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辛亥革命之後,黃興到底去了哪裡,有何依據?

密探零零發


黃興是近代中國有名的民主革命先驅,與孫中山齊名,人稱“孫黃”。辛亥革命後,當時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奉天(今遼寧)等17省代表在上海投票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以16票當選第一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也得1票。

黃興故居

中國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定都南京。大總統為孫中山,副總統黎元洪,下轄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內務部、財政部、司法部、教育部、實業部、交通部和法制局。臨時政府不設總理,黃興以陸軍總長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歷史學家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中這樣寫道:“戰亂中成立的中華民國,則稍事變通,以陸軍總長為首席部長,眾望所歸,這一首要位置落在黃興肩上。”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南京政府遷往北京,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此期間,黃興則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後工作。當時南京留守管轄有幾十萬軍隊,如果黃興是個野心家,那麼他可以趁機而起,上可與袁世凱爭奪江山,下也可割據一方,做個實權在握的一方諸侯。但黃興馬上裁撤了30餘萬軍隊,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凱撤銷,黃興調任北京政府參謀總長。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冷衙門,黃興不願就職,也就自動下崗了。

不久,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滬上遇刺身亡,國民黨發起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兵戎相見。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黃興等流亡日本。此間,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黃興因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遠走美國,從此淡出了國民黨權力中心。

嶽麓山黃興墓地

1916年7月,黃興回國,與孫中山和好如初。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去世,歸葬湖南長沙嶽麓山。


民國年間那些事


辛亥革命後,在1912年成立南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任陸軍總長。後來由於袁世凱採用兩面手法,接替孫中山擔任總統,袁世凱對黃興不放心,不願意黃興繼續擔任陸軍總長,而是任命親信段祺瑞任此職,另任黃興為無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袁世凱隨後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辦理政府機關的結束事項和接收管理駐南京的軍隊。

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黃興擔任理事。袁世凱為了麻痺和籠絡革命黨人,於當月邀請孫中山和黃興到北京會談。黃興繼孫中山之後,於9月11日到北京,袁世凱給予隆重接待。黃興一時受袁世凱的矇蔽,對袁深表信任。12月,接受袁世凱委任之川漢鐵路督辦職務,不久辭去職務。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黃興以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對討袁缺乏信心,主張用法律手段解決宋教仁事件,但孫中山執意要武力討伐袁世凱。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黃興由上海至南京,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佈獨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但終因敵我勢力對比懸殊,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黃興與國民黨許多骨幹分子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6月,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中山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

1914年7月,黃興抵達美國。1916年7月,黃興回到上海,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積勞成疾。10月31日,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


穿過歷史的迷霧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局,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持。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寧糊塗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1913年,國民黨黨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討袁,黃興表現反而並不積極。討袁失敗,黃興流亡日本。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意見不合,拒絕加入,並出走美國,後參加護國戰爭,1916年因病去世。

黃興是湖南長沙人,典型的“湖南騾子”,率真固執,路見不平一聲吼。又捨得霸蠻,面對理想,百折不回,一往無前,敢衝敢殺,敢殺敢拼,不到黃河不死心,不成功、則成仁。還有一點,就是務實而執著,有韌勁,不晃虛槍,長驅直入,咬定目標不放鬆。

黃興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響。王夫之說:“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張均天下、反專制,曾經投身抗清鬥爭,而且誓死不“剃髮”,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黃興深受其影響,奉之為圭臬。

黃興秀才出身,似乎學業有成,但並不熱衷科舉,卻喜歡騎馬、射擊的武行。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因湖廣總督張之洞有心辦洋務,培養人才,將他選送到日本留學,此後黃興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知識,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強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識。

1903年,黃興與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張繼、劉揆一等人一起,創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經楊度介紹,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中山建立同盟會,提議公推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從此緊隨孫中山之後,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為中國革命而奮鬥的歷程中,黃興是公認的務實派,是一直衝鋒在前、甘灑熱血的勇士。孫中山與黃興作為同盟會的首腦與協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個在外籌款,一個在國內組織武裝起義,團結中國千萬革命志士,誓把革命進行到底。

