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在青島,有一個地方和國內著名的四所大學有關係,其中三個985

黑瀾,包括大黑瀾和小黑瀾。

其實就是一片大礁石,黑森森的立在青島灣裡,於是被稱作黑瀾(欄)。這名字之前都是口口相傳的,或許最初就是欄吧,估計是後世的文化人給了這個“瀾”字,使得這名字一下子有了品味。不過,在前海這裡的確是風浪最大的地方,瀾這個字的確是很貼切的。現在棧橋的西側依舊是觀浪的最佳地點。當然,和團島與坦島一樣,黑瀾還是赫瀾也並不重要,因為在膠東話裡黑與赫本來就分不清。

在青島,有一個地方和國內著名的四所大學有關係,其中三個985

黑瀾

從老地圖中可以看到黑瀾大致是兩片大的礁石組成,一片在現在貴州路西陵峽路的最東段,另一片在八大峽廣場附近,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海監碼頭,並繼續向西,斷斷續續的連接著團島,把青島灣和團島灣分隔開來。

實際上,黑瀾已經從地圖上徹底消失了。

小的時候,退潮的時候黑瀾是可以輕易的涉水登上去的,印象中大概是兩排礁石,潮水退去時,兩排礁石中間地帶還會有十公分的淺水,挽起褲腳也就可以過去,所以常常回去那裡趕小海。十幾歲的一群小夥伴,帶著各種的工具,常常也會是滿載而歸,當然最多的也就是海蠣子,因為礁石上基本被海蠣子覆蓋,海虹也是有的。小蟹小蝦的一般都小的不值一提,那時候抓到經常就直接塞進嘴裡,咯嘣咯嘣嚼碎嚥下了。當然年紀大點的孩子會帶著魚線在外側的那圈礁石上去釣魚。也有些成年人會水褲水鏡全套的裝備潛下去撈點值錢的貨色,海參鮑魚都是有的,因為那旁邊就是青島第一海水養殖場。

在青島,有一個地方和國內著名的四所大學有關係,其中三個985

填海

填海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開始的,規模可謂巨大,基本上現在的瞿塘峽路以南的部分原來都不是陸地,瞿塘峽路以北也大部分是些海邊的窪地,有的地方亂草橫生,有些地方則是海水養殖場的養殖區,還有些地方則是垃圾填埋場。工程的第一步基本是在現在海岸處投下了大量的這種水泥構件,築起第一道防波堤,然後堤內開始用砂石和泥土慢慢填埋,變成今天的陸地。填海大概持續了五六年,全過程基本上正還是阿甘在對面的一中上學的那段日子。雖然工地一直是封閉的,禁止閒人入內,但是大壩還是能夠上去的,所以週末或是放學後去壩上玩也是經常的事情。現在想來,那正是青島第一次大規模建設的時期,不知道有多少工地上挖出的土石、拆掉的舊建築埋在了這裡。不過,如果這樣的工程在今天就要快得多了,南海不是幾年間生生就在海中間造出了大片的陸地嗎?

八大峽廣場的下面就是大黑瀾,海上皇宮的下面則是小黑瀾,黑瀾也就從此消失了。當然,如今的八大峽也成了青島一處不錯的景觀。八大峽廣場的建成改變了周邊的環境,從棧橋到團島的海岸線變成了青島濱海步行到的西端起點。在八大峽廣場極目遠眺,青島灣、匯泉灣盡收眼底,小青島和太平角遙相呼應,再也無法令人想起這裡原來曾是一片亂糟糟的灘塗野地。

在青島,有一個地方和國內著名的四所大學有關係,其中三個985

德華大學

其實,按照青島的習慣,海上有一片黑瀾,陸地上必然也有一處叫做黑瀾的地界。就像之前說的大鮑島、麥島、青島等等,都是以海里的島礁命名陸上村莊的範例。

陸地上的黑瀾,在國內是赫赫有名的。

在青島,有一個地方和國內著名的四所大學有關係,其中三個985

上世紀的德華大學舊址

因為這裡就是原來的德華大學所在地,這大學也因此被叫做黑瀾大學。黑瀾大學建於1908年,德國人的野心比較清楚,建德華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美國人建的清華大學叫板。但是清政府卻不同意叫大學,因為清政府認為國內已經有了京師大學堂、山東大學堂,不能再有以大學稱呼的學校,只批准用高等學堂的名義來辦學。於是便有了一個折中方案,這所大學的名字被定為“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這就是後來的德華大學,因為地處黑瀾,所以也被稱為黑瀾大學。學校在當時佔地面積是很大的,前面的地圖中紅色的部分全部屬於德華大學的範圍。大致上包括了現在的青島一中的東部、鐵路和教育局宿舍、鐵路醫院、鐵路局大院、原來的廣播電臺、十二中、朝城路小學及周邊的部分居民樓等等。


德華大學是青島第一座大學,青島高等教育的歷史也是從這裡開始的。但是德華大學在青島的歷史卻並不長。1908年建設,1909年開學,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立刻成了德日之間的戰場,德華大學也不得不遷出青島。德華大學遷出青島後去了上海,和同是德國血統的“德文醫學堂”合併,就成了後來的同濟大學。

如今,德華大學的舊址還有不少建築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其中就有現在鐵路分局的辦公樓和鐵路醫院的大樓,之前分別是德華大學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說起所謂的“青島是文化沙漠”的說法,我實在不理解,一個在中國較早擁有大學的城市,怎麼會沒有文化呢?只不過是青島的文化特點不被某些人接受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