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屆國際賽剛剛結束,易婷婷帶領“優看傳媒”團隊9名小夥伴執行承辦了這場盛事。

“活動期間大家幾乎都只睡三四個小時,但接下來我會給團隊放個小長假。下週回來馬上又要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去。”

從活動現場風塵僕僕地趕來接受採訪的易婷婷,接下來還約了客戶商談。一天連軸轉幾乎成了她及團隊的工作常態,但他們卻樂此不疲,這個彷彿渾身打滿雞血的90後小團隊正全速邁向他們的目標——先賺一個億。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從離開廣電到做出創立“優看傳媒”的決定,易婷婷並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考慮和躊躇,一切更像是順勢而為。“一有新的idea冒出來時我就特別興奮,已等不及鬧鐘叫醒我,就想在新的一天去實現它。”

U can u up!正是這樣富有探索力、邏輯清晰又雷厲風行的90後CEO帶領著“優看傳媒”成為消費級物聯網領域第一的產業服務平臺。

雙創時代下誕生的創投電臺

2015年,全國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

同年,大學畢業一年的易婷婷已多次與深圳廣電集團深入合作運營文化項目,開啟製作人的職場生涯。易婷婷和小夥伴首先策劃發起了一檔名為“UP創投電臺”的節目。“顧名思義,這是圍繞創業者的訪談節目,每期邀請一名創業者和投資人做客直播間,可以理解為線上路演。”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易婷婷回憶,首期節目錄制就遇到兩大核心問題,一方面是對受訪者而言,由於團隊對創業瞭解不深導致與項目方“漫無目的”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對聽眾而言,達不到“好聽”的效果。經過反覆調整多方溝通,四次“難產”後首期節目終於錄製完畢。

2015年10月,首期節目在深圳廣播電臺飛揚971正式播出。“節目最初排在了週日中午的檔期,而且是是周播的形式。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節目未來命運是怎樣的,但我們還是堅持做好自己。”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在易婷婷和小夥伴們的努力下,節目關注度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節目播出頻率提高,從周播到日播,從週末檔到日常檔。

作為全國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節目在開播後的半年毫無徵兆地火了。全國多個省市電臺及網絡電臺包括企鵝FM、蜻蜓FM等紛紛向易婷婷團隊拋出橄欖枝,希望能獲得節目的播出權。

此時,易婷婷及團隊已練就了一身爐火純青的本領,最高紀錄以每天5期高產製作節目,同時還要應付手機裡從各個渠道推送而來幾百個待“翻牌”上線的項目。

面對節目的勢能不斷放大,易婷婷及團隊欣喜之餘,又面臨著另一個選擇:許多渠道方都希望節目能夠排他性播出,也有渠道提出每年可以支付60萬到80萬的製作費。

“雖然這筆費用足以營運節目及養活團隊了,但我們不想就此‘畫地為牢’,未來不該僅於此。”於是易婷婷及團隊毅然選擇走出舒適區。

2016年2月,“優看傳媒”註冊成立。

創業時代“造血”三變

“優看傳媒”成立之初,還是握著一手好牌。

8個省市電臺及3個網絡電臺節目播出合作協議,通過節目促成多個項目的投融資對接,累計成交金額達到近一億元。同時積累下來千餘個創業類項目及投資人資源。庫存既有一定運營經費又有創投資源。

此時,易婷婷謀劃著一個更大的佈局——產業影響力。於是在公司成立之時便引入了股東——晶然投資,一家專注於二級市場操盤的投資公司。

“當時他們想以資金實力和專業的投資分析團隊切入一級市場投資,但是沒有穩定的項目來源,於是我們商量,以互相持股對方公司40%股權的方式深入合作。以“優看傳媒”作為創業信息和優質項目抓手,以投資公司的投資實力和資源為依託,形成產業鏈上的合作,為創業企業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

但易婷婷沒有考慮到,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投資邏輯具有差異性,導致雙方在評判項目上存在極大的分歧。

“合作半年後,我們仍然沒有真正投出過項目,後來股東集中精力回到主戰場二級市場。雖然‘優看傳媒’完成了轉讓股份的動作,但是與合作公司互相持股40%的模式沒有真正兌現。”

所幸的是,股東因看重團隊的實力,所以選擇完成了此部分股權的實繳,並幫助優看嫁接高端行業資源。

股東走了,變現模式沒了怎麼活?當時“優看傳媒”還駐紮在訊美廣場,每個月還揹著10多萬元的費用開銷,這不得不讓易婷婷重新審視團隊,必須造血養活自己!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想一想我們團隊的基因——七人都來自傳媒領域,做內容做營銷做活動才是我們的專業,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核心武器亮出來,做業務變現!”

