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立新電影院:老赤峰第一個現代化電影院

提到電影院,您一定能說出很多地方。比如前幾期《光影赤峰》咱們說過的昭烏達劇場,還有現在人們比較熟悉的紅旗劇場、博納影城、萬達影城等等。過去的電影院只是一個播放電影的場所,而如今的電影院無論是影院設施還是服務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今天的《光影赤峰》我們看一看咱們老赤峰更早的電影院,遺憾的是如今這兩個電影院只能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了,可是它們曾經帶給我們的美好卻不會消失的。我們先來看看赤峰第一個現代化電影院——立新電影院是什麼樣的。

立新電影院:老赤峰第一個現代化電影院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這倆照片實際一個是(電影院)前期一個後期,這倆照片角度都是一樣,但是後期樹已經長起來了,它的前面是有這幾個門,然後這塊是售票處,這好像就是正在放映電影期間,外面有這麼多自行車。這個初期這是兩個小窗戶,為什麼一開始建的時候,這麼多煙囪。實際上,它這個煙囪是屬於影院裡面起到一個換氣的作用,通風。後來再改造,把小窗戶開兩個大窗戶,實際上就是通風,讓空氣通氣。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立新電影院這個名字是1966年改的。當時毛主席有一個語錄叫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這樣的就是這個電影院,就當時過去叫電影院。然後現在又給加了一個革命的名詞,叫立新電影院。這是電影院的名稱的由來。這個電影院建設年代是上個世紀30年代末,這個電影院當時因為是偽滿時期,有一個日本人叫西村,他出資建的這個電影院。所以說這個電影院的整體風格,都是典型的日式風格。我們一般叫折中主義。它把西方的這個建築風格和東方建築風格結合到一起。所以說日本人的建築,它有一個弱點,普遍都比較小氣,所以這個電影院外表看很小。當時這個座位大約不到800。這也就是赤峰市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化的電影院。這個電影院,它完成歷史使命是什麼時候呢,是唐山地震。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就是變成一個危房了。所以說它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赤峰市民俗學者 劉玉祥:那個地方是當時是你看著不算太好,但是唯一的一個文化活動場所。

立新電影院:老赤峰第一個現代化電影院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立新電影院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到那看電影,但是又沒有錢買票,我小時候我是看蹭電影。它上場電影在放映完了以後,該往外放人的時候,是整個這些門全開了,全開了之後人員散場,就這散場的時候,咱們是小孩個也小,就這散場的人流就鑽進去。鑽進去之後,然後就趴在電影院的椅子下面,不動。就等到下一場開始進人了。等到人一進來,你再出來,找一個角落一呆,或者是你就依在他們兩個座椅之間,把這場電影看了。有的時候看一場愛看的戰鬥片,那都是在場中間潛伏好幾次。把那個電影一看看兩三遍,那都覺得不過癮,然後再回家。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這個電影院裡面就在偽滿時期,讓赤峰人們引以為豪的,就是放映了一部電影叫《蜜月列車》。《蜜月列車》這個故事片的男主角,就是赤峰人。這部影片在偽滿時期在赤峰放映的時候,引起了全赤峰市的一個轟動。這也是赤峰市歷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偽滿(時期)的電影明星。當時因為中國的電影太少。引進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一些影片,這樣長久就形成一個磕兒,就是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摟摟抱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莫名其妙。所以給編了一句磕兒。因為東歐過來的電影,它的情節,蒙太奇它講究的不按咱們東方人的思維。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列寧的10月那個電影,然後有一個瓦西里和妻子道別,一摟抱一接吻,實際偷著把他妻子給他的帶的麵包,掏出來,偷偷又放在那兒。意思是都餓,我不拿。就那個鏡頭,都願意看,因為他妻子擁抱接吻,那個時候一接吻,那個女的看的時候,那節骨眼,都閉上(眼),都遮上不看,都那樣。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當時的電影還有一個什麼特點呢,它是以階級教育為主,它不帶生活色彩。所以說當時最轟動的就是朝鮮電影《賣花姑娘》,《賣花姑娘》,因為它是彩色寬銀幕,這樣一個片兒。這部片是朝鮮的一個經典片,就是當時它反映了當時賣花姑娘姐妹兩個,當時在日戰時期的悲慘遭遇,非常悲慘。當時就是引進了這個片,我們當時看了這個片。當時就是說,看那個悲慘場面,全場哭聲一片。看這個場面,你根本有時候都聽不見電影在放映的聲音,哭,等到散場的時候一出來,每個人眼睛哭的都像腫的像桃一樣。就是說當時的電影它是起一個階級教育的作用。

記者:劉禹汐 周璇 袁鶴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