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七品芝麻官”牛得草,被稱為東方卓別林,創立豫劇牛派藝術

豫劇藝術中,流派眾多,既有以地域命名的“祥符調”“豫東調”等,也有以藝術家個人名字為標誌的,如常派(常香玉)、陳派(陳素真)等,其中牛派(牛得草)也是豫劇流派中極其重要的一派,其演繹的丑角“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在豫劇唱腔風格、豫劇唱腔素材、豫劇藝術發展等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七品芝麻官”牛得草,被稱為東方卓別林,創立豫劇牛派藝術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出自河南豫劇《七品芝麻官》的經典臺詞,老少皆知。《七品芝麻官》正是牛得草的代表劇目。

1933年,牛得草出生在河南開封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開封洪水氾濫,百姓生活異常艱辛。由於牛得草家庭極其貧困,無法償還地主的債務,地主便與官兵勾結將其父關入監獄,父親被毒打致死。後來,牛得草的3個哥哥被抓壯丁,姐姐遠嫁,小小年紀的牛得草便在黃河畔流浪乞討。

在幾年的流浪生活中,牛得草逐漸成熟,立志要為含辛茹苦的母親減輕負擔,加之在流浪途中結識了不少戲班藝人,便萌生了學戲的想法。戲班中有個丑角叫李小需,演出的角色多是為窮人打抱不平的,給牛得草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他向李小需表明學醜的想法後,李小需感到意外。李小需演了幾十年的丑角,跟他學醜的人,都是一些生活窘迫和長相不佳的人,而牛得草五官端正,眉目清秀,不唱小生卻執意要學醜,讓他十分不解。最終,牛得草還是成了李小需的徒弟。

正式拜師後,牛得草起早貪黑練功,深受師傅喜愛。不久,李小需重病,臨終前他囑咐牛得草:“《唐知縣審誥命》是咱們醜行的看家戲,以前你祖師爺演得很出名,可是我後來沒有把這個戲拿下來,被唱老生的奪了去。將來你一定要把這個戲奪回來。”牛得草決心為醜行爭氣,將《唐知縣審誥命》這部戲奪回來。李小需去逝後,12歲的牛得草進入了另一家戲班並登臺演出,在《轅門斬子》《櫃中緣》中演丑角,小有名氣。

說起牛得草在開封學戲,就要說到和平劇社。開封和平劇社是當時河南頗有名氣的豫劇交流中心,許多名家先後在這裡掛牌獻藝。牛得草天天泡在和平劇社,邊看邊學,不斷充實自己。不久,勤奮的牛得草成為和平劇社的名演員。他在《趕花船》裡演丑角,很是風趣。在獨角戲《花子拾金》中,他一人連演帶唱,幽默的表演和說唱,吸引了觀眾。後來,方圓百里的父老鄉親只要聽說他掛牌演醜,都不願錯過。

牛得草原名牛俊國,解放初期,他的丑角藝術已頗具特色,開封的一些老戲迷都愛看他演的戲。有一位叫李春芳的老人看完戲後常常到後臺找牛得草聊天,兩人成了忘年交。有一天,李春芳對牛得草說:“你丑角演得好,可惜名字不太風趣,也不好記。大凡名演員都有個好藝名,如梅蘭芳、蓋叫天等。”牛得草聽了也有同感,他說:“牛俊國這名字是不怎麼樣,如果吐音不準或咬字不清,或是聽不清楚,就成了‘牛進鍋’了,丑牛如果進到鍋裡,不就成了煮熟的五香醬牛肉了嗎?老李您學識淵博,給我起個好名字吧。”“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得了草,負重勁行,辛勤耕作,韌力無窮啊!”李春芳笑著說。

