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萬曆立光宗為太子是否違背“立子以貴不以長”?

艾華戀萌


明朝立太子是立長不立幼,並不是立貴不立長。光宗朱常洛是萬曆的長子,所以立他為太子並沒有違反祖制,雖然萬曆心裡是一萬個不願意,雖然他很想立次子朱長洵為太子,奈何朝中大臣不同意,為此他與群臣爭了15年,最終卻以他的失敗而告終。這就是發生在神宗時期非常著名的“國本之爭”。

朱常洛是萬曆皇帝與宮女所生,一直都不被萬曆喜歡,因為萬曆的母親就是宮女出身,所以萬曆對宮女的身份天生就有排斥感。萬曆最寵愛鄭貴妃,在朱常洛五歲的時候,鄭貴妃生下朱常洵,此時有流言說萬曆和鄭貴妃曾私下盟誓要立朱常洵為太子。然而這一行為違背了祖制,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為了消除流言,群臣紛紛上書要求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並指責後宮干政,矛頭直指鄭貴妃。萬曆只好下諭旨說立太子一定會依長幼順序,然後開始置之不理。在朱常洛八歲的時候朝中大臣又集體向萬曆施壓,還有大臣以請辭來要挾,萬曆只好說下一年就立,後面又說兩年後再立。到了第二年大臣張有德上書萬曆說要開始做一些立太子的準備工作了,萬曆不但沒聽他的還對他罰俸三月,朝中大臣一看就知道皇上又要反悔了,於是又集體向萬曆施壓,萬曆大怒,把其中的一部分貶回家,又廷杖了一部分,暫時壓下去了。在萬曆二十一年,萬曆下詔給大學士王錫爵要把子朱常洛、朱常洵、朱常浩封王,然後再從其中挑選出能力強的為太子,王錫爵怕得罪萬曆,只好上書給萬曆說由皇后撫育長子,這樣長子就是嫡子,朝中大臣聽到後紛紛指責王錫爵阿諛奉承,說朱常洛本來就是長子,王錫爵被攻擊的沒辦法只好自劾請辭,萬曆也迫於壓力收回了成命。此後立儲之事又爭執了七八年,最終在萬曆的母親李太后的干預下結束,隨後朱常洛被選為太子,此時他已經二十歲了。

由此可見明朝立太子奉行立長不立幼的祖制,而且明朝的大臣是最不怕死的一群人,即便萬曆是皇帝也搞不過他們,最終只能妥協,乖乖的按祖制來辦事了


醉在江南茶香時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說一下我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

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的原則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實行的一種繼承製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

涉及到皇位繼承時,基於嫡長子繼承製也有兩個基本原則,即父死子繼原則和立嫡以長原則。

一、父死子繼原則

父親死後有其子繼承王位。另一種意義就是父死後由其嫡長子宗祧繼承。夏朝一直實行“父死子繼”制度,即王位由子繼承,而且長子優先。到了商朝出現了“兄終弟及”的現象,但從武乙到紂,便廢除了“兄終弟及”的現象,確定王位只傳給嫡長子。到了周代實行血緣組織與政治權力相結合的宗法制度。周天子為大宗,其王位財產由嫡長子繼承,以確保世世代代保持大宗地位。

二、立嫡以長原則

立嫡以長即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正妻(皇后)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除此之外的另一個依據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為穩定皇室內部的繼承秩序,避免皇帝諸子互相爭奪,結合宗法制度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具體來說,就是在皇帝眾多的妻子中,皇帝的正妻即皇后叫做嫡,其餘的嬪妃通統稱為庶,庶當然也有貴賤之別。皇位必須由嫡妻即皇后的長子繼承,至於這個嫡長子賢與不賢,一般不在考慮之內。

但如果嫡長子早殤,有子即立其子,形成皇太孫成為皇儲的局面,若早殤的嫡長子沒有兒子,皇位再由嫡次子按順序繼承,只有皇后無子的情況下才考慮冊立庶生的皇子。但原則上要立貴妾之子,“無嫡立貴”。但如果同為庶子,則要考慮“庶子立長”。

三、皇位繼承的其他形式

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外,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其他一些皇位繼承的形式。

兄終弟及制。兄終弟及制以皇帝弟弟的身份作為皇位繼承人,即“皇太弟”,也是儲君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力,是合法的繼承人。在皇位傳承史上,影響最大的兄終弟及事件,是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而為皇帝。