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指揮或參與了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起義、河口起義、廣州起義等許多次起義,但都失敗了。在這些起義中,黃興義無反顧,衝鋒在前,尤其在廣州起義中,他手持雙槍,輪番連射,率領敢死隊攻進兩廣總督府,起義終因寡不敵眾失敗,戰鬥中黃興被槍射斷兩根手指。

儘管屢戰耿敗,但黃興依然屢敗屢戰。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給黃興以極大的鼓舞。起義十八日後,黃興急赴武漢,就任戰時總司令,組織“陽夏保衛戰”,他身先士卒,帶領毫無戰鬥經驗的革命軍,堅守漢陽,以落後的槍支彈藥與訓練有素、有大炮機槍的清軍浴血奮戰24天,雖然後來失敗,但黃興這24天的“陽夏保衛戰”,吸引了清軍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戰友宋教仁帶領江浙聯軍奪取了南京,隨即南方各鎮紛紛獨立,腐朽的清王朝終於開始走向滅亡,滅亡清朝的關鍵一戰,黃興居功厥偉。

1916年,黃興因病去世,年僅42歲。可謂“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經拼死。”

說實話,在民國元老裡面,黃興還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武昌起義時,因他不在,義軍推舉俘虜的清軍協統黎元洪為湖北都督,黃興到達武漢,黎元洪任他為戰時總司令,他欣然接受。作為革命首腦級的人物,卻屈居於革命軍的俘虜之下,其胸懷之大度,可見一斑。


帝國的臉譜


“孫黃”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還在世的時候,最讓慈禧太后頭疼的,莫過於四股勢力:

第1, 大清國地方的督撫,利用晚清局勢擴張權勢,讓朝廷權威受挫;

第2, 洋人。傳統視角認為慈禧太后熱衷賣國。但事實上,慈禧太后十分痛恨洋人,無奈大清國國力不爭氣,所以,慈禧太后對洋人的情感是無奈之餘夾雜痛恨;

第3, 保皇黨。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流亡海外,和大清境內部分帝黨(擁護光緒帝的官員)勾結。

第4, 革命黨。以孫中山、宋教仁為代表,主張推翻大清國。

在慈禧太后的觀念裡,革命黨的代表,以“孫、黃”為主。所謂“黃”,指的即黃興。

黃興事蹟

孫中山反清生涯中,最為倚重的人,莫過於宋教仁和黃興。其中,反清革命的實務工作,主要由黃興來負責:從光緒三十三年(西曆1907年)開始,黃興具體組織並親自指揮了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等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武裝起義。甚至在著名的廣州起義中,黃興身先士卒,在混戰中,丟失了兩根手指。

宣統三年(西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這場起義引發了辛亥革命,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在這次起義中,黃興參與指揮武昌義軍,拖住清軍主力,為革命黨在其他省份起義,爭取了時間。

孫黃分和

中華民國建立後不久,南北雙方就權力問題展開爭奪:孫中山主張用政黨政治、議會選舉的模式來選舉大總統——從進步性來看,推行這一制度,無疑南方陣營要佔據優勢。事實上,民國初年,國民黨一度成為民國議會中第一大政黨。如果這一制度推行下去,政權必然落在國民黨手裡。

而北方陣營的首領袁世凱,一方面擁有強大的軍事優勢,另一方面,袁世凱在晚清官場摸爬滾打數十年,可以用老謀深算來形容,他安能用自己的短處來迎戰對方的長處?

