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红楼梦里,为什么要安排一个貌似比宝钗黛玉还要优秀的薛宝琴出场?

萤火虫之家


薛宝琴究竟有着怎样的美丽?为什么说87版薛宝琴是最大的败笔?

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薛姨妈侄女,薛宝钗的堂妹,薛蝌胞妹。她是一个在《红楼梦》中几近完美的人设,一出场就几乎获得了贾府所有人的喜爱。对于她的美的描写,《红楼梦》可谓一反常态,不仅于正面处不吝笔墨,侧面亦毫不避嫌地浓墨重彩,曹公对于一个非“十二钗”女子的关注,已然超出“十二钗”之秦可卿妙玉迎春等人,深为红楼读者所惊诧。

白雪红梅

《红楼梦》借贾母、宝玉、黛玉、晴雯、宝钗、湘云、探春、王夫人等人之口眼,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描绘了宝琴之美。生人见生人,除是十分美貌,不然断不至一见面即交口称赞。而称赞宝琴之人,皆是平日里眼高于顶之人,宝玉甚至形容不出宝琴美貌,可见其美乃大美,大美无须言表而言不能不表。

若只是皮囊之美倒也罢了。虽然这皮囊就已惊艳无比。然大自然钟灵毓秀,宝琴不仅貌美,更兼才美、性美,使人完全无排斥之理由。无论是讨厌性格如黛玉之天真刻薄者,抑或是讨厌性格如宝钗沉稳世故者,对于宝琴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无论宝琴怎么做,都不会让人觉得过分。用薛宝钗的话说,薛宝琴的性格应该有点像史湘云,年轻心热,天真烂漫而又直爽聪慧,或许大家正因为知道她性格真诚而又兼年小,与己无碍,故而更觉可爱。

薛宝琴

宝琴之诗才,与其美貌相比,略逊于钗黛湘三者,从“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以及几次诗社比试可知,然其年幼于钗黛等人,能有如此水平,亦是才华横溢。不过,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所以她的见多识广,其实远在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她八岁时跟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还接触过真真国的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的洋女子,甚至还藏得有那女子的墨宝,书中并写到她向宝玉及黛、钗、湘等凭记忆念出了一首那真真国美人所写的五律诗。她的十首怀古诗,不落窠套,见解独特,已然超出大观园中女子之调而能卓然自立。

宝琴

说到她的存在,从《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出场到八十回结束,薛宝琴的下落并没有明确得到交代。尽管她最初是为了追梅翰林之子而来,但却在大观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薛宝琴是《红楼梦》里一位特殊的“局外人”,bug一样的存在。很多时候,她明明在场,却又仿佛不在场。而有些不应该在场的地方,却偏偏又在场。

比如,她一进入贾府,就明显对黛玉造成了威胁,贾母和凤姐都想给宝玉求配宝琴,可黛玉对此却无动于衷。即使说黛玉知道宝琴已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没必要吃她的醋,可对于贾母和凤姐起的这种念头,以黛玉的个性,她决不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然而,书中对此却只字未提,似乎黛玉并没有当她在场一样。但奇怪的是,被称为温柔沉稳的宝钗却反倒吃起了她的醋:“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黛钗

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此类大事,却是从宝琴的眼中写来,想她不过是以一个亲戚的身份,却能够进入到贾府的宗祠,参观贾府的除夕祭祀。这明明不该她在场的地方,她却偏偏又在场。

第63回,宝玉过生日,晚上开夜宴,书上明明写道:探春命翠墨同了小燕再三的请了李纨和宝琴二人,会齐,先后都到了怡红院中。此时,她明明在场,可大家一起占花名儿的时候,连麝月都占了,却独独没有她。

群芳夜宴

她是生日也很特殊,偏偏是和宝玉同一天生日。黛玉与宝玉同心如此,作者也没有安排他们一天生日。即使与宝钗有着“金玉良缘”,作者也没有安排他们同一天生日。偏偏是一个远方亲戚,与宝玉没有太多交集的人,能够如此深得曹公之心,可见,曹公应该是把宝琴当作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来描写的,得不到的,永远才是最好(宝琴一开始就已经许配了梅翰林)。“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最终尚且是镜花水月,而“白雪红梅”或许更是曹公留给自己的最后一点念想吧(薛者,雪也;梅者,梅也。《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梅花瑞雪固乃绝配)!真可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红楼梦

他并不希望所有女子都如“金陵十二钗”一般薄命,而是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寄存他心中的美好。美存于世,希望才不会灭。

若此,87版的薛宝琴当得起乎?


