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

满江红足球212780467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等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政治遗产。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取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给自己加冕,称为始皇帝,他想传承千年,但实际上秦朝只存在了14年就夭折了。

我们都知道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了,但是也掀起了各地反抗秦朝暴政的狂潮。项羽和刘邦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支起义军首领,也是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的两位主角。

项羽年少时,曾见到秦始皇出行,便当场立下壮志:彼可取而代之也!这个志向也成为了项羽起义的行动总目标。陈胜吴广起义后,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六国遗孤纷纷起兵造反。项羽和叔父项梁奉立楚怀王,也加入了反抗秦朝的阵营。

项梁死后,项羽成为了首领。在巨鹿,项羽击败了章邯,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灭亡后,项羽因消灭秦朝的赫赫战功被众诸侯推举为“诸侯上将军”。项羽率兵血洗了咸阳,又将投降的秦朝废帝子婴杀害,一把火将咸阳城内的秦宫烧毁,“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就是因此而来。

项羽灭亡了秦朝,占领了咸阳,又成为了诸侯联军的首领,照理来说下一步就是自己登基称帝了。但是项羽非但没有称帝,而且还将天下分封给了18路诸侯,其中就包括他一生的对手刘邦,他将刘邦分封至汉中,又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分封至关中,阻挡刘邦出汉中。封楚怀王为义帝,他自己带着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回到了离他家乡很近的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本可继承秦朝的衣钵登基称帝的,为什么他不当皇帝反而将天下分封给了其他诸侯呢?

首先,项羽的志向是复国称霸,而不是建立大一统王朝

项羽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是名将项燕的孙子。自小接触的就是分封制,对秦始皇的郡县并不理解,也从未接受过。起兵之初,项梁项羽叔侄俩的政治纲领就是复兴楚国,恢复楚国荣光,而不是继承死对头的大一统王朝。

项羽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秦朝是侵略者,他们是出国的贵族。灭掉秦朝后,项羽自然也是像建立周朝传下来的分封制政权,而不是中央集权制。他要楚国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成为像楚庄王、齐桓公那样的霸主。当时的形势也确实如项羽所想的那样,他的实力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盟主楚怀王又在他手上,可以说项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实当时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是首创,很多人并没有理解更接受不了。项羽的做法与他的出身和时代背景有关。不光是项羽,其他诸侯也接受不了。像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的也是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完全去除分封制的影响。所以,那个时代的诸侯没有皇帝的概念。

其次,项羽眼光不够长远,政治上短视

项羽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史料记载项羽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鸿门宴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了。当时诸侯们有一个约定,就是“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羽灭掉了秦朝主力,正向咸阳进军,谁知道刘邦趁虚而入,先到达了咸阳。

项羽怒气冲冲的杀向函谷关,刘邦实力远不如项羽,只好亲自到项羽军营赔罪。鸿门宴上,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千方百计要在席上除掉刘邦这个大敌,但是项羽被项伯说蒙了,一直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对刘邦动手。

虽然刘邦手下也有张良随从,但是在项羽的军营,想杀死刘邦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项羽却犯了“妇人之仁”这一称霸者的大忌,他担心天下人指责他们,担心破坏自己的名声。所以就算范增使尽了浑身解数,刘邦还是安然无恙,最后刘邦走了项羽都还没反应过来。气得范增说出“竖子不足与谋”的话来。

从鸿门宴上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非常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这是为帝者的大忌。刘邦就不同,他崇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项羽的性格注定他当不了皇帝,不仅对亲自来自己营帐道歉的刘邦下不了手,对其他诸侯也下不了手,对秦朝的降将也下不了手,甚至还将驻军关中防备刘邦的重任交给章邯等降将,而将自己的首席谋士范增逼走,可以说项羽在用人方面也不足以成为皇帝。

在对待楚怀王的事情上,项羽政治能力的短视展现的淋漓尽致。楚怀王早就对霸王的强势很不满,“先入咸阳者王之”就是楚怀王故意膈应项羽,想削弱项羽而提出来的。项羽对楚怀王怀恨在心,在楚怀王升级为义帝之后,项羽甚至将这位天下共主毒杀,事件居然还传了出去,这就给了其他诸侯联合讨伐项羽的理由。由此可见,项羽在政治上非常短视了。

最后,项羽的实力并没有达到称帝的程度

做皇帝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在朝代更替之际想要当皇帝,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将所有竞争者全部铲除。秦始皇是这样一统六合的,隋文帝是这样统一南北朝的,朱元璋也是浴血奋战几十年才建立的明朝。

