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北宋大文人,在歷史上他受皇帝賞識嗎?

藍天白雲高山海洋漂流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的一生波瀾起伏,一直在被貶與赴任之間奔波。蘇軾的一生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幾代皇帝。

宋仁宗晚年的時候,蘇東坡考上了進士, 殿試的時候,大文豪蘇軾寫了《御試製科策》把當時的朝政大罵一通。仁宗皇帝說:“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宋仁宗非常高興,認為自己選出了一位宰相之才,對他十分仰慕,當朝便宣佈要讓蘇東坡到朝廷做翰林學士。

宋英宗在沒有登基稱帝之前,便久聞蘇軾的大名,異常仰慕。他即位後,宋英宗想重用蘇軾,希望將蘇東坡召至身邊,要給他一個大官做做,準備授予他知制誥(我國古代起草詔書的官職名)。但是,宋朝時的皇權並不強盛,貴為皇帝的天子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徵詢宰相們的意見。當時主政的宰相是韓琦,韓琦卻說: “蘇軾是能成大器的,今後必然會被皇帝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麼全國的文人學士都會為皇帝效勞。到那時,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對此有異議了。倘若現在突然重用蘇軾,天下士大夫恐怕會懷疑他的能力,這對蘇軾的成長是不利的。”無奈之下,宋英宗只好任命蘇軾在史館(專門修史的機構)試用,以觀後效,再作打算。只是可惜的是,宋英宗壽命不長,只當了四年的皇帝就去世了。

宋神宗時用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改革。由於蘇軾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遭受排擠。蘇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神宋雖然不滿意蘇軾的反變法言論,但卻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皇宮中的人都知道,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讚美之。

宋哲宗即位之初,一直都是高太后在把持朝政,而他又是一個不甘於被人控制的人,宋哲宗很崇拜他的父親宋神宗,想像神宗一樣能夠變法圖強。宋哲宗17歲時,高太后駕崩,終於親政了,被壓抑的他也徹底爆發了。那些不尊重他的舊黨大臣紛紛貶謫,如司馬光、蘇軾、蘇轍等。在宋哲宗時期蘇軾先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和蘇東坡兩個人都是藝術家,都在新黨舊黨當中折中,所以宋徽宗一繼位就大赦蘇東坡。在宋徽宗時期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宋仁宗、宋英宗、宋徽宗非常賞識蘇東坡,宋神宗和宋哲宗,對蘇東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所以他們便任由手底下的人胡作非為。

蘇軾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一生,卻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蘇軾被朝廷從汴京一路下放,基本上每一個省他都去了一遍,一直被流放到了海南島。但他任意東西,遭貶謫時,做好自己,耕田種地;重新啟用時勵精圖治,為一方百姓帶來幸福生活。


細雨霏霏QZ


眾所周知,蘇軾在宋朝的文學成就是無人能及的。正因為如此,蘇軾一生遇到的皇帝,還是比較欣賞他的才華的。

但是賞識歸賞識,再有才華,在政治上也都得堅決服從皇帝的指揮,否則的話,也不可能得到重用。這就是為什麼蘇軾雖然很有才華、又得皇帝賞識,但是因為與皇帝改革的意見不合拍,一直得不到真正重用的原因。

蘇軾的基本情況,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下面我們從藝術成就、思想觀念、政治生涯三個緯度,對蘇軾在歷史上是否受到重用,進行逐一淺析、探討。

一、藝術成就

蘇軾的一生,文學藝術成就非常之高。

因為詩風清新誇張,獨具風格,與黃庭豎合稱為“蘇黃”。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又如“南山一尺雪,雪盡山蒼然。”令人感覺一股清新詩風撲面而來。

蘇軾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合稱為“蘇辛”,也有人稱他是宋詞第一人。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氣磅礴。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是極盡豪放浪漫之風。

其散文著述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如《後赤壁賦》中“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也是豪放浪漫,極盡想象之能事。

書法獨到,早年用筆精到,年長漸近自然。並列“宋四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等。

繪畫擅長怪石、墨竹。如《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對後世畫風都有一定的影響。

與老師歐陽修等合稱“唐宋八大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這些榮譽,當然是對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的肯定。