立子殺母制。為剷除可能妨礙皇位繼承的政治勢力,有些皇帝甚至採取某些斷然措施。如漢武帝劉徹欲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為防止女主及外戚專權,於是將其母賜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效法漢武帝,將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賜死後還振振有辭地說:“昔漢武帝將立義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吾故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因為“立子殺母制”的殘酷性不能為一般人接受,北魏之後此制便停廢。

秘建皇儲制。這是清朝統治者在皇位繼承製度上的一大創造。皇帝生前秘密確定皇儲,寫下遺詔,秘而不宣,駕崩後由大臣當中宣詔,被立為皇儲者即刻登基,被選的人不分嫡、庶、長、幼,唯以具有統治才能,能夠勝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統治利益為準。

可見,在古代皇位繼承製中,嫡長子繼承製是主流的皇權繼承方式,而封建統治者也一般遵循和維護這種宗法禮儀要求,以確保皇權的延續及合法性。

立光宗為太子符合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製

從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上來看,立嫡以長一直是維護封建禮法的核心所在。

回頭來看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臨幸宮女所生,因正宮皇后無子嗣,朱常洛實為皇長子。明神宗欲封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皇三子)為太子,這顯然違背了祖制和封建禮制,勢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這是當時維護封建統治禮法秩序的大臣所不能接受的。

明神宗專寵鄭貴妃,遲遲不立太子。朝中大臣紛紛猜疑,擔心鄭氏謀立皇三子,損害國本。他們爭相提及皇儲問題,奏摺累計成百上千,無不是指責後宮干政,言辭之間矛頭指向鄭貴妃,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國本之爭”。

為了平息皇儲爭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皇帝終於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三子朱常洵為福王、五子朱常浩為瑞王、六子朱常潤為惠王、七子朱常瀛為桂王,爭國本事件最終落下帷幕。

從宗法禮儀及皇位傳承製度上來看,明神宗萬曆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是符合“立嫡以長”的大原則的。雖然朱常洛並不是皇后之嫡長子,但皇后無子,在眾多庶子中仍然是長子,仍然是皇位繼承權的首選,明神宗雖然不情願立光宗為太子,但在“國本之爭”中仍然爭不過諸大臣和封建禮法。

所以,萬曆立光宗為太子不是違背了“立子以貴不以長”,反而是符合“立嫡以長”的皇位繼承原則。


軒轅讀史


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得了解下“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立子以貴不以長”加上前半句完整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整體意思簡單概括可以理解為,古代皇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嫡出,也就是原配皇后所生的男孩,如果皇后生育有多個皇子,那麼要按照出生順序由長子優先繼承。在此規定的約束下,就算其他皇子再優秀,也無法成為皇位接班人,充分說明投胎和出生時間的重要性。其他非嫡出的皇子就算是長子,也不會因為在出生順序上佔優勢,而享有優先繼承皇位的權利,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嫡長子繼承製。

基層出身的明光宗

當年萬曆帝去太后那裡轉悠,一時興起將太后宮裡的一個宮女給臨幸了,理論上皇帝不能這麼幹,但他非要這麼幹又有誰敢阻攔。這名被萬曆帝臨幸的宮女就是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說來這王恭妃運氣也正,被萬曆帝胡來這一次竟然懷孕了,可萬曆帝怎麼會看上這種下人,所以萬曆帝始終不承認此事。後來這件事被太后知道了,太后盼孫子可不是一天兩天了,萬曆帝的正牌皇后和妃子們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所以太后非常希望這件事是真的。萬曆帝不想承認,太后就查看皇帝的《起居注》,明皇帝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需要如實記錄,當太后查閱證據確鑿無疑時,才迫使萬曆帝收下王恭妃。這話又說回來了,明皇宮內除了太監就是宮女,太后您老人家就算不查,除了皇帝也沒人能將女人的肚子搞大。這樣一來明光宗在出生順序上首先佔了優勢,由於萬曆帝的正牌皇后始終沒有嫡出皇子,那麼他這個皇長子就一直有優勢,就算萬曆帝再看不上他們母子,也無法改變這個既定事實。

艱難的繼承路

明光宗皇位繼承並沒有那麼順利,確切的說是相當坎坷,明光宗出生後就不受萬曆帝待見,包括王恭妃基本都是在冷落和打壓中度過一生。後來萬曆帝最寵愛的鄭氏誕下皇子,鄭氏天天都在想自己的兒子能繼承大統,在哪個母以子貴的年代,這是鄭氏不可能放棄的機會。萬曆帝在鄭氏的“開導”下,多次想要立鄭氏的三皇子為儲君,在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下才只好作罷,明當朝大臣多數認為要遵循祖制,那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雖然當時萬曆帝很不情願,甚至自己還鬧了場不小的情緒,但最後還是在群臣的壓力下,將明光宗立為接班人。歷史上將明朝這次儲君之爭,稱之為“國本之爭”,此次爭鬥牽扯進很多大臣,甚至內閣重臣都深受其損。