於是袁世凱暗殺了宋教仁。

對於宋教仁之死,孫中山和黃興之間產生分歧:孫中山主張發動“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為宋教仁復仇,而黃興則認為,應當依靠司法,來解決宋教仁遇刺事件。最終,孫中山和黃興沒達成共識。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準備建立“中華革命黨”——孫中山認為,在當時的中國,籌建西式政黨為時過早,因此應該結合具體情況加以改良,“中華革命黨”要求成員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這讓黃興感到不接受,於是黃興在之後前往美國——有學者認為,黃興是打算在美國,仔細研究一下共和制度的創建。

袁世凱稱帝后,黃興協助孫中山參與“護國戰爭”。並於民國五年(西曆1916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


藤樹先生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改名,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的做派有點像印度的國父---甘地,信奉非暴力不合作模式,這一點和孫中山分歧太大,由此分道揚鑣。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的得力臂助、至交好友黃興與孫中山的理念漸漸不和,矛盾日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身亡,孫中山準備武力討袁,而黃興則主張和平解決,由此,徹底分道揚鑣。

之後的黃興移居美國,探求救國圖強之路。

1915年袁世凱復闢,黃興派兒子回國參加討袁戰爭。

1916年袁世凱死後回國,同年10月因積勞成疾得病去世,年僅42歲。

黃興是中國革命先行者,是中華民族的實幹之才,救危扶難,值得後人銘記。


田邊過客


不只有孫中山,黃興也是其中一人。或許很多人就要迷茫了,黃興是誰?怎麼感覺沒有聽過一樣?事實上,這兩人都應該算是民國的開國首要元勳,以前兩人的地位相當,被很多人所熟知。可是到了後來,大家只知孫中山,卻完全不記得了黃興,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黃興為辛亥革命做的事情相當的多,但由於他很長時間在國外發展,雖然一心為革命努力,但在國人眼前出現的時間終究算短,因此很少有人對他了解。其次,他的革命道路尚未完成就去世,所以心懷遺憾,同樣也沒辦法享受成果。



當年黃興在日本留學,結果意外的學習到了革命思想,從而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當初在日本就建立起了華新會,後來又跟孫中山結實,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並一起創建下了同盟會。之後,他又積極的在各地宣傳,帶領著人們起義,參與了不少次的起義活動,比如:上思起義、鎮南關起義、廣州起義等。在這些起義當中,他都表現積極,甚至不顧自身安危。



當時在起義活動中,他被活生生的打斷了右邊的三根手指頭,可是即使如此,他也咬牙拿起了手槍,摳動扳機,奮戰在前線。可是後來,這場起義活動失敗了,他奮死拼搏,逃到了香港。即使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他也沒有想過放棄,依然積極的參與著革命活動。此後武昌起義,他又急忙去到武昌擔任總指揮,帶領起義軍們和清軍奮勇激戰,武昌起義最後能夠取得勝利,和黃興這個人的領導有脫不了的關係。

此後,袁世凱成了總統,孫中山和黃興都被冷落。最後兩人一商量,要走實業救國的路線。所以孫中山、黃興兩人帶領著部隊,實施了討袁計劃,可這場內變失敗,兩人又再次流落日本。結果在日本兩人又鬧了矛盾,黃興最後決定前往美國找出路。可在美國呆了兩年,他又打算回國繼續發展,但此時國內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已經沒有了黃興的立足之地。再加上他又因為為了革命事業多方勞累,身體早就垮了,回國沒多久就病逝。這樣一看,黃興為革命而奮鬥一生,但卻沒有太多的成果可以炫耀。


紫禁公子


黃興,1874年出生在長沙教區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秀才,家庭條件較為優越,所以黃興很小就開始接受教育。成年後,他被保送到武昌的兩湖書院讀書,在這裡接受了3年教育,並初步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學說。隨後,他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中,作為官派留學生去日本宏文學院讀書。在這個開放的異鄉他土,黃興接觸到了更多的革命書籍,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黃興很清楚未來的中國,要想革命,必須學會軍事。所以,他在上課之餘,還請日本教官教他騎馬,打槍等技能,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打下了紮實基礎。

黃興回國後,先是和宋教仁、章士釗、陳天華等人組建了華興會,組織武裝反抗滿清活動。之後,同盟會成立,黃興全力支持孫中山出任總理,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黃興一次又一次組織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黃興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終於,武昌起義成功,滿清政府倒臺,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徹底結束,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