项羽当时实力虽然很强,但是并没有达到称帝的条件。当时项羽是诸侯的头没错,但是项羽只是名义上的诸侯联军的统帅。在进攻秦朝的时候,大家可能认可他的能力,听从他的指挥,秦朝被灭之后,再想让这些六国后裔听从项羽的命令,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战国时期的六国本来就是貌合神离的,现在想达到同气连枝的地步,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时项羽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军队,地盘也只有江东和关中一带,其他军队都掌握在其余诸侯王手里,土地人口也掌握在他们手里。项羽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能抗衡天下诸侯的地步,甚至项羽就没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其他诸侯王就是放在他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他拿捏。这样一来,项羽就更没有必要称帝了。

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占领咸阳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项羽的强势,就算刘邦先入了咸阳,也得将咸阳让给项羽。项羽却没把握好这一极大的政治优势,反而火急火燎的分封诸王,又把秦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还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随后就跑到了彭城当起了他的西楚霸王。

所以,项羽一没有称帝的想法,二没有称帝的能力,三性格上的短视注定了项羽只能为王,甚至只能为短期的王。果然,过不了多久,刘邦就开始挑战项羽的权威,其他那些早在分封时就对项羽不满的诸侯也投靠刘邦反抗项羽,而项羽留在关中的三位降将更是让韩信耍得团团转。一代“西楚霸王”也不得不落得个“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只能将天下白白让给了刘邦!


风逍逍兮易水寒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在他面前,总共有四条路,也就是西周、春秋、战国、秦四个历史时期各走之路:

第一:称帝,把自己折腾成楚始皇,天下实施郡县制,跟秦一样搞个大一统的帝国来。

这条路项羽不想走,也走不通。

首先,各国军将不会答应。他们起义反秦,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消灭秦帝国及其专制体制。否定郡县制,恢复封建制;否定统一帝国,恢复列国并立。这是秦末起义的大义名分,是难以违逆的。更何况他们带头起来造反,图的就是个封妻萌子、公侯万代,如果项羽让他们去当大一统帝国下的普通官吏,他们非再次造反了不可。

其次,项羽自己也不会同意。他与他的项氏家族本就是秦大一统思想的受害者。他自己也自至始至终以“暴秦灭六国”为无道之举,深信其灭亡是由于其专制造成。

所以,无论如何,项羽也不可能重蹈秦之覆辙。

我们现在来看,大一统是大势所趋,郡县制也是更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是在当时人看来,秦国的路是走不通的,否则秦也不会完蛋了。其实秦国的灭亡与郡县制封建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当时的人不会这么想,要知道一切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跳脱他所处的环境考虑问题,毕竟封建制实施了近千年一点问题没有,秦国一废除封建制就出问题了。故当时之人,盖实以封建为理所当然,反视统一转为变局矣。我们知道,汉朝经过近百年的过度,最后终于基本实现了郡县制的统一帝国,但那是由数代汉朝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及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项羽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恢复到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状态。

这是项羽最不愿意看到的。多年战乱,人心思定,天下必须要有一个有实权的老大来维护秩序,否则各国还是跟从前一样打来打去,那暴秦不是白灭了吗?

第三:恢复到春秋时期小国林立,几个大国轮流当霸主维护秩序的状态。

这条路貌似行的通,但项羽肯定不想走。关键是项羽不想和别人轮流坐庄,他想一家独大,何况春秋时的霸主多是公爵侯爵,此等名号岂能满足项羽的胃口。

另外,诸侯们应该也不会容许自己的地盘附近有很多小国存在,即便暂时容许了也迟早要将他们吞掉。发展下去还是战国时代。

第四:恢复到西周时期,由“天子”来维护天下秩序。

这条路也行,但问题是谁来当这个天子。

楚怀王?还是项羽自己?