一個偉大的母親

王恭妃的一生總體來說很不幸,但對於明光宗來說她是一個偉大的母親,王恭妃生下明光宗之後,雖然看似地位有了一個新的提升。可王恭妃並沒有因此得到萬曆帝的重視,反而等來的卻是冷落、打壓,甚至是軟禁,包括鄭貴妃都時刻把王恭妃和明光宗當做眼中釘。後來王恭妃在孤獨中,整日沉浸在悲傷和哭訴之中,漸漸的雙目模糊失明,早早的就離開了人世。後世考古發掘中,發現王恭妃身為貴妃身份的墓葬中,能拿出手的陪葬品基本沒有,甚至還不如一些達官貴人的隨葬豪華,由此可見王恭妃這一生有多麼悽慘。

符合規定沒毛病

明光宗作為皇長子,一是他沒有嫡出的皇子競爭,二是作為眾皇子之長,他符合皇位接班人的條件,明光宗並沒有違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規定。後來明光宗的兒子明熹宗追封王恭妃為皇后,這樣一來明光宗的身份就更正了,明熹宗間接追封了明光宗一個嫡長子的身份。你問題中暗含的意思好像是萬曆帝要堅持違背原則立明光宗一樣,真實的情況是萬曆帝很不情願立明光宗為接班人,只是無奈之舉罷了。


追記歷史


這種觀點純屬智障,萬曆立長子光宗為太子才算是符合規定。

明朝的祖宗家法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所謂“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個貴字,指的不是高位妃嬪,而是皇后。

妃嬪的地位再高(譬如鄭貴妃),那也還是妾。她生的兒子仍舊是庶子,和其他庶子沒有禮法地位上的差別。

也就是說,皇后的兒子享有第一順位繼承權,其餘諸子再年長,也必須要在他後頭。

但是,皇后的兒子在哪裡呢?

萬曆的王皇后,終究一生只有唯一的女兒榮昌公主。

既然沒有嫡子,那麼作為萬曆帝的長子光宗,自然也就是皇位的首要人選。

在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中,萬曆並不想要立長子光宗為皇太子。但這種個人意願遭到了全體朝臣甚至於萬曆生母李太后的激烈反對。

當時,萬曆先是皇后未生下嫡子為由,拖延立太子的時間。

等到皇后確定不能生了,又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準備搞三王並封,擇其善者為太子。此舉易遭到反對。

這些種種的操作都說明:光宗享有天然的繼承權。


HuiNanHistory


明神宗朱翊鈞立庶長子朱常洛(明光宗)為皇太子是否違背“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一件事,什麼叫“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裡所說的貴,指的是出身,是皇子生母的地位。但是,到明朝時,這個所謂的“貴”已經被絕對化了,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子才被視為“貴”,其他妃嬪所生之子,無論其生母地位如何,皆視為庶出,同等對待。換言之,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子才與眾不同,其他庶出的皇子不論生母地位如何,都一視同仁。甚至連繼後扶正前所生的兒子,在明朝也同樣被視為了嫡子,明太祖朱元璋當初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減少因出身引發的兄弟鬩牆,降低內亂的發生率。

按照這個邏輯,在明朝“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比較“簡單粗暴”、也比較明確了。嫡子優先,除此之外只論長幼。嫡子之間如此,沒有嫡子時庶出的兒子之間亦是如此。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夠跨越懿文太子原配常氏所生嫡子朱允熥成為皇太孫的法理依據——都算嫡子,只論長幼!

朱常洛與朱常洵出身對比

朱常洛是明神宗“一夜情”的產物,提起褲子明神宗就打算不認賬了。結果被《實錄》打臉,明神宗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認下了這個兒子並將他的生母王氏封為了恭妃。朱常洵是明神宗寵妃鄭氏所生之子,在生朱常洵前鄭氏的身份是貴妃,在生下朱常洵以後,鄭氏被明神宗封為了皇貴妃。單從生母的地位而論,朱常洵完勝朱常洛!