蘇軾藝術成就非凡,後世說他是宋代文學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宋代推崇文人治國的時代,自然是深受上層士大夫階層、文學界的看重與敬佩,皇帝對他器重賞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思想觀念

蘇軾自小飽讀經典讀書,對儒家造詣頗深。年長後涉獵道家學說,尤其對《莊子》深有研習。成年後接觸佛家,對佛家高深精微之妙義更是嚮往仰慕。可以說,在蘇軾思想世界,儒為根,道為用,佛為魂。

具體到行為處事方面,體現為“窮則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事理念。

01 在家則孝父母、愛兄弟。蘇軾22歲參加科舉,一舉成名,但是母親突然去世,於是與弟弟回鄉奔喪,為母親守三年。正值仕途攀升時,父親又去世了,於是又為父親守孝三年。蘇軾與兄弟也是和睦相處,與族人也能多行幫助之事。他種種行為風範,完全契合儒家的孝悌精神。

在蘇軾一生當中,儒家的忠君愛國、仁慈為民的思想,在他行為處事當中都有體現。

02 蘇軾早年就接觸道家學說,特別是遇到《莊子》後,大為佩服,曾經說“我以前說話總有一些道理講不清楚,遇到《莊子》之後,才感覺豁然開朗“。對於道家思想的理解與運用,在他一些作品裡都有所體現,特別是那種瀟灑自在、不受拘束的文風,很大程度是來自於道家、尤其是莊子的思想影響。

道家的思想,不但體現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對於他仕途、人生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遇到逆境就隨遇而安,雖受磨難還是笑對生活的態度與行為,都得益於道家思想的影響。

03 蘇軾成年後,接觸到佛家思想,並且經常與東林寺、西林寺、金山寺、圓通寺等高僧結交,其中與鎮江金山主持佛印和尚過往甚密,引為至交。這期間蘇軾對於佛家思想有深入的仰慕與研習。在他的一些詩歌裡面,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題西林壁》、《廬山煙雨》、《過圓通詩》、《贈東林總長老》等詩文,裡面都充滿著佛家智慧的光芒。

佛家的思想,使蘇軾對於生命境界有更高的理解與探索,能夠跳出世間種種亂像,保持一顆清淨樸素的本心,待人處事能夠提得起、放得下,不計較榮辱得失。

【小結】

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思想觀念,是蘇軾思想中根本的文化元素,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官場能夠忠君愛國,雖受新黨排斥,仍然能保持本心,不忘記自己作為臣子的責任,當被外放或貶謫至地方任職時,一方面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一方面盡忠職守、利益地方和百姓。

三、政治生涯。

01 蘇軾生於1037年,去世於1101年,他去世25年後,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北宋被金國所滅。這些歷史事件,也表明蘇軾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北宋國力衰敗之時。而正因為國力衰敗,才產生了王安石變法、新舊常爭,而蘇軾正處於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並且是參與者之一。

02 蘇軾一生值遇五位皇帝:

宋仁宗在位末期,蘇軾剛剛二十出頭,政治生涯也是剛剛開始,雖有盛名,尚未得到重用,只是外任鳳翔判官。等蘇軾1065年從地方還朝時,宋仁宗已經去世二年,遺憾沒有更多機會在明君治下施展才華。

宋英宗在位四、五年時間,蘇軾為父親守孝三年,守孝期間,宋英宗去世。

宋神宗於1067年即位宋神宗時期,是蘇軾仕途生涯的最重要的時期,他官場的主要經歷、很多政治大事多發生在此期間。蘇軾為父親守孝三年期滿,於1069年還朝,就遇到了王安石開始變法,新舊黨爭也隨之開始。這期間,蘇軾先是外放地方,後來受烏臺詩案影響,一直被貶謫外地,直到宋哲宗即位。

1085年,宋哲宗在位十五年。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廢止變法,舊黨掌權。蘇軾被召回朝,官職接連升遷,但是蘇軾看到舊黨與新黨作風、行為都差不多,於是便不願與舊黨為伍,於是又自請外調到地方任職。直到高太后去世,哲宗掌權,新黨執政,蘇軾又遭貶謫。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天下大赦,蘇軾被調回京任職。1101年,在回京途中,65歲的蘇軾於途中溘然而逝。