都不行,楚怀王有名无实,项羽则有实无名。

左看右看,四条路都行不通,那么怎么办?项羽于是与范增商量,决定结合春秋与西周的路子,再联系现状,走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子,那就是:

虚尊楚怀王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自立霸王定都彭城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以主持分封诸侯及维持天下秩序。

这条路子以大体言,实不可谓之不惬当。可惜事实最后证明,它是一条彻头彻尾的歪路,且比以上四条路更歪。秦那条路子至少还撑了十几年,项羽这条路子撑不到五年就完蛋了。其实这也不能怪项羽,人的见解,总是较时势为落后的,否则新中国的革命,一开始就走暴力夺取政权这条路了,又何必搞啥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白白弄得谭嗣同等先烈流血牺牲。

所以说,后来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有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有反思历史的更大的时代空间,不必像前人如秦皇项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大跟头。


千古名将英雄梦


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诸侯,采用霸王还是皇帝,这其实是两个问题。虽然是两个问题,但其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之后,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嬴政在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凭借他祖先做出的贡献,在嬴政之上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凌驾于嬴政之上的称号。嬴政所做的只是让众臣制定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而已。

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在项羽之上还有一个楚怀王,在项羽之侧还有六国之王。在这种形势之下,项羽只能尊崇楚怀王,给自己一个很尴尬的西楚霸王。

还有一重意思,项羽可能觉得秦朝被推翻,继续用皇帝这个称呼有点儿不吉利。毕竟秦朝用皇帝这个称号二世而亡,王这个称号却是都传承很久。也许是出于这个想法,所以项羽就尊崇楚怀王为义帝吧!这一点没有史料依据,纯属个人臆测。

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拥有绝对的权威。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挑战秦始皇的权威!秦始皇这时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所以秦始皇只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做了一次抉择而已!

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只是实际比较强的一股势力,并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威。当时的情势之下,项羽无力独自吞下秦朝这块儿蛋糕,所以只能把秦朝这块儿蛋糕分给众人。人性是贪婪的,要是能够独吞,定然不会与众人分食。所以说当时项羽也是只能采取分封这种方式。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为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为不为。项羽不是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是的确是做不到!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前207年十月,刘邦入关中灭秦。到了十二月,项羽带着一众诸侯将军也来了。到了前206年的四月,各方首领各有收获,又一齐散去。这三四个月项羽带着大家都在咸阳周边干嘛了呢,摆了一场有名的鸿门宴,打劫了咸阳,最主要开了一场耗时巨久的分封大会,时间都花在这里了。

四年后刘邦做了皇帝,开始封功行赏,大家都争的不亦乐乎。不要怀疑,前206年咸阳的春天,天下诸侯及大军都汇聚于此,大家也在比功劳争土地。项羽为什么没有做皇帝,就从这里来找它的答案,当时的形势上还不具备。

多方诸侯都是为灭秦出过力的,都想做王、都要占据一块地盘,项羽也拧不过那么多的各方首脑,项羽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不如再切割的小块一点多封出几个王来,最后就封出了十八个王。落到项羽自己手里的地盘还有九个郡,地盘最大,但硬要称帝与当年秦齐相约称帝一样的,虚名而已,且还容易招揽嫉恨,各方怕是很不乐意,且项羽头上还有一个楚怀王,为了称霸王,已经把楚怀王架高称为义帝了,从“义帝”这个事情来推测,或许项羽还真考虑过做皇帝的事。为什么把咸阳宫都烧了,可能是不想把秦始皇那么辉煌的东西留给后边的大王。





小生不乖


项羽当王就不够格,何况称帝

秦末起义军皆举六国旗帜反秦,以除暴秦,恢复六国为目标才收的人心。项羽也属于楚国后裔楚怀王手下一员大将。但作为作为臣子的他却做了楚王的主。瓜分楚国,自己当西楚霸王,将原楚王抬为义帝后有派人将他杀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政变加造反。

天下诸侯在这之前并不臣属于项羽

以灭秦为目标,各路起义军组成了联军共同灭秦,项羽只是当了个联军前线总司令。其他各路起义军虽然归其统帅,然只是盟友而已,按理说仅有指挥灭秦的战事听他的。他自己称王谁认他啊!

为称王,他必须有盟友,因此才有了他大封诸侯

然而不甘心的他,或者眼馋刘邦独占秦国故地的他,也想当王。就要求应按灭秦功劳来进行分封,便宜不能让刘邦一个独享,也不能让诸侯后裔坐享其成。这一招一下就鼓动了各国在前线的将领,与他结成盟友。

结果不仅他自己造了楚王的反,还拉着各诸侯国派出的领军大将,一起造了自己国王的反。

常山王张耳——赵王相国、燕王臧荼——燕王(后辽东王)大将、齐王田都——齐王(后胶东王)大将。其他不在列举。

历史小知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的,不过项羽可能就是例外。当然当时项羽没有当皇帝其实条件没有成熟,项羽入关的时候范增在身边,范增的才智计谋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吧,范增为何没有权项羽登基为帝,简单说就是项羽不具备当皇帝的条件。