於是“優看傳媒”進行了第二輪“變身”——專注創業投資領域內容IP及整合營銷服務,業務板塊包括:產品品牌及企業品牌營銷、大型線下活動策劃執行等,領域涵蓋了從保健品到智能硬件各種消費類行業。

憑藉早期“創投電臺”積累下的客戶資源及團隊出色的策劃營銷能力,“優看傳媒”基本實現了自負盈虧。

敏銳的易婷婷卻意識到,在過往的每一場活動中,服務都得從0到1做起且無法標準化,但投入的精力和成本都是一樣的。

“雖然我們接的活很多,但繁雜的業務板塊卻很難突出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優勢。這也意味著公司的體量很難做大,可以說是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

於是在2017年底,易婷婷帶領團隊開始了第三次轉型,在業務板塊上做減法,並且選擇一條垂直的領域去深耕,才有可能殺出一片紅海。

“取勢、明道、優術”成為了此次變革的核心。

重新梳理了手中的項目資源,易婷婷選取勢能最大的物聯網領域,聚焦服務於消費級物聯網領域的創業公司,解決他們品牌(產品)營銷無門無路,銷售難等問題。

同時對會員企業進行收費,提供標準化服務內容,搭建多渠道矩陣的銷售通道,與物聯網領域專業協會及上市公司合作,打通上中下游產業合作平臺。讓會員企業以最少的花費獲得最大的品牌提升及銷售渠道+行業資源的獲取。

隨後,“優看傳媒”還圍繞“up” IP推出了創投大會及創業狂歡節兩大活動。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活動共吸引了3萬名觀眾到場參與,170家商家進駐支持,獲得超過150萬元的營收。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創業沒有捷徑,不會偏愛女生

“成長有多難,就有多爽。”短短兩年的創業歷程裡,經歷了三次“變身”,過往的人和事仍歷歷在目,人生百態都被易婷婷視為可與真金白銀媲美的財富,但最令她遺憾的是曾經一起吃苦的兄弟離開了。

打江山易共守業難。第一位是與之並肩作戰的創始合夥人之一。

“公司面臨第三次轉型前,我們在經營理念上發生了極大的分歧。我希望公司重點打造‘UP’這個創業IP,而不是打造某個人的IP,並且將精力集中在產業變現上。而我的合夥人在這個問題上面持完全不同的想法。”

曾打造國內首檔創投類訪談電臺節目,她的目標是先賺一個億

UP創業狂歡節2017現場,正中間為UP

由於無法調和矛盾,最終易婷婷收回對方的股份,帶領優看傳媒繼續前行。

第二位則是她一手帶出來的實習生。“從實習崗位逐漸在公司身兼要職。由於在活動中的出色表現,後來她被知名4A公司‘相中’。雖然心中千萬不捨,但換個角度想想,證明‘優看傳媒’還是培養人才的池子啊!”如今,易婷婷依然和她保持著良好互動,對方在空閒之餘對優看的活動鼎力支持。

面對創業的漫漫長路,易婷婷在不斷“打怪升級”中形成了處事淡然的心態。“在困難的刀刃砍向你的時候,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憐香惜玉。相反,我要和男性創業者一樣,使出同樣的臂力去對抗。”

目前,易婷婷正為實現她的產業夢戮力前行。她坦言,為了加快“優看傳媒”的發展,計劃今年內將選擇一根強壯的“大腿”,依附之並肩前行。目前已有兩家在物聯網行業內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均向“優看傳媒”拋出了橄欖枝。

“U can u up!”這句口號彷彿是易婷婷的創業座右銘,全力以赴,發揮極致,做到最好。在沒賺到一個億以前,她沒有不努力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