半瓣花上阅乾坤


薛宝琴的出场非常重要。主演有三个作用,我们分开说。

第一,宝琴和抱琴同名。

薛宝琴和贾元春的丫头抱琴名字同音。这样的安排绝不可能是作者无意为之。宝琴来到贾家,贾母第一时间就特别喜欢,这只用老年人的投缘说不通。贾母喜欢更多是因为宝琴的名字让老人家爱屋及乌想到了自己的大孙女。贾母强要王夫人认了宝琴做干女儿,也是为了慰籍王夫人失去女儿的心。

元春省亲的时候,就说“既有现在,为何将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句话贾母,王夫人元春三人抱头痛哭,可知元春进宫,是贾母王夫人心中的痛。而元春的丫头抱琴前来拜见,被贾母一把抱起。从某种意义上,抱琴代表了元春,而宝琴名字和抱琴同音。贾母对她喜欢,代表了对元春的寄托,让王夫人认女儿,也是如此。


第二,宝琴看出贾家的继承顺序和矛盾根源。

宁国府除夕开宗祠,作者刻意安排薛宝琴这个外人的视角旁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清楚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否参加。但薛宝琴如果不是王夫人干女儿,抛头露面的参加别人家祭祖,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先不论。

从宝琴的眼,我们看出起码荣国府在祭祖这一块,贾政的二房处于弱势。一场祭祖,没有一场贾政的安排。这是二房的悲哀。也是贾政王夫人心中的顾虑。他们虽然管理着荣国府。但继承顺序上他们不占优。没有元春和贾母的话,他们一定会被分家出去。那就彻底没落了。

荣国府一直有竞争,无论大观园小厨房争夺,还是抄检大观园,背后都有邢夫人的影子。虽然将邢夫人刻画的很反面,但其实邢夫人的继承权才很正当。


第三,好命的薛宝琴是刘姥姥的继承者。

薛宝琴和所有大观园女子不同之处在于她自幼随父亲满世界游历,是真的见过世面的女子。她的经历让她并没有进入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她可说是《红楼梦》唯一好命的女子。而她的十首《新编怀古诗》也发有深意,我们就不深入了。

宝琴也像刘姥姥一样,是衔接刘姥姥之后,开启荣国府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两人,读者和作者一起,以第三人的客观视觉审视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实在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君笺雅侃红楼


薛宝琴是红楼梦里出场比较晚的一位女孩,差不多红楼梦上半部已经完结了她才出场,但她一出场,立马就吸引到了所有人的目光,不仅宝玉等人,更主要的是这个女孩得到了贾母的喜欢。

很多人会纳闷,薛宝琴不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但她却几乎是个完美的女孩,无论是长相性格,还是才华见识,都与钗黛并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曹公安排这一个人物出场,用意何在?

要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和深意,我们就得去研读原文,从上下文之间找关联。

宝琴与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人进贾府一回,发生在原文第四十九回,这一回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呢?那就是薛蟠调戏柳湘莲被打,然后外出游艺,这给了香菱进园的机会,因此有了“香菱学诗”一回。

关于香菱,原文有一长段脂批,专门讲述曹公安排香菱入园的情节铺垫,一直追溯到赖尚荣家摆宴一回,所以脂砚斋批曰:回思因欲香菱入园,是写阿呆情误,因欲阿呆情误,先写一赖尚荣,实委婉严密之甚也。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曹公已经在有意地安排诸芳进园了,而要安排这些女孩进园,就必须要有由头,要有情节的推动才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宝琴出场就好理解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的女孩,上至钗黛这些出身高贵的千金小姐,下至袭人晴雯这些为奴为婢的丫鬟,都是入了薄命司的人物,所以宝琴的出场,不只有她一人,还有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人陪衬,她们皆是薄命司人物。

