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現在安徽省會重新選擇,讓蕪湖或者安慶來,你認為哪個更適合?

Jack李130540256


郭璞是東晉名士,中國的風水鼻祖。西晉末年他從老家山西為躲避戰亂,隨北方富室一起,東渡江南舒州(府治今潛山),當時的潛山也遇到了今天合肥同樣的問題,雖有一條皖河與長江連接,可只有流經懷寧石牌後的水面較寬外,其餘段根本起不到水運樞紐的作用。於是郡守委託郭璞去周邊堪輿地形,他經過今天的安慶地段,脫口而出——“此地宜城”。當年郭璞過江的地方,因此被稱為“宜城渡”,在今迎江寺的一號碼頭附近,至今沿用,十分神奇。雖然安慶到他死後800餘年,安慶城始得建成。但此後卻發達了近二百年,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第一”都誕生在這裡:第一部蒸汽機輪船,第一座兵工廠,第一部電話等。清康熙六(公元1667)年,從江南行省析分出安徽省,省府便設在安慶,一直到1952年才遷到合肥。大別山餘脈龍山橫亙北部,冬天擋住了北方寒冷氣流,南邊長江在此神奇的轉了個90度的大彎,大量水汽凝滯在市區,有此鍾靈地,必出毓秀才,安慶在這二百多年裡,人才輩出:中共第一任書記陳獨秀、清初歷經康乾雍三朝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中國現代教育的踐行者吳汝淪、核物理學家鄧稼先、京劇創始人程長庚、民國章回小說家張恨水、撰寫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的方以智、清朝著名篆刻家鄧石如、《美學概論》的作者朱光潛、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燦若星河,在每一個年代的每一個領域都引領了風騷。因為風水鼻祖郭璞說過“此地宜城”,所以“宜城”也是安慶的別名。

安慶的形勝在於長江。今年七月的某夜,筆者乘車歷經合肥、廬江、安慶三市區,當時風雨交加,前二者市區一片汪洋,到了安慶市區,路面鮮見積水,因為全部及時的排澇到長江去了。這種城市自淨功能,相信讓不少北方城市望而興嘆。而我們知道的安慶迎江寺裡的振風塔,它建於明朝隆慶二年,傳塔底地宮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子。當初除了"佛屠"教義,更是有當作江面乘船航標燈的實際應用,想像當時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盛景,奠定了長江五虎(重慶、武漢、安慶、南京、上海)之一的盛名。自"隆慶開關"後,安慶一直是安徽發展的橋頭堡。直至1952年省會易遷合肥後,並積全省之力打造合肥經濟圈後才嘎然而止。

蕪湖的深水長江碼頭和周邊豐富的農產品不遜於安慶,離南京的距離也不是問題,短板還是文化底蘊,一個省會城市引領全省的發展,必須有種獨特的氣質,它就像人的領袖一樣,並不是只要有錢就行。一個旅居安慶的外地人,當他每天耳濡目染黃梅戲的芬芳,冷天徜徉在大龍山不盡其數的古蹟名勝,熱天遨遊在長江碧波盪漾裡,振風塔裡抒壯志,夜月亭裡嘆滄桑,他會很快地融入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

蕪湖和安慶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兩座城市的美女排名都進了全國前十,安慶名列第六,這也算是一種城市名片吧。


北極村的日落


當其他省熱火朝天地搞經濟建設,安徽卻天天瞎忙活,在行政區劃上劃來劃去,永無止境。能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有意思嗎?

省會就是合肥,換了的話,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是一條不歸路,所以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穩中求進才是硬道理,反覆無常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一,合肥作為省會是板上釘釘的事,是不會變也絕對不能變的事實。另外,申報批准合肥濱湖新區為國家級新區,不斷把科技實力轉化為經濟動力與第一生產力,為防止虹吸效應,促進各市經濟穩步提升、一肥俱肥、,加大對省內老二蕪湖的財政投入與蕪湖電商產業的建設,培養蕪湖市成為副省級城市,帶動皖江城市群(安慶、銅陵、池州、馬鞍山)各市的經濟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互利共通。此舉有望提高本省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趕超福建。

合肥位於皖中,經濟發展中等水平是因為離南京太近(相距僅170公里)產生了經濟虹吸效應、人才和資源外流導致的。省會設在合肥是為了兼顧皖南皖北均衡發展。合肥現在是綜合性國家級科教中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被譽為“創新之都”,科技文教實力雄厚,安徽省內唯一一座二線城市,有中科大(985)、安大(211)、合工大(211)三所國家重點大學,擁有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語音產業和江淮汽車。科技第一生產力,

只要合肥擼起袖子加油幹,加大對省內各市的財政投入促進各市經濟均衡發展,培養老二蕪湖成為副省級城市,一定會成功省會城市中的後起之秀!

請你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反覆無常地更換調整是無頭蒼蠅之舉,只有穩中求進才是硬道理,所以省會永遠是合肥,不要再換省會了!

