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開始重新興建祠堂,或者翻修老祠堂,並向族人徵收建祠堂的經費,或者出錢,或者出力。屢見不鮮。很多人會在網上議論,覺得自己與親族之間聯繫很少,出錢是完全沒必要的,正是 “親不過三代”更何況是族親。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不過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唯一的共同信仰就是對自己的祖宗。無論走多遠,哪怕遠涉重洋,只要有了成就,定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而中國人最害怕的也是怕給祖宗丟了臉。這是信仰的力量,祠堂是要有的,沒有就得補啊。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但祠堂,已經不是舊社會的祠堂了,祠堂的意義還剩下什麼?

祠堂是有凝聚力的地方。一個家族有血緣關係的人,通過祠堂被聚攏在一起,形成較穩定的社會共同體。祠堂文化也是社會組織民俗中的一部分。舊時的祠堂有很多作用,一個宗族,一個村子,都是要有的祠堂的。祠堂建的好壞在舊時是關係到家族榮耀的問題,當然,現在也不會例外,這是要有經濟基礎,才能長臉的事。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祠堂在舊時代的作用,可以作為教育後輩學習讀書的地方,也可以作為宗族管理者處理族中事務的,還有就是祭拜祖先,跟族人商量大事等等。但如今,教育有學校;管理有警察;商議事情完全不需要聚在一起,有wifi就行了;而且隨著許多客觀因素的存在,祠堂在現代社會,的確很難再顯現出其對宗族群體強大的凝聚力,以及祠堂本身的實際意義。因此,很多被徵收了錢款建祠堂的人,對此頗為不滿,有騙財想法的人也不算少數。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祠堂本身是宗族的標誌。《白鹿原》中,祠堂幾乎是所有人故事發生和結束的地方。《那年花開》也是一樣,有關生意和家族的大事都是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才能拿定主意,因為這是家族裡每個人的興衰榮辱問題。因此,一個宗族要保持長久的向心力,是需要有被族人認可的共同的宗族文化的。

有了祠堂,族人丟了怎麼辦?

舊社會一個村、一個族群的人代代生活在一起,自然對宗族有共同認識。與當下社會相比,由於居住環境變化、外出務工等導致的人口分散、還有經濟、自然環境,包括戰亂影響等因素,如果想讓祠堂在當代仍能發揮出凝聚族人的作用,已經不是再補一個建築物就行的事。分離的族親已經不再熟悉,甚至下一輩人相互並不認識,大有從0起步要重新開始認識的感覺。畢竟代代相傳的環境變了!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即便建了祠堂,還有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尋找族親,尤其是張王李趙這種街姓。真的是太難了。

舉個例子,我的朋友裡有個姓利的,這是個絕對稀少的姓氏。因為前段時間他去參加了宗族聚會,就聊起來了。那是他第一次參加也覺得很新鮮,因為之前有陌生人聯繫了他們,於是他們順利找到了組織。去的人比他想象的多多了,不乏海外專程歸來參加的。後來他才瞭解到,對於稀少的姓來說,找到自己的族親還是挺難,前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找他們家也不算容易。回來時他領到不少關於家族的資料,對自己的姓氏有了更多瞭解,其中李連杰的妻子利智也算在其中。

當前補建祠堂之風,又開始盛行,你出錢了嗎?

不過還有很多人說,現在的農村湊錢建祠堂,主要是為了攀比,根本不是風俗傳統。村與村之間攀比,有錢人之間的攀比,沒有了大家族意識,祠堂的作用就是花瓶。

建祠堂容易,聚人難。也許當祠堂不能再為宗族教育,提供共同的地點的時候,即便人還在原地,久而久之對宗族的感情也會淡化的。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