曹公似乎是要在红楼过半,贾府真正败落之前,在大观园里安排一次群芳大聚会,所以他给每个进贾府的女孩都安排一个个非常靠谱的理由,不是进京完婚,就是前来投奔,目的就是为了逼出这些女孩进贾府一事。

曹公这么安排,看似仓促,却是不能缺少的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情节,因此才有了后文众人芦雪庵联诗一节,这其实是在照应前后文。

为什么说是照应前后文呢?我们知道,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太虚幻境里燃的香叫‘群芳髓’,他品的茶是“千红一窟(哭)”,喝的酒是“万艳同杯(悲)”,将此情景与大观园里的诸芳相聚对看,是否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如果我们再联想第一回里的“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再联系贾瑞照风月鉴时的一句脂批“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会不会更震撼?

曹公安排群芳大观园相聚,与其说是“脂正浓,粉正香”,不如说大观园本就是一座葬花冢,这些我们看到的女孩,其实都是幻象,她们都是日后的“青冢骷髅骨”,曹公把这些女孩引进大观园,正是要在这些女孩出嫁前,埋葬她们的青春。

再说后文,我们知道大观园里的女孩最终的结局是诸芳流散,这个流散并非全是因贾府败落引起,像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贾迎春等人,都是因嫁人而离开大观园,以至于大观园最后寂寥冷落,再无往日热闹。

所以后来诸芳渐次离开后,宝玉生出了无限悲思,尤其是抄检大观园之后,晴雯死亡,迎春出嫁……这些女孩的离开,都在不断地刺激宝玉,而这也为他之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埋下伏笔。

我们看,宝琴等人进入贾府之后的那段时间,是群芳最后一次热闹相聚,而这也是离散的伏笔。我们知道,曹公最善于在大喜之时隐伏大悲,又有风月宝鉴一说,所以我们看上去的群芳汇聚的热闹,芦雪庵联诗,宝琴立雪……正是诸芳流散的前兆。

当然,曹公安排宝琴出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推动情节发展,尤其是引出宝玉姻缘。我们知道,宝玉的姻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王熙凤开过玩笑,薛姨妈开过玩笑,清虚观张道士说过亲……

这之前,贾母一直没有明确宝玉婚事,但在宝琴出场后,贾母却忽然问起了宝琴的年更八字,这其实是一种信号,它传递了至少两个信息:其一,贾母准备为宝玉说亲了;其二,贾母似乎没有选中钗黛。

不管贾母心里怎么想的,这一处情节,都是宝玉姻缘的重要伏笔,按照曹公构思,它应该会与后文情节有重要关联,宝琴也不可能“虎头蛇尾”,出现这么一次就消失了,后文应该还有出场。

与宝琴同时出场的李纹李绮姐妹和邢岫烟,也不会是泛泛写来,八十回后应该也会有正文,会有结局呈现,可惜我们看不到了。

综上来看,宝琴的出场,更多是推动情节的需要,她既是薄命司人物,又跟宝玉姻缘有关联,且才情容貌与钗黛不相上下,也因此让红楼梦里入了薄命司的女孩,有了一次群芳大聚会,是大观园诸钗最后的一个幸福时光,这之后她们各自的姻缘已动,就揭开了诸芳流散的序幕。


少读红楼


薛宝琴为什么出现,除了作者,谁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试着推测一二。

(1)从写作者的心理来看。

《红楼梦》有自传性质,作者又立意要为闺阁立传,薛宝琴此人,可能在作者生活中出现过。

薛宝琴在《红楼梦》里非常突然的惊艳出场,又非常突然地离去,可以想象一下,是不是在曹雪芹的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也这样如流星般出现过在他的视野中,让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以在写作的时候他也无法控制那种让他印象深刻的回忆,把这个女孩子刻画成薛宝琴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怀念呢?

(2)薛宝琴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人。

在《红楼梦》第四回里,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每册十二人。

正册,我们都知道,是贾府里的女子,那么,副册呢?脂砚斋在《石头记》庚辰本有批语,认为薛宝琴是副册的十二女子之一:

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

此说颇有道理,因为十二钗副册的确需要一些人选,一般能进册的多是未出嫁的小姐,薛宝琴可能是为了副册而出现的。但是畸笏叟在这个批语之后说,脂砚斋说的都是推测,并不确切。

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石头记》庚辰本)

畸笏叟说的是哪一个人不确切?薛宝琴?岫烟?李纹?李绮?他没明说。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薛宝琴作为一个配角,用了如此夸张的笔墨来描写,一定在金陵十二钗册中占有一席之地。

(3)如同刘姥姥一般,起到中和作用。

薛宝琴和刘姥姥,有什么共同之处?