牛得草聽了非常高興,他說:“老李給我取的這個名字,既幽默又吉利,而且還頗具‘丑角’演員風趣滑稽的個性特徵。如今,我從一個被人看作‘戲子’的窮藝人變成了人民的演員,是黨把我從地獄裡解放出來的,重見天日,有吃有穿,不正是小牛得到了青草嗎?太好了!”從此,他便改名牛得草,字“清泉”,號“料足”,別號“飲水”。牛得草還有個小名叫小林,牛吃飽喝足後,還可以臥在茂密的樹林裡休息。草、料、水、林俱全,只等奮蹄耕作了。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八個大字:“立志為牛,藝為人民”。

在舊社會飽經風霜的牛得草獲得新生活後,開始思考自己的藝術道路。他覺得,在舊社會,丑角是許多相貌不好、功底不厚,演不了“正戲”的人才無奈演“小丑”,是被人瞧不起的行當。想到師傅臨終前的囑咐,牛得草決心要把《唐知縣審誥命》部戲奪回來,為丑角爭口氣。

牛得草四處打聽,夜走洛陽,終於找到了演這出戏的老藝人。老藝人知道他的來意後,熱情接待了他,老藝人說“生、旦、淨、醜是一家,你跑這麼遠來學戲,我就要好好地教你。我用老生這一套來演唐成,當然比丑角的喜劇效果差多了,你老師說得對,這出戏是醜行中的拿手戲,你能把這個戲接過去,再好不過了!”牛得草以廢寢忘食、挑燈夜戰的精神記錄下了主要情節、唱段。1953年4月,《唐知縣審誥命》在開封公演,轟動全城,場場客滿,座無虛席。牛得草越演越有勁,從城裡演到鄉下,在人們心目中,除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以外,又增加了一個官小膽大,執法如山的唐成形象。

1979年,《唐知縣審誥命》被拍成電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國上映,引起巨大反響,受到中外觀眾歡迎,榮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故事片獎。豫劇名角牛得草和他塑造的敢於為民做主,不畏權貴的小小七品芝麻官形象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拜京劇名醜蕭長華為師是牛得草藝術道路上的重大轉折。在桑振君的引薦下,1957年,牛得草拜蕭長華為師。蕭長華對牛得草說:“演戲是演人,不是為演戲而演戲。”“丑角,是一門嚴肅的藝術,而不是精神的調味品。丑角比其他行當誇張,但有限度,不能離開人物去任意發揮,不能把低級庸俗的東西用上,那不叫藝術。任何脫離人物本身的賣弄技巧,都會使觀眾噁心。蕭長華把丑角藝術歸納為4句話:“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

牛得草拜師蕭長華後,領悟到了丑角表演的藝術真諦,“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的美學觀念在他的心中紮根,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實踐、豐富、發展著這一美學觀念。

牛得草雖然是丑角演員,但並非是人們頭腦中所想象的那樣,僅靠幽默滑稽的身段動作表演來贏得觀眾喝彩,其作品中不但有滑稽搞笑的動作表演,同時還有富有牛派韻味的唱腔和幽默風趣的唸白表演,更重要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在讓人發笑的同時,讓人體會到深刻的倫理內涵。他的表演可謂是“醜而不醜、醜中見美。”香港《大公報》在評價牛得草時,曾把“東方卓別林”的美名給予他。他不僅是一位丑角表演者,同時也是一位集自編、自演、自導於一身的藝術家。其作品《十八扯》就是吸收河南越調音樂素材創作的生活小戲。

牛得草創立的“牛派”,改變了人們對豫劇丑角的看法,使丑角成為一種高雅藝術。其表演風格幽默滑稽,唱腔有趣動聽,具有一種非常高雅的藝術風格。他在繼承優秀傳統、深入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刻意創新,鍥而不捨,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手段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除了《七品芝麻官》,其他幾部精品之作如《卷席筒》《做文章》《拾女婿》等,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地方戲之窗》欄目播出。他的代表劇目久演不衰,這些戲已經根植在河南人民和全國戲迷的心中。如今,他的戲依然活躍在河南戲曲舞臺上。

豫劇牛派藝術傳人繼承和發展牛派藝術,牛派藝術已經成為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如今,牛得草的弟子活躍在戲曲舞臺,讓人們欣賞丑角所帶來的美,使人們在美中取樂、樂中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