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作者 l 綿綿君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說了這麼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你需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句話點燃,堅信選擇職業就是要尋找“熱愛的事”。

職場中很多人頻繁離職的原因正是如此,一直找不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每份工作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每年都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尋找“熱愛的工作”。

你有沒有想過,“做你熱愛的事”可能是職場上最無效的建議?

我們來看看喬布斯的經歷就明白了,他給出這樣的建議,自己卻不是這麼做的。

有本書叫《史蒂夫·喬布斯:過程即獎勵》,書裡提到學生時代的喬布斯對商業和電子都不太感興趣,他追求的是心靈的啟迪,熱愛研究歷史、舞蹈和東方神秘主義,輟學後去神廟蹭飯蹭了一年多,工作後還翹班去印度體驗精神之旅。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可是,他以這些熱愛為事業了嗎?沒有。

他迫於生計去工作了,在機緣巧合下進入電子行業,從此專注於此,開啟了智能時代新紀元。

我們從喬布斯的經歷中,看到的是“抓住機遇”,而不是“尋找熱愛”。當然我們毫不懷疑喬布斯熱愛他在蘋果的工作,但這隻能說明他在工作中逐漸產生了激情,並不能回答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如何找到熱愛的工作?


01

喬布斯沒說的真相

科學告訴了我們

沒有人天生熱愛一份工作


作家卡爾·紐波特在《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一書中指出,喬布斯關於“熱愛”的觀點是典型的“激情假設”:即要獲得職業幸福,關鍵是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後找到一份與這種激情相匹配的職業。

他做了大量人物採訪和研究分析,發現了“激情假設”的錯誤和危害,。

真相很殘酷:幾乎不存在天然的“職業激情”。

給大家分享兩個2個科學研究。

第一個研究是在2002年,加拿大心理學家羅伯特·瓦勒朗對539名大學生展開調查,他想研究2個問題:這些學生是不是擁有職業激情?如果有,是哪些方面的激情?

結果只有4%的學生有與工作相關的“激情”,其他96%都是某種興趣或愛好,例如舞蹈、冰球、滑雪等。

所以,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在年輕時就擁有“職業激情”。

大學生是這樣,職場人士會不會不同?

耶魯大學教授艾米·瑞斯奈斯基做了另一項研究,她觀察了數十位同職位同職責的員工,發現將工作視為謀生手段、事業或使命的員工人數大致均等。

為什麼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會如此不同?瑞斯奈斯基窮盡了幾乎所有可能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發現最大變量是:受訪者的年齡。

經驗越多的員工,越有可能愛上自己的工作。

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老匠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修復一線,做著別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工作,臉上卻寫滿認真和快樂。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片裡有一位叫屈峰的修復師,從中央美院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文物組,專門負責木器修復。剛開始時他特別不適應,幾度想離開。後來慢慢體會到文物修復的意義和樂趣,工作也變得專注和用心,還得到了很多領導同事肯定,就堅持下來了。一做就是11年。

與其窮盡一生去尋找那幾乎不存在的“熱愛”,不如“擇一事,愛一行,做一生”。

正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所說:“一旦你決定好職業,就必須全心投入其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別人敬重的關鍵。”

沒有人天生熱愛工作,但總有人在全情投入之後,愛上工作。


02

空談熱愛無益

精通才是前提


前段時間一位做生涯諮詢的朋友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個來訪者遇到職業瓶頸,跟她訴苦:“我想過了,我現在停滯不前,是因為我根本不熱愛這份工作!”

朋友問:“那你試過自己精進嗎?你做了哪些事?”

他說:“試過啊,我了很多書,看文章、視頻也很多。”

朋友繼續問:“那你都看什麼書呢?”

他突然很有底氣地說:“我看了《活法》、《這就是OKR》、《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你朋友圈裡說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我也看了。”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朋友說:“嗯,都是好書。那麼,專業方面的書你讀過哪些?”