她们都是贾府之外的人。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贾府里的事情,但是曹雪芹却花了很多笔墨写了一个刘姥姥,一个作用是要写刘姥姥以后救巧姐,二个是通过贾府外面的人的眼睛来描写一个不一样的贾府。特别是通过刘姥姥在贾府里的一系列事情,写出了贾府里太太小姐们性格里的另外一面,从而丰富小说的层次感和丰满感。

薛宝琴或许是和刘姥姥一样的存在,因为作者花了诸多笔墨写了贾府里的姑娘小姐们,所以写了一个贾府之外的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琦等姑娘,以此来加深小说的艺术丰满度。

(4)为宝玉黛玉的感情完美收官。

《红楼梦》不是一部写三角恋爱的小说,曹雪芹也没有要写三角恋的意图,但是他用了很狡猾的笔法,让人误以为他是在写一段三角恋情。

曹雪芹写宝钗,湘云之对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石头记》开篇,作者有八个字“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他要写的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是好事多魔,这个魔,乃是他二人的心魔,不是外来的他人的干扰。

不信,请仔细看,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从开始到最后,始终如一,从未因宝钗或湘云的出现而改变过;黛玉对宝玉更是此情不渝,唯君不嫁的。

(图片:影视剧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

可是,就是这样两个对对方感情唯一而终的人,却经常闹腾,有过几次极大的吵闹,因为二人并不能肯定对方的感情。

先说宝玉。宝玉这个人很多情,尽管他对黛玉的爱情是惟一的,可是他一直不能了悟到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我们看到,他对湘云有那么一点点小心思,对宝钗更是有几次貌似动心了,宝玉可能自己也会以为,那种动心也是一种爱情,黛玉更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因为宝钗之故,贾宝玉和黛玉经常闹腾,动静很大,但是呢,作者不动声色的逐渐写宝玉的爱情心理历程,写他是如何逐渐认识到自己对黛玉的感情是惟一的,例如把袭人当成是黛玉表白等,特别是在宝玉目睹了龄官画蔷之后,作者写了一回,叫《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贾宝玉真正认识到,他对黛玉的爱情是唯一不二的:

宝玉一进来,就和袭人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36回)

再说黛玉。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她对宝玉的爱情有着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是以宝玉的一句无心言语,无心的举动,或者宝钗的一个无意的言行举止,都会引来她的莫大怀疑和不安;史湘云的一个小麒麟也会引来她的莫大不安;一个老道士要给宝玉说亲,同样会让她和宝玉哭闹,作者用了非常细致的笔墨写了黛玉面对宝钗的时候,如同一个守卫领地的雌兽,屡屡主动冒犯宝钗,然而宝钗如同海绵一般,消之于无形,并不反弹,最后以黛玉误说西厢记,宝钗前来相问的情节,解开了黛玉一直以来猜忌宝钗的心结,作者用了一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来详细地写了二人成为闺阁姐妹的过程。这一回的回目是令人惊诧的,因为金兰契的本来含义象征是女子同性恋的。

有一种特别流行的说法是《红楼梦》是写宝钗黛三角恋的小说,可是其实我们仔细看的话,从第45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开始,直到第80回,作者就再也没有写过林黛玉因为薛宝钗而吃过一次醋,再也没有写过黛玉攻击过宝钗,也再没有写过黛玉和宝玉因为外来的任何女子而有过心结,再也没有写过宝钗对宝玉有什么暧昧的言行,再也没有写过宝钗,黛玉,宝玉三人之间有什么感情纠葛或误会了!