【總結】

01 從蘇軾生平來看,他在文學藝術上實在是成就斐然,無愧於被後世稱為宋代文學成就最高代表。因此,在以文人治國為理念的北宋,他受到統治階級、皇帝的賞識與器重也是情理之中。

02 但是蘇軾是一個清醒的人,他的思想價值觀,使他有堅定的忠君愛國的理念,當然也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這就是為什麼他雖然能得到皇帝的器重,但是因他看的太清楚、不願意虛與委蛇、敢於堅持說真話,從而得罪了新黨、違逆皇帝變法的意願,因此雖然得到賞識,卻仍多次遭貶棄。在新舊兩黨利益之爭中,他被動的劃入到舊黨之中,後來又發現舊黨執政的行為作風,與新黨沒有太大的差別,更令蘇軾失望,於是又得罪了舊黨,因而無法在任何一方受到重用

03 他一生值遇五位皇帝,前後的幾位皇帝對於蘇軾,都沒有太大機會得到重用。對他最為欣賞的是宋神宗,蘇軾卻因為沒有堅定擁護皇帝的變法政令而得罪皇帝,喪失了最重要的政治生涯黃金時期,特別是烏臺詩案的發生,成為蘇軾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蘇軾沒有得到皇帝重用,錯過的是政治生涯的輝煌,得到的卻是文學上巨大成就和思想境界的重大昇華,也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書香居


蘇東坡,一生有許多偉大作品存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造詣非凡。

他經歷了五個皇帝在位時期,受兩個皇帝賞識,也受歷代皇后太后賞識,但一生宦海沉浮,三次受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宋仁宗當政時期 1023年--1063年

1036年 蘇東坡出生於四川眉州

1057年 中進士;母喪;服孝

1059年 舉家遷往京都

1061年 開始官宦生涯,任陝西鳳翔府判官

宋仁宗年間,初出茅廬,高中進士,又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弟弟蘇轍也高中,後來,皇后告訴人,仁宗曾經說:“今天我已經為我的後代選了兩個宰相”,愛才之切,溢於言表。自此開始為官生涯。他受仁宗賞識,期許極大。

宋英宗當政時期 1064年—1067年

1065年 任職史館

1066年 父喪;回老家服孝

宋英宗在位時間極短,只有3年,期間為父守喪未仕。

宋神宗當政時期 1068年—1085年

1069年 守孝期滿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 任奏院監官;往杭州任杭州通判 (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

1074年 任密州太守;除蝗災,平息強盜

1076年 任徐州太守;親自抗洪,救濟水災

1079年 任湖州太守;烏臺詩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1084年 貶官期間,遷往常州

1085年 遷往登州,任登州太守

烏臺詩案

這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罪名之大可謂死有餘辜了。

他們又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

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湖州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

雷霆之勢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

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宋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攝政時期 1086年—1093年

1086年 任中書舍人,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築堤植綠

1091年 任吏部尚書;任潁州太守,疏浚潁州西湖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任定州太守

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四個月後,蘇東坡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8個月內連升3級。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侍妾朝雲曾說蘇東坡“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釋然,“朝雲知我”。

宋哲宗當政時期 1094年—1100年

1094年 被貶惠州;建設供水,引泉入城

1097年 被貶海南儋州;當成第二故鄉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宋徽宗當政時期 1101年—1026年 (新太后攝政時期1101年1月-6月)

1101年 北返常州;去世

1126年 北宋亡

蘇東坡的一生,是見證北宋王朝因朋黨之爭而衰微、小人當政、終致國力耗竭的歷史。

去世25年後,北宋亡於金國鐵騎,山河破碎,被迫南遷。

史稱“靖康之恥”。

蘇東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堅守節操,屢遭貶謫,但享萬世盛名。

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趙昚親自為“蘇東坡全集”作序,其中盛讚“跨唐越漢,自我師模。賈馬豪奇,韓柳雅健。前哲典型,未足多羨。敬想高風,恨不同時。”

該文至今被放在杭州西湖蘇東坡紀念館的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