首先当日六国旧部都已经建立国家,而且还有后面崛起的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三秦就不说了,这个时候如果一旦项羽称帝那么就恢复了秦朝的制度,这个时候六国旧部算什么。他们肯定会反的,即使项羽没有称帝,这些诸侯国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反复。如果项羽称帝,那么刘邦联合其他六国旧部就更容易了,项羽灭的更快。


其次就是这个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才历秦朝两代,而分封制经周朝八百余年的经营,已经是深入人心。即使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情况,而没有一下子废除分封制,分封了八个异姓王还有十个同姓王。一个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秦始皇也就是反了这个错。项羽就是要学周朝分封诸侯,自己当天下共主。

然后就是项羽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恢复昔日楚国的荣耀,只想报秦朝灭国之仇,项羽憎恨的也是秦朝的制度法律,当时项羽入咸阳就看出来了,自己又怎么会再次恢复秦朝的制度呢。

还有项羽的性格,与其说项羽是一代霸主,更不如说是一代名将。项羽只适合做将军,领军打仗是所长,当然他也不会自甘人下的,除非是自己的项氏族人。项羽知人用人的能力完全没有刘邦厉害,项羽适合打天下,不适合建立天下。看看项羽身边的都是一些武将,而刘邦身边呢,文臣武将都有,文有萧何,张良,将有韩信,还有跟随自己从沛县出来的樊哙,周波,曹参等等。


中国历史研究所


有人说如果项羽当时在咸阳不分封天下诸侯,而是将其一锅端,那么皇帝之位就是项羽的,也难怪后世很多人都会为其而惋惜,的确是浪费了不少的好机会,可是这却和项羽的初衷是不符的。

项羽自号西楚霸王,“王”而非“皇”,这就注定了项羽的政治前途,那么他为什么不称“皇”而执意要作“王”呢?

第一,秦始皇的帝国虽然一统了天下,可是仅仅15年就分崩离析,事实证明,称皇帝而中央集权的做法是不可违的,而看看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却传承了八百年,分封和称皇帝,到底孰胜孰劣一目了然,因此项羽选择了分封。

第二,项羽这个人骄傲自负,他是军事上的巨人,却是政治上的侏儒,有谋臣而不削于用,坚持个人主张,如此不可一世的霸王,怎么会走上一条他恨之入骨的秦人的道路呢?

第三,项羽想要的是光宗耀祖,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可见其政治的短视,放弃关中咸阳这一根据而去了彭城,说来也实在是可笑,难怪有儒生要骂他“沐猴而冠”了。

第四,对于帝制和分封制,项羽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一范增而不得用,你说如此心胸狭隘的人,难怪陈平、韩信、英布等要离他而去,实在非明主。

第五,项羽无非就是想要成为周天子一样的人物,居中调和,号令天下诸侯,也难怪,谁叫秦帝制如此的短暂,还没有显现出其伟岸强大,就如此早的崩塌了呢?也难怪会有人不相信此制度的辉煌,以当时背景下去看,真的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毕竟这对于不少人而言是一条不明未知的道路。


历史风云天下


项羽分封这一举动,其实是很有政治深意的。我们知道“称帝”只是个形式,政权掌握在谁手里,利益怎么分配,才是一个政治集团首先要做的事情。只要与项羽抱团的利益集团,能够拿到实权,称不称帝有什么关系呢?不就是一句话的事么?自己在家坐着也能称帝。

自古至今很多狂徒,占了一块小地皮,就宣布称帝,但那又有什么用呢?那些没称帝的诸侯,他们将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心,其实就差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

说起分封,我们必须要提到“怀王之约”——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怀王之约确定的是七国秩序依旧,只是把原先在关中的秦王室扔了出去。这个秩序维护的是六国贵族阶层,妨碍的却是新兴的军功阶层。

项羽所代表的正是六国新兴的军功阶层,如果怀王之约成立,那他只能称将军,不能称王。这与整个项羽利益集团的利益是背离的,所以项羽迫切需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对于项羽而言,打压六国旧贵族和打破七国秩序,比称帝更为重要。

项羽是复杂的,他是两股力量合二为一的,他身上既有六国贵族的血脉,又有新兴军功阶层的任侠之风。然而,项羽虽然出身贵族阶层,但他的起家是靠军队,他通过反秦的军功走向权力巅峰,所以他必须维护新兴的军功阶层的利益,而不是旧贵族的利益。