从45回到80回,我们再仔细研读的话,会发现一个更令人震惊的,难以相信的事实,就是从宝钗和黛玉结为金兰契的45回之后,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已经只是一个次要的描写部分了,除了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写了一下宝玉和黛玉之外,其余的所有的笔墨都在描写贾府里其他的人,特别是大观园里的婆子媳妇们的世界,还有薛蟠,柳湘莲,尤二姐等,乃至贾府的生活的各个层面,一直写到了抄检大观园,迎春误嫁,薛蟠悔娶,香菱挨打等越来越悲惨的情节。

这是因为,作者的思路是,45回之前,他要着力刻画的,是贾府里还比较美好的时候的光景,要写黛玉和宝玉如何突破自己的心魔,认识到对彼此的唯一的爱情的,写到45回的时候,他认为已经可以收官了,于是开始着力描写宝玉黛玉二人之外的贾府世界,他开始写贾府是如何衰落的,第79回已经开始写《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狼》了,是以80回之后写作速度必然加快,他要写贾府各个人物的结局命运的。

(图片:影视剧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形象)

那么,宝琴在这里出现,是为了最后一层皴染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

宝琴,和《天龙八部》的乔峰一样,出来就自带光环,一直华丽到最后,而且超越了贾府里的所有女子,贾母甚至动了说亲的心思,可是,看看黛玉和宝玉对此的表现。

宝玉,对宝琴赞叹不已。

然后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49回)

黛玉,和宝琴处的像亲生姐妹一样。试想一下,宝玉如此夸赞宝琴,如此接触宝琴,贾母一干人等要给宝琴提亲,黛玉却无一丝不快,反而和宝琴成为了姐妹,放在以前的黛玉,可能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黛玉解开了对宝钗的心结之后,对宝玉的感情再也没有了怀疑。49回,琥珀戏说黛玉,连没心没肺的湘云都怕黛玉着恼,“便不则声”,宝钗却大方的说黛玉不是这样的人,黛玉也不生气,于是宝玉心里也是暗暗纳罕。

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他。”口里说,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他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他,就是他。”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便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49回)
(宝琴)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宝玉看着只是暗暗的纳罕。(49回)

所以,曹雪芹写宝玉黛玉的爱情,第一层写宝玉情悟梨香院,第二层写黛玉解开了对宝钗的心结,和宝钗结了金兰契,第三层写宝琴本应该是让宝玉黛玉爱情的障碍,但是宝黛却毫不在意,是最后一层皴染,正式宣告宝玉黛玉的爱情心魔结束,以后不再有笔墨去写因为外人而导致宝黛爱情危机的情节了。


师明礼


宝琴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她就像一根试金石,试出了各种美好。

在作者笔下,宝琴的确是最美的一个,一出场就艳压群芳。宝玉看了她,就对袭人等人感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她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来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

一面说,一面还“自笑”,简直像发了魔怔。

如果说宝玉一向说话夸张,那么丫鬟里的第一美女晴雯对于宝琴的赞叹更显公正。她瞧了一遍回来,先是带笑向袭人说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后来又跟探春说:“她们里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据我看来,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

更加权威的,还有荣国府最为资深的美女鉴定专家贾母,她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这个女孩儿的高度赞赏,喜欢得无可不可的,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不说,还要替宝玉提亲。

这几段,被曹公写得好不热闹,但是,看到后来,对宝琴除了“年轻心热”,喜欢黛玉便一举一动都向她看齐外,其他的便没有更深的印象了,甚至不如“多姑娘”这一类闲笔写得生动。

这是曹公笔力不逮吗?我感觉他是故意的,宝琴这个角色,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他要通过这个一个人人喜欢人人夸赞的形象,表达宝黛爱情的日益坚定,相互间的信心。

宝玉虽然对宝琴极尽夸赞,但并不动心;即便有贾母做媒,黛玉也未对宝琴生出敌意,他们俩互相在乎的,都是自己和对方的心,外界纵然还有各种变化,他们只取这一瓢饮,当然不会为忽然闯入的人再起波澜。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当黛玉的丫鬟紫鹃为宝琴的到来而替小姐担忧,想着法子试探宝玉时,宝玉对她说,我只告诉你一句话,活着,我们一道活着,不活,我们一道化灰化烟。他明确地点出,宝琴与她的生活方向无关。

薛宝琴的出现,对于黛玉和宝钗刚刚建立起来的友谊,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当贾母一再表现出对宝琴的宠爱时,宝钗半开玩笑地对宝琴说:“你倒去吧,仔细委屈了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时,湘云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这样想呢。”琥珀指着黛玉说就是她,湘云不说话了,宝钗笑着说:“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的比我还疼呢,哪里还恼?”

