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木木:城市建設需要“軟硬結合”

這幾天,水泥等基建類股票,股價漲勢格外喜人。於是,就有善於總結和引領的“行業大咖”給了“一句話”點評:拉動經濟增長,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搞基建。

無論是後看、前看,還是左看、右看,抑或是低頭看,這也真是一句大實話。搞基建,拉動經濟增長,一是從來作用直接、見效快,鋼筋、水泥、人力一砸下去,直接受益者眾多,經濟馬上見效;二是間接拉動作用很顯著,由基建帶動的運輸、能源電力、機械設備製造等諸多方面的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刺激直接且持續;第三點也最關鍵,搞基建是打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或者基礎不牢、不完善,許多事情就做不了或者不好做、做不好,經濟、社會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從這些特點看,搞基建,既是“救急藥”,也是“長效藥”,更是“保健藥”,此時對策若此,也有道理。

雖然本著不斷進步的原則,“硬件”繼續建設的空間總會有,有的還很大,但結合現實情勢,這些“硬件”已經很出色的城市,下一階段的城市建設,顯然需要“軟”起來。一方面是“軟件”建設要跟上,比如,城市服務管理,無論是理念,還是理念的落實,都要“軟”下來,要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進步,把網絡、信息的力量,充分調動和利用起來,對既往實操的“硬路徑”,實現“軟”的超越。

另一方面,保證“硬增長”的“軟基礎”要儘快做起來,而且要預留足夠的冗餘。比如,醫療系統的建設,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建設。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從一個側面說明,許多城市在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疫情暴發之初,武漢醫療機構應對窘促,這既源於合格醫院數量的不足,也源於疫情應急體系的不完善——包括醫療應急訓練不足、醫療防疫物資儲備不足、相關部門協調不足等問題。這種“軟”建設,既有現實的迫切性,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極具意義。

必須承認,這方面的功課,許多城市(即使是中心城市)過去做得不夠、做得不好,現在已到了非補課不可的時候,不但要繼續增加醫院數量、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而且要讓醫療資源配置逐步平衡起來。這個功課不盡快補上,我們不但要繼續忍受日復一日提心吊膽的煎熬,而且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還要做好未來隨時遭受更大損失的準備。而在所有的“軟”建設中,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的建設極具重要意義——對此,包括深圳在內的眾多城市公眾體悟深刻。

此前,許多城市“軟”建設不足、不積極,有許多主客觀因素限制,比如,基礎硬件過於落後,亟需改善,別的建設只能往後排排隊;比如,政府財力不足,很難兼顧城市發展的“軟”需求;比如,認為“軟”建設費時、費力、見效慢,還很容易不討好,屬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賠本買賣”;比如,沒經歷過“大風雨”,對別人經歷的“大風雨”也沒什麼切膚之痛,所以對自家城市“軟”建設應做到什麼程度、應預留多大冗餘沒概念……

但是到了今天,“軟”建設的現實迫切性越來越突出,人們對“軟”建設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也更深入,“軟”建設跟不上,“硬”建設的價值和意義就很難有本質上的體現和保證。因此,在目前形勢下,上基建、搞建設、促經濟、謀幸福,還沿著老路徑走,顯然既不合時宜,也很難達到目的,城市建設需要“軟”起來。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