安徽省會變迀:省會駐地安慶、布政司駐地江寧(南京)→安慶→立煌(金寨)→屯溪→蚌埠→合肥。

安徽歷史上總共有八次區劃調整:

①1965年7月將壽縣東部的下塘、楊廟、水湖、楊公4區劃交合肥市,並在其上設立長豐縣。

②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區績溪縣劃入宣城地區(今宣城市)。

③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改居巢區為縣級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④2015年10月12日、12月3日,國務院分兩次批覆同意安徽省銅陵、安慶、六安、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此後安慶市樅陽縣劃歸銅陵市、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











晉熙郡王逍遙遊


省會1要輻射跨省域 2能帶動全省

安徽一直按照雙核地位打造蕪湖,但蕪湖遠遠低於預期。沿江上不如宜昌、岳陽。更難以企及寧波、煙臺等市。更無法達到青島、大連這樣的量級。

一省之會需要這樣的量級,底限參照煙臺。蕪湖離南京、合肥太近了,輻射出不了省。經過十幾年爆發增長,現在進入了漸緩期,蕪湖上限已是如此。

安慶是沿江城市,又在皖西大別山南路、皖南北路。

與江西和湖北接壤,歷史上在安慶設有江西會館和湖北會館。

所以省內安慶帶動組織性,能涉及皖江系、皖西南北系等,這兩條整體系脈。這正是合肥帶動,缺乏帶動一條整體系脈。

省外因為周圍是欠發達、欠大都市,這在梯度上給了安慶對這些欠發達、欠大都市區域提供了作為長三角西部門戶,這樣的區域中心,跨省域輻射的空間。

這個省外不僅可以指向江西和湖北,還可以加上河南。 它們靠安慶都是欠發達、欠都市的區域,而蕪湖就沒有這樣廣闊的輻射推進空間。這是安慶長遠後勁優勢。

安慶有跨省域輻射的先天優勢和綜合產業體系的優勢,融入長三角後,發展大大加快,都市跨市域、市域跨省域的長三角西部門戶悄然雛形。照這樣的性質發展下去未來可期。


小種公園


首先這是一個無腦的問題。省會不會變更除非國家政權變了當然這可能性是0。行政區劃的變更特別是省會如果憑人選的話,那麼誰又不想自己做省會呢?作為省會對那個市的人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到底有沒有人認真想過?這三個問題我想很多人答不上來。再者我們說說合肥,合肥以前不說,現在別的不談,有很多國家級的科研所和中科大坐落在合肥,加上最近幾年的發展已經不是很多人眼中不堪的樣子了。當然,這些地方也不是說搬遷就搬遷的。再者說說大家最想爭議的安慶和蕪湖。就我所知的安慶最近這些年發展的遠不如安徽好些城市,有些人說什麼被合肥吸血什麼的,純屬無稽之談,我不知道吸了什麼血,難道發展不好更是不是省會有關係?至於蕪湖有著先天的地理條件,而且生活一段時間發現這裡生活水平其實要高於合肥,加上蕪湖有著很多大型企業,不是省會也發展的很好,在國內知名度也比合肥要高,那麼還要作為省會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想問各位,這到底有什麼意義?


活躍的點評人


除了合肥,最合適還是安慶。

合肥的劣勢是不沿長江黃金水道。不過合肥更靠近安徽的版圖中央,地理位置最好。

安慶其實離合肥也才一百多公里,即使偏離安徽版圖中央也偏離有限。不過安全位居長江沿岸,連接皖南皖北,地理交通條件更好。安慶水資源更豐富,不像合肥周邊的水都是重度汙染水源。

至於蕪湖馬鞍山滁州淮北這類城市,離外省太近,不適合成為中心城市帶動全省發展。


武大東湖


既然選擇合肥為省會城市,就註定安徽單核之省,與河南鄭州類似。你只能假如合肥撤除省會之後,安徽哪兩市能作為雙核。那麼答案就是安慶和蚌埠兩市能形成雙核。皖南選安慶不選蕪湖是因為蕪湖處在南京這個核心城市輻射範圍內,根本就不需要作為核心來發展,他也能發展得很好,把蕪湖做為核心來發展,其實是多餘之舉,而皖西南是需要核心來帶動的。而蚌埠作為核心城市能夠為皖北帶來輻射。而安慶和蚌埠也能雙輻射皖中地區。


null128317541


我認為選擇安慶最合適。安慶七縣三區。在安徽省人口多,國士面積廣。有些人對安慶不看好,目前安慶GDp比蕪湖馬鞍山銅陵差這不假。我記得淮南淮北五十年代媒炭產業華東地區榜上有名,現在怎麼了?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是有因素的,資源枯絕就會落伍。如果省會在安慶我認為比蕪湖市好,面積人口資源豐富。都說安慶窮,安慶不窮有兩個縣級市桐城和潛山,GDp加起來在安徽算高。七縣三區規劃發展前途無量,省會若在安慶可以說安慶就是一個大都市,合肥也比了不安慶的。(個人言論,評者勿噴)。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安慶適合做省會的,長江五虎之一有說服力,合肥就是阿斗,整個安徽經濟發展給他也發展不起來,撤了省會。。。。。。


用戶5389413362683


這個話題讓安慶人心痛,安徽省會永遠與安慶分離了,安慶落後了,蕪湖市從長遠眼光看要比合肥好,合肥發展靠全省財富集中投入一個城市,而且經濟總量也不高,發展速度也慢,是錯誤選擇合肥市。安徽發展在皖江,皖江發展看蕪湖。蕪湖市用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並取得好的經濟效果,讓人點贊。蕪湖加油!


木然111770581


投黃山一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