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曰:“無倦。”

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通過教化引導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說:“先派定各部門的負責人,赦免部下的小過失,提拔德才兼備的人。”仲弓問:“怎知道誰是德才兼備的人,從而把他提拔起來呢?”孔子說:“提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別人難道不會推薦嗎?”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先有司”使人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赦小過”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舉賢才”則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這“三把火”一燒,管理的局面也就打開了。“先有司”就是要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而不必領導人事必躬親。一般人往往認為當領導的事必躬親是美德,其實不然。對於做人來說,事必躬親也許是個優點,但對於做官來說,事必躬親卻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費力不討好,而且危害無窮。至於“舉賢才”,道理就更加簡單,這是孔子在許多地方多次論述的問題,只不過對仲弓加以強調罷了。總起來說,孔子倡導的是民主、開放的用人之道。其中“先有司”的思想尤其深刻,值得做領導的人士深思。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說:“如果衛君等待老師您會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麼呢?”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心吧!”子路說“老師的迂腐竟然到了這種程度!那名分有什麼可正的?”孔子說“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對於他不瞭解的事情,就不應該發表意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制度就不能夠興起;禮樂制度不能夠興起,刑罰就不能夠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無所適從。所以。君子有一個名分就一定要說出和它相應的話來。說出話來就一定要實行。君子對於自己說出來的話是一點也不馬虎的!

這裡牽涉到的實際上是三個層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這個名分下所說的話;三、在這個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觀點,如果你名分不正.說出來的話就沒有人聽;既然說出來的話沒有人聽,事情當然也就辦不成了。至於下面繼續推論的“禮後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等,實際上都是“事不成”的範疇。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說出來的話就會有人聽了;既然說出來的話有人聽,事情也就可以辦成,禮樂、刑罰等等一系列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名分不僅僅是一個”名”的問題.而是有實在的內容。名不正所導致的,往往是實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