宝钗说得坦然,但湘云想法其实宝玉也有,他知道黛玉有些小性儿,担心贾母疼爱宝琴她心里不自在,这次看到黛玉真的像宝钗说的那样,赶着宝琴喊妹妹,待她如亲妹妹一般,心里也觉得惊奇。直到黛玉跟他说了来龙去脉,他方明白黛玉与宝钗私下里已经是“孟光接了梁鸿案”。


闫红说


薛宝琴这个人物的出场非常值得玩味,按道理说,曹雪芹并不是网络小说作者,怎么会开金手指写出这样一个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人呢?不管是出身、样貌、才情、性格,见识都十分优秀,甚至隐隐有碾压薛林二人的意思



要知道连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姐姐和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林妹妹都因为一个过于圆滑世故,一个过于孤高自傲而饱受诟病,何故就出现这么一个各方面都无懈可击的薛宝琴呢?



其实这跟贾府中的两个默默较劲的阵营有关系,贾府中以贾母为首,凤姐为辅,紫娟暗暗助力的阵营坚定支持着宝黛两人的木石前缘,而以王夫人为首,薛姨妈为辅,元春暗中助力的阵营默默地支持宝钗宝玉的金玉良缘



两个阵营都互相心知肚明却不能说出口,毕竟贾母是地位最高者,而王夫人等又是名副其实的掌权者,且是宝玉的亲生母亲

老太太在世一天,就不会轻易放弃木石前盟,所以她得借机表明自己的心意啊!这个机会,就是薛宝琴!宝琴招人喜爱是不假,可贾母一见到她就热切地询问她的生辰八字是为了什么?



她难道不知道宝琴来京是为了什么?不知道她早已经许了人家,她问,只是为了告诉众人,薛宝钗并不在她的孙媳妇考虑范围内,要不然宝钗这么好的姑娘此时已经在贾府呆了这么久,贾母却从未起这份心?



宝琴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只是贾母借来表述心意的机会


莜浅儿


以我的理解,宝琴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是书中所有其他女子都没有的。因为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宝琴一出现便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喜爱、赞美和接纳。

这个接纳,可是非同凡响。

你看,有贾母让她住进自己的卧房,有贾母命王夫人收她为义女,有全家接纳她参加宗祠祭祀,还有贾母特意将凫靨裘(抱歉,第二个字可能不对,手机上很难查找)送给她。

除了主人们,还有仆人身份的(谁?是不是赖大家的?)也巴结着送盆花给她,等等。

可见宝琴有多么的受大家喜爱和欢迎。

我理解,这一切,是因为宝琴的特殊身份。什么特殊身份?相信我一说出来你就明白了。

但我觉得我说出来,不如你自己悟出来更好。


TeaC


有人在悟空回答说薛宝琴是薄命司的人,这是不对的。薛宝琴没进十二钗,更没进副十二钗,正册和副册都没有她,实际上,她根本就不是薄命司的人物,她和邢岫烟,李纹、李绮的结局都是相对较好的,正是脂批的“虚陪六个”。



六甲番人曾在关于通灵宝玉、金锁和绛珠仙草之间关系的文章提到,读红楼梦须用心体会其中痴情和美感,薛宝琴也是极美的,她留给大家的意象是白雪红梅,“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

而在四十九回才出现的薛宝琴,很快就表现出令人惊艳的才华,她的联句极敏捷聪慧,几近史湘云,所作诗词都是佳作,意蕴接近林黛玉,词作《西江月》声调壮美,其他女子皆不及,而她为人“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这几乎就是薛宝钗的翻版,就综合素养而言,薛宝琴当为《红楼梦》群芳第一。



那么,为何要安排薛宝琴出场,且浓墨重彩,在前八十回的戏份甚至比十二正钗的妙玉还多?