楚怀王的所有政治举措,都是跟项羽对着干的,为了摆脱他的控制,他选择了偷奸耍滑的地痞流氓刘邦,试图让刘邦成为他手中的一颗棋子。

而巨鹿之战后,项羽大破四十万秦军,杀了楚怀王的亲信,让楚怀王的政治理想破产,同时也让刘邦先入了关中,夺取了灭秦第一功,这不得不说是项羽的一大遗憾。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诸侯攻破函谷关,此时距离刘邦入关已经迟了一个多月,所有才有了范增献计,让项羽摆下鸿门宴,但项羽仍然没能抓住时机,杀了刘邦,为他以后埋下隐患。

项羽再三威逼楚怀王,而楚怀王却一心要封刘邦为王。那刘邦又算得了什么东西?既没有高贵的出身,也不如项羽手握雄兵,屡立战功,身后又有强大利益集团的支持,无论怎么看,项羽都应该被封王。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搞了一连串政治小动作,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彭城为都城,以霸主的身份开始分封——项羽分封了十八个王,其中刘邦、秦国降将章邯都在此列。

项羽广泛分封别人为王,从政治利益来讲,是大力扶持了军功阶层,打破六国旧贵族垄断的局面,维护新生的霸主秩序;从私欲上讲,项羽分封别人为王,是为了方便自己称王。其实仔细想想,这一波操作还是可以的。

最后,从项羽的个人能力上看,项羽是个很有政治魅力的人,他能够在军功集团的利益受威胁的情况下,成功地讲自己的军事才能转换为政治上的胜利,所以他赢得了整个楚军的支持和生死追随。

《史记》上对项羽的记载似乎格外悲壮,史学家认为项羽并无称帝野心,因为他从未染指政治核心,他只是在楚国危难之际抗起了复兴的重任,用手中的剑指向暴秦的咽喉,正因为他高于刘邦的人文理想,淡化了他政治上的野心,才导致他的失败,而他的失败也因为他过高的理想化的追求,而显得格外悲壮和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是项羽个人的人格魅力。


静说历史


我们读史书,遇到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需要把这件事放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考虑,千万不要用现在的观念去分析两千年前的事。

秦国灭亡,有它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六国贵族、遗民不适应秦国的郡县制和法制,他们更适应的延续几千年的分封制。

天子把一块土地封给诸侯,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封给卿大夫,卿大夫还可以分封士人。 每个有地位的人都有自己的地盘,每个小的地盘拼凑起来就是大的天下。

这种统治方式与皇帝统领的郡县制、法制截然不同。六国贵族和遗民,最喜欢的是这种国家治理方式,而不是全体国民做为奴婢臣服于某个人。



这是人的因素,还有大环境的因素。

分封制,从炎黄时代就开始了,直到秦国统一前,已经延续了两三千年。这是历史的巨大惯性,绝不是秦国统一后短短十五年能够改变的。

秦末动乱,那些乱世枭雄们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够得到一块封地。项羽如果自己称帝、不顾大家的利益,那么他不会活着出咸阳。

分封制,在七十年后的汉武帝时代才衰落,但是延续汉朝四百年都没有完全根除。项羽时代就想当皇帝,那是痴人说梦。

政治,就是听取大家的需求、照顾大家的利益。做到这一步,才是成功的政治家。


温乎


项羽是楚国人,他恨秦国,恨秦人,恨秦法,恨秦政

项羽影视形象


他的恨来源于楚国的灭国之战,他的祖父项燕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被杀,壮烈牺牲,去世了!这就是国仇家恨,正是有了这个国仇家很,所以项羽对秦国才会格外的恨,这个恨也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没有做皇帝的心思,只要干掉秦朝就可以了!


他还是战国和春秋时期的思路,他要称霸,他要做霸主,霸王,他更喜欢王这个名称,他不喜欢皇帝这个所以他要叫王,因为他是楚人,所以他成为楚霸王!其他的诸侯都是比他低一级的当然不能叫霸王,所以成为王!他是第一的王!的跟上也是西周的分封,但是他分封的是各路立功的诸侯,所以他分封的时候和他关系最好的他就封的地方好,关系不好的就封的地方差,而不是按照功劳分封的,所以刚刚分封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不满,回到封地就开始反叛,这也揭开了项羽灭亡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