現在,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從這以後,黃興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孫中山讓出大總統位置後,袁世凱邀請孫中山和黃興到北京共商國事,並給孫黃兩人極高的榮譽。袁世凱委任孫中山為全國鐵路督辦,委任黃興為川漢鐵路督辦。當時,黃興對袁世凱極為看好,稱袁公確是英雄,民國第一流的人物。

1913年3月,黃興志同道合的戰友和最好的朋友、湖南老鄉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幕後兇手直指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孫中山主張起兵討伐老袁,黃興卻表示反對。

黃興一向很挺孫中山,這次為什麼反對呢?

黃興認為,南方各省並不統一,軍力也遠不如北洋軍,討伐袁世凱實力不足,應該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宋案。

應該說,黃興的主張在當時來看是合理的。但孫中山執意起兵,遂有“二次革命”。黃興雖有不同意見,但最終還是服從大局,出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果然不出黃興所料,討袁軍戰鬥力弱,又缺乏配合,最終在袁記北洋軍的打擊下,二次革命失敗,黃興再次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間,黃興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認為失敗只是一時的,革命者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親密戰友孫中山把矛頭直接指向自己,認為失敗的原因是黨內某些大佬和實權人物不支持他老孫。話裡話外,都在隱射黃興。

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按手印入黨,宣誓絕對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對此意見很大,認為孫有獨裁傾向,因此拒絕與孫合作,堅決不加入中華革命黨。同時,黃興離開日本,遠赴美國,希望阻止美國政府對袁世凱的借款,但沒有取得任何效果。

1915年,袁世凱稱帝。黃興的好友蔡鍔打算在雲南起兵反袁。他親筆給黃興寫信,說明了國內的形勢,也說清楚了自己打算起兵的想法,希望能到黃興的支持。黃興接信後,立刻派兒子黃一歐和秘書石陶鈞回國,參加蔡鍔組織的護國討袁。同時,他自己也給在國內的政治名流如唐紹儀、伍庭芳、湯壽潛等人寫信,希望他們能響應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勝利後,黃興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回國成了他的一大念想。但一直等到袁世凱死後,黃興才回到魂牽夢吟的祖國,回到上海,並和多年的老朋友孫中山化解了恩怨。可是,因為長期的疾病和不規律的生活,黃興已經積勞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為胃出血住院,31日因為病情極度惡化去世,年僅42歲。1917年4月15日,國民政府在黃興的家鄉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風光國葬,由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

黃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雖然屢遭挫折,但他從來沒有屈服過。他性子充滿了湖南人那種不服輸的勁頭。而且,他從不畏懼強權,從不迷信權威,他只相信真理。黃興和孫中山、宋教仁一起稱為“三大偉人”,真是當之無愧。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著名學者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若是提起辛亥革命原本可能的總統,恐怕章太炎還是力舉黃興或者是宋教仁,唯獨不會出現孫中山。但是黃興本著天下大義,害怕太平天國的歷史重演,還是決定當一個小跟班,鞍前馬後的為孫中山跑腿。



黃興的忠厚為孫中山的地位打下了嚴密的基石,儘管武昌起義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與清軍對抗,從而獲得先機。但是黃興還是以孫中山馬首是瞻,而當時的孫中山在幹什麼?孫中山還是優哉遊哉的在美國研究他的一套政策,黃興死守四天四夜得到的革命的先機,還是拱手先讓給了吃白食的孫中山。任憑別人勸說,黃興一味堅持己見,獨獨推崇孫中山,硬是扛著孫中山回來。

可是孫中山並不感念恩德,反而生出了一種權勢不在手中的無力感。孫中山認為,既然自己已經是臨時大總統,但是下面人卻對黃興馬首是瞻,相當於自己是一個空殼子。也許孫中山已經忘了,這個地位是如何得來的,但是孫中山卻執著的相信黃興呼聲過大,有扳倒自己的嫌疑。

