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孩子的这个习惯,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潜力

我们一直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font>


/<font>

然而,你真的知道,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什么吗?/<font>

01/<font>

我的一个朋友,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报各种课外班、辅导班、买很多课外书、儿童读物。/<font>


/<font>

朋友的初衷,固然是好的,可是,报再多的课买再多的书,起跑姿势没找对,也是白搭。/<font>


/<font>

就拿给孩子买书这件事来说,朋友选书的时候,并没有很系统性地遵照孩子的发育规律挑选,通常别人说什么好,就给孩子买什么书。/<font>

/<font>

买回来的书,刚开始孩子还会“装模作样”翻开书看看,可是没两天,他就觉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了。/<font>


/<font>

一转身,就拿起了iPad玩游戏,要么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买回去的书,也就只能摆在书架上积灰尘了。/<font>


/<font>

这不,孩子去年上小学了,每次考试语文阅读题和数学应用题都错一大半,朋友急得直跺脚,不知道怎么才能让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font>


/<font>

前段时间,她找我聊起这事儿,我给她发了一个儿童听书的体验链接,让她试试换种方式——给孩子听书,而不是“读”。/<font>


/<font>

“尔欲善其事,必先激其趣”。效果立竿见影,每天20分钟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孩子一周就能听完7本。/<font>


/<font>

一个月之后,她跑来跟我报喜,听书特别形象生动,孩子慢慢爱上了它,每天晚上还会追着她要,每听完一个故事,都追着她问问题。/<font>


/<font>

慢慢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复述故事,还讲得有条有理。/<font>


/<font>

不仅如此,在亲子共听中,还增进了她与孩子的互动:一起在地图上找秘鲁和伦敦的位置;一起拿出纸笔,根据故事的线索,描绘画面...../<font>


/<font>

/<font>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也是最低门槛的起跑线,就是听书,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原汁原味汲取书本知识。/<font>

02/<font>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问:一个人在童年时听过的、读过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一个孩子到底能从童年的阅读中得到多少心理或认知上的益处?/<font>


/<font>

关于这点,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曾提过一个概念——叙事的想象力,她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font>


/<font>

4-12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抗挫能力的培养。/<font>


/<font>

而听书,就是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font>


/<font>

形象生动的声音的通过耳道进入听神经,让大脑产生听觉,刺激了孩子的表达欲望,从而提升孩子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书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孩子发展个性、增强抗挫能力....../<font>


/<font>

但是,4-12岁的儿童,不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具有较强的执行意识,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光阅读是不够的,他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font>


/<font>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系统听书,孩子才最有可能厚积薄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font>


/<font>

  • 第1周,孩子听完了3本书,他缩减了玩游戏的时间,在饭桌上,开始问你各种书中的奇奇怪怪的问题,激起了他无限的想象力。/<font>


/<font>

  • 第4周,孩子听完了12本书,已经慢慢学会了复述书中的故事,一遍遍讲给你听,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好,在学校也越来越受欢迎了。/<font>


/<font>

  • 第8周,孩子听完了24本书,已经学会了分析书中的人物关系,开始用不同的语言与事物关联起来,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font>


/<font>

  • 第24周,孩子听完了72本书,开始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有了专属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思辨方式。/<font>


/<font>

  • 第52周,孩子有了气质上的提升,出口成章,对待各种问题能应对自如,写作能力也突飞猛进。/<font>


/<font>

/<font>

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力,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font>


/<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