝峰

“太快了,我們跟不上拆遷的速度,每天都在搶時間。”龍灣區文博館館長張益欣回憶說。

與挖掘機搶時間——在龍灣的古村裡有許多灰塑、門臺等精美的構件,是龍灣難得的歷史遺存。拆遷之日臨近,為了保護建築構件不受損,工作人員必須搶在挖掘機到達前深入廢墟搶救。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清 螭吻

與老百姓搶時間——有的村裡有許多珍貴的門臺和雀替,工作組欲在拆整前進行保護,卻遭到當地村民的阻撓。“村民不理解,認為這些構件是私有財產,想以高價賣出。”張益欣說,龍灣區文物工作者上門多方調解的情況時常出現。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清戲曲人物紋木插鏡

“搶”成為古民居構件保護中的主旋律,整個過程雖困難重重卻充滿驚喜,意外獲寶也時有發生。螭吻,是中國龍文化的延伸,居於屋脊,用作鎮宅闢火。尋訪中,工作人員在狀元某民居發現了一個螭吻(當地俗稱龍頭鳳尾,也叫蹲雞),當時頭部完好,尾巴斷裂在屋面上。為了還原它原本的樣子,策展人王邦敏專門尋找一位技藝精湛的民間師傅用磚料修復了螭吻。這也是龍灣區唯一一個完整的民居上的磚料螭吻。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民國 挑斡

“今天我們以守土有責的擔當,責無旁貸的履行職業操守,緊緊抓住大拆大整的有利時機,盡最大的可能活化文化遺產功能。幾年來,我們切實踐行習總書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講話精義,通過 ‘就地保護、遷移保護、拆取構件保護’三條路子走出了古建築保護的‘龍灣模式’。”龍灣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表示。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民國 鯉魚形灰塑雨漏

//

詩意棲居,打造文旅融合

//

在古建築保護方面,龍灣區不遺餘力。除了構件保護、利用外,龍灣還進行了古建築整體遷移。2018年,8幢原先坐落在瑤溪街道黃石村、永中街道新聯村等不同地方村民的住所被遷至鍾秀園,那些清代、民國時期的民居得以保護。其中部分建築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文物登錄點,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接下來,龍灣計劃將鍾秀園打造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非遺體驗基地。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小學生們在螭吻前細細聽講,記錄螭吻的作用。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寺前街建築形制和裝飾特點,龍灣區文物工作者研究了門、窗、梁、柱等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獨特的形式美、裝飾美,計劃將搶救的部分構件運用於街區改造,讓它們在時光中詩意棲居,煥發新生。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學生參觀構建展,聆聽講解員講述木骨泥牆的故事。

在滌盪著人文情懷的同時,這樣的舉措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旅遊的發展。在龍灣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看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龍灣文旅融合文化先行,美景之外,還要講好文化故事。這些項目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讓旅遊景點的文化內涵儘可能地用有形的、活態的形式呈現出來,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