可問題是,明朝根本不論這個,只論嫡庶。鄭氏雖然是皇貴妃,與皇后只有一步之遙,但她畢竟不是皇后,她的兒子朱常洵同樣也是庶出!在明太祖規定的皇位傳承體系中,如果沒有嫡子存在,庶出的兒子不論出身,只論長幼,這是祖制,明神宗也不便公開違背,這就是“國本之爭”中群臣敢跟皇帝撕破臉的底氣所在。雖然生母地位不及朱常洵,但朱常洛是庶長子,這就是他成為皇太子的法理依據。

明神宗為何要廢長立幼

關於明神宗為何要放棄庶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朱常洵為皇太子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將其歸結為了明神宗因為朱常洛的出身不光彩而冷落朱常洛,同時因為寵愛鄭貴妃、愛屋及烏對朱常洵另眼相待。誠然,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原因有一個悖理的地方。如果明神宗真的鐵了心立朱常洵,立鄭貴妃為皇后就是了,給朱常洵一個嫡子身份,名正言順!

或許有人要說了,明神宗的原配王皇后在世,他不便廢后。這根本不是理由,明宣宗朱瞻基因為什麼原因廢后的?就兩個字——無子!有了祖宗的先例,王皇后無子,明神宗廢王皇后名正言順。鄭貴妃本就是皇貴妃,再母憑子貴,皇后之位舍她其誰?但是,明神宗並沒有廢后,而且最終還做出了讓步,放棄了立朱常洵的打算,為什麼?

只能有一種解釋,明神宗根本沒有鐵了心立朱常洵!他之所以如此,一是為了應付吹枕頭風的鄭貴妃。二是為了藉此與文官集團鬥法,文官集團讓立朱常洛,我偏不!文官集團必然會反對,明神宗順理成章可以看清群臣的站隊結黨情況,對於自己不中意的大臣,還可以藉助這個機會清理掉!如此一來,明神宗既藉助群臣的反對堵住了鄭貴妃的嘴,同時又借立儲看清了群臣的派系、政治態度,而且還藉機清洗掉了一部分自己不中意的大臣,一舉數得。

綜上所述,明神宗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並不違背“立子以貴不以長”,因為明神宗根本沒有嫡子,庶長子是第一選擇。所謂“國本之爭”實際上是明神宗與文官集團鬥法一舉數得的一種策略而已,根本不是什麼愛屋及烏,為朱常洵搶儲位。說到底,無論文官集團、鄭貴妃還是兩個皇子,都讓明神宗給玩兒了,他們不過就是明神宗與文官集團政治博弈的棋子而已……


農民工歪說歷史


古代皇帝立太子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賢能者居之。由於古代的禮教,採用這種方式的反而還少,立賢其實也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的,賢能的判斷標準也是有差異的。雖說是賢能者更有利於社稷發展,但是也會造成爭奪太子之位影響國運。如果有一個很有威望並且有治國才能的君王,同時還有一個能被群臣認可的賢者皇子,這種方式我覺得還是最優的。

2,立嫡不立庶。皇位繼承的順序是嫡子優先。嫡子就是正妻即皇后所生的兒子。嫡孫繼位的也有,朱允炆繼位就是嫡孫繼位,這個情況確實比較特殊,朱元璋太喜歡他的兒子朱標了,可惜的是朱標活得不夠長,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3,立長不立幼。繼承皇位要先來後到,同是皇帝的兒子,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概率就很大了,即使嫡子又是長子,當然還是皇后所生。

4,喜歡誰就立誰。有這個想法還真比較常見,但是這種方式太不靠譜了,一方面這個是喜歡誰的娘就立誰的兒子為太子,另外一種是喜歡哪個兒子就立誰為太子。前面一種方式操作性還強點,皇后可能無子或者被廢,後面那種就是太有難度了。

明神宗期間的國本之爭就是由於第四種方式立太子引起的,光宗朱常洛雖然出身不好,但是屬於長子,立長不立幼。是否違背“立子以貴不以長”,我想這個貴指的是皇后,皇后沒有子嗣,皇帝的其他兒子才採用立長不立幼

 





胡言兌先生


廣義上的嫡長繼承製,是說:

1、有嫡立嫡

嫡子中長子優先。

2、無嫡立貴。

然而,雖然鄭貴妃身份比王恭妃要高,但這條早就被廢除了。何況當時大臣激烈反對冊鄭貴妃為皇貴妃。

3、庶子立長。

就是說,如果立貴原則成立,大臣們自然沒有任何反對的可能。因為冊封皇貴妃之前的鄭貴妃並不比王恭妃高。

事實上,萬曆並非真正喜歡福王,否則將鄭貴妃晉升皇后就可結束一切爭論。所以,萬曆是借國本之爭與冊立派鬥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