孫黃二人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兩人的功勳是能夠放在相等的地位上。孫黃兩人之間不只是是辛亥革命的不對等,更有辛亥革命之後,面對戰友宋教仁去世之後採取的措施的不同而導致的二次革命的失敗。

當時孫中山不顧國內情況,力求主戰討伐袁世凱。但是黃興卻是令有一套說法,國內情勢不明,作戰的後方援助以及槍桿子嚴重缺少,其他地區更是烏煙瘴氣,能夠參與作戰的人數是少之又少,這樣的情形之下,作戰時必敗無疑。所以黃興的建議是,希望可以採取法律的手段來解決這件事情。

孫中山本就對黃興不滿,如今黃興更是公然與自己唱反調,孫中山怎麼可能會聽從黃興的話!一味的主戰讓黃興也沒有辦法,畢竟黃興本人一向都是孫中山的跟班,面對著必敗無疑的戰爭,黃興仍然選擇了跟隨孫中山。


戰爭失敗是無可厚非的,但孫中山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地位與聲譽,明裡暗裡將責任歸咎於黃興,認為是黃興的多次阻擾才延誤了作戰的最佳時機。甚至提出要對國民黨大換血,藉機清洗黃興的擁護者,重新組建黨。這樣一來,黨內的人都是孫中山的親信,自然沒有黃興什麼事清。

但是黃興心裡清楚,二次革命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戰術,而是因為缺錢。面對孫中山的排除異己,黃興毅然決然的出發美國,但即便是這樣,黃興還是不忘祖國安危,一心學習國外政治力求將其引薦到國內。

黃興的政治體系成功的為護國運動的勝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這一次黃興回國也成功的與孫中山和解。但是長期不規律的生活已經使得黃興積鬱成疾,不久便去世,最終也沒能看到這江山是否和他想象中的一樣。

如今世人談起辛亥革命只知孫中山,卻忘了真正的操作者黃興。但是那一段崢嶸歲月中,黃興才是頂樑柱,終究孫中山只是踩在他人肩膀上的上位者。


小鎮月明


黃興,一個林沖式的人物,對於他來說,孫中山就像是晁蓋,就像是宋江。他甘願做小,將山頭拱手想讓。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為了義氣,一個是為了理想。

就以當時的革命氛圍來說的話,黃興也算是一方之主,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是以地域來劃分的,華興會也好,興中會也好,大家所做的事情,其實都差不多,他們都是希望可以早一點把清政府推播掉。不過,具體地講到各自理念的話,坦白地說一句,他們並沒有展現出一種統一的理念。


就是在這樣子的一種氛圍之下,黃興最終還是放下了個人的理念,或者說個人的成見,追隨了孫中山,進入了當時的同盟會。黃興棄宋教仁而去,將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到了孫中山的手中,原因非常地簡單,孫中山所講的一些話,聽在了黃興的耳中,化成了一股魔力。就這樣子,黃興追隨了孫中山,兩個人的搭檔關係就此開始。

有人說辛亥革命他功勞大過於孫中山,單純從力量貢獻上來說,這確實是沒有錯。雖說後者是大哥,後者是小弟,但是,這個小弟並不是躲在大哥的身後,而是很果敢地衝在了大哥的前頭。從廣州到武昌,從黃花崗到漢陽,每一次都是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常敗將軍”這個稱號對於他來講,不是恥辱,而是榮耀!

辛亥革命之後,黃興跟孫中山分手了,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



總結其原因,是因為自己認為沒有二次革命的必要,自己只想要停在這個位置上過日子。可是,孫中山認為革命還沒有結束,大家必須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時候的黃興並沒的按下手印宣誓自己是效忠孫中山的。



最終,這一對搭檔沒的攜手往前走,確實是歷史上的一種遺憾,但黃興並沒有就此放棄革命,分手以後,黃興去了美國,期間一直在位討袁而奔波,籌款募兵,他的腳步沒有停歇過,因此而積勞成疾。

1916年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因病逝世,年僅4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