他沉思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說:“這個真看得比較少。”

朋友說之前遇到過很多類似的來訪者,當她問起工作相關的問題,例如“你每天會對工作進行復盤嗎”、“你跟的項目,有整理出來SOP嗎”、“你研究過你的職能,在市場上的發展、趨勢和新變化嗎”、“你見過多少個行業/職能前輩,並向他們請教”……來訪者無一例外都答不上來。

其實,這是大部分職場人的常態:口口聲聲說要提升,卻不肯踏踏實實努力。不顧當下責任,只想遠方熱愛,而職場上所謂的“熱愛”,很多時候是指“錢多,事少,離家近”。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段子,大致說的是: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嗑瓜子?

因為嗑瓜子的回饋週期很短。

你從嗑到吃進嘴裡,花費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得到反饋。

可工作卻不同,你做半年、一年,都不一定能確地感受到變化,所以很多人逐漸厭倦,要去尋找熱愛的工作。做什麼都不踏實,幹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卻沉浸在自己追求真正熱愛的雞血當中。

熱愛本身,無法成為信念,只會成為我們遇事逃避的遮羞布。

1萬小時實踐者彭縈說過一句話,很扎心:很多人不熱愛一件事的原因僅僅是自己做不好。當你真正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了,你才有資格說自己不熱愛。

強者談精通,弱者談熱愛。

強者最大的品質就是遇事堅持。強者不會因為一句不喜歡,就否認掉自己的努力,就不作為。


03

從抗拒到熱愛

從小白到精通

你需要刻意練習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指出:“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補充說:“只有在刻意練習下的一萬小時才有用。”

我參加過的21天寫作營的總運營官南山,曾經也是一名寫作小白。她剛開始寫作時,遇到的選題都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所以寫得特別痛苦,常常憋稿憋到崩潰,不斷質疑自己:我是不是不適合寫這類型的稿?我是不是應該找準定位再寫?或者乾脆不寫這類型就好了?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後來她在書中看到一句話: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不是因為不喜歡才做不好,是因為做不好才不喜歡。

想明白後,她把重心放在精通,而不是喜歡與否上。同時開始刻意練習,重新審視那些不喜歡的稿件,丟掉牴觸情緒,把它當成一件“我可以做好,但是目前還沒做好的事情”。

在大量刻意練習後,她不僅越寫越流暢,而且漸漸喜歡上那一類型稿件。因為出稿快且質量高,她成了很多平臺的專職供稿作者。

從抗拒到熱愛,靠的是精通。從小白到精通,靠的是練習。

一件事,有所成,一定是10%的喜歡+90%的付出。

豆瓣上有人分享過一個故事,大學剛畢業時沒有方向,他試圖給自己找一些熱愛的事去做,但都停留在想象層面沒實現。

最後迫於生計,找了份完全不喜歡的高職老師工作,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不看好,因為他內向、不愛說話。

但是,40多個學生的課堂,2節課時間,不好好講課就只能大眼瞪小眼,所以他只能硬著頭皮上。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備課-講課-課堂反饋-改進備課“的循環後,他不僅把課越講越好,而且愛上了老師這個職業。

艾利克森說,如果你沒有進步,並不是因為你缺少天賦,而是因為你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同樣的,如果你沒有熱愛一件事,並不是因為你不適合,而是因為你沒有努力去精通它。

不要再費心思去尋找那件“熱愛的事”,只要你一直在琢磨“我如何才能變得真正出色“,熱愛就會自己找上門來。


最後,我想說:

我們窮其一生尋找的那件“熱愛的事”,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熱愛”,存在於那些投入長時間去精通工作的人身上,與其空談熱愛,不如好好精通,想達到精通的水平,就要持續進行刻意練習。

下次,當別人遇到職業瓶頸,跟你說 “我要去做熱愛的事”時,請告訴她:熱愛,就是站在山下看山上的風景,而成就感,是半山腰的觀景臺。在本能的熱愛與成就感之間,一定有一段上坡路。支撐你完成這段上坡路的,不是熱愛,而是精通。


職場最無效建議:做你熱愛的事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