是想让她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宝玉在太虚幻境只进了薄命司,这意味着和他产生情缘的也只能是薄命司中女子,正册也好,副册也好,又副册也好,都与薛宝琴无关的,更何况贾母一见她就很喜欢,后来还“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也就是说薛宝琴和贾宝玉从此成为干兄妹了。

或许正因为有着这干女儿的身份,薛宝琴后来还出现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而其他亲戚都是没这份殊荣的。作者这么安排,不会是笔误,更可能是埋下伏笔,想让薛宝琴见证贾府的兴衰。



如果将红楼梦全书当成一首悲情诗,那么单单描写群芳“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明显是不够的,最令人悲伤的不是目睹群芳凋零,而是花开花又谢,花谢花却开,今日花残叶瘦与昨日万紫千红放在一个画面,虚实相生,已经让人黯然无语了,如果这边花落成泥,那边却是一枝独秀,这更该让人倍感凄意吧。

薛宝琴正是这独秀的一支梅花,是这部悲剧中不多见的喜笔,然而,她的存在,让我们愈发痛惜宝钗黛玉湘云迎春等女子的命运。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诗酒茶,均有涉猎,希望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薛宝琴在《红楼梦》的第五十回出场,很快便交代了她已经许给了梅府的翰林之子。

在高鹗的续本中作者借王夫人之口交代了宝琴后来的命运:“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听见说丰衣足食,很好。”

再来看宝琴的样貌,她的优秀是借助众人之口展现出来的,宝玉、探春、贾母没有一个见了不夸宝琴的,甚至贾母第一眼见到她就要将其作为养女,只不过后来得知她已经许给梅府这才作罢。

宝琴的学识体现在她在大观园中作的《怀古诗十首》。

整部《红楼梦》中总共出现了十三首别有被揭晓谜底的灯谜。

而宝琴的这十首诗是最为耐人寻味的。

在《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和宝琴最重要的区别便是,前两人是金陵十二钗而宝琴不在其列。

说来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宝琴尽管优秀但却非主要人物,在五十回的时候才刚刚出场,怎么可能进入“十二钗”之列呢?

警幻仙子在太虚幻境中向宝玉说了入选“金陵十二钗” 的两条重要标准。

一是“为冠”,二是“紧要”。

所谓“为冠”便是此人应当具有一向众人所不具备或者精通程度远超旁人的技艺。

所谓“紧要”则是指出场的次序,“十二钗”在二十回前就早已出场,但宝琴则是在第五十回出场。“十二钗”的都是入了薄命司的人,也就是说此生注定要经历许多坎坷。反观宝琴命运顺遂自然不在薄命司之列。

所以曹雪芹安排宝琴这样一个,虽有才华却并不突出,同时命运也较平缓的女子,应该是为了反衬“十二钗”各异的才华和多舛的命运。


电影烂番茄


但看黛玉都要认宝琴做妹妹就知道她有多出色了。

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

宝琴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随着她父亲四处游走。宝琴一人独作怀古诗十首,以跟着父亲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每首还各隐一件物品。


宝琴才华横溢,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她与宝钗、黛玉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后来吟红梅花诗,也是出彩。

最欣赏宝琴填的柳絮词,惟独她那首《西江月》声调壮美。

宝琴的美艳与纯真和众人不同,和十分耀眼,就像画里走出来的美人。真实而震撼。

宝琴的到来,表明了贾母对未来孙媳妇的态度。


贾母送给宝琴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斗篷,并命琥珀前来告知:

“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

宝钗满心的羡慕与嫉妒:

“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这便是贾母的聪明之处,不动声色地告诉宝钗,她喜欢的是这类真性情的人,她看不上那些喜欢耍心机的姑娘。

贾母问薛宝琴的年纪,大家都意识到是要给宝玉说亲了,王熙凤更是猜透了一切,神助攻。贾母岂是不知道

薛宝琴这样一个完美女子的底细就贸然提亲的人?不过是借此告诉薛家母女她没瞧上金玉良缘的宝钗而已。

宝琴的形象全靠湘云,宝钗,探春等一干女子口中道来,艳压群芳还谦虚谨慎,话虽不多但胸有诗书。见多识广还能诗情画意的与人道来。

宝琴最后嫁给梅翰林之子,文中并无后续,但是与十二金钗比起来,算是最好的结局。更映衬了十二金钗的悲苦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