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文\\张雷 于欣澎 龙德勇 林康军 豆加波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医疗队人员在伊尔-76运输机前整齐列队(李世宁摄)

2月13日,凌晨三时的中原某机场,夜空沉静。

忙碌的机务官兵正在对即将升空的运-20飞机进行最后的检查。伴随引擎逐渐轰鸣,“胖妞”缓缓滑入跑道,划破黑夜和浓雾,拔地而起。

机长李彦,为这一天已准备很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的飞行员,他一直在凝望武汉、关注着疫情进展,内心则渴望早日驾着爱机执行任务,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星夜起航、雾气沉沉,能见度不高。李彦紧握驾驶杆,精准操控着飞机。他的内心时刻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这是运-20首次执行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疫情发生后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首次公开亮相,这一仗,必须干净利落、稳稳拿下!

一路平稳飞行,飞机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李彦走出驾驶室,立刻仔细检查飞机,为飞机充电保障,又跑去帮助医疗队员装运行李物资、安排座位——前线正在鏖战,他的心早已迫不及待!

飞向湖北!飞向武汉!

13日早上9时,李彦驾驶运-20抵达武汉上空。机组向逆行的医疗队员们送去临别的赠语:“各位医疗勇士,我们已经安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机组所有成员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你们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归来,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机舱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勇士出征,英雄逆行。作为勇士背后的伴行者,飞行员李彦亦畅怀激荡,“能够运送白衣战士到达武汉,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不让全国人民失望,我感觉特别自豪!”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李彦机组顺利将医疗队运抵武汉天河机场后,机组成员比心为武汉加油(左二为李彦)

同样于13日上午9时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的,还有伊尔-76飞机机长王晓亮。

对王晓亮来说,这个机场他一点都不陌生。除夕夜、2月2日两次紧急飞赴武汉后,再一次驾驶着浅蓝色战鹰来到这里,他成了唯一一名连续三次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的运输机机长。

这次的任务中,王晓亮需要先赶赴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然后将100多名医疗人员和十余吨物资准时运到武汉。乌鲁木齐是此次大空运7个方向中距武汉最远的城市,单程航行距离超过3000公里、时间近5个小时,对飞行员技术、身体、心理的要求都很高。

2月12日晚20时许,王晓亮带领机组按计划进场。21时40分,经过紧张准备后,蓝色战鹰滑破宁静的夜空,朝着祖国西北飞去。2月13日凌晨2时,他驾机顺利到达乌鲁木齐,医疗队人员早已等候在这里。望着整装待发的逆行者们,王晓亮的双眼早已湿润。他立即开始紧锣密鼓装载设备,组织医护人员登机,两个小时后,飞机再次升空。

从出发到抵达天河机场停稳飞机卸载物资,时间刚好过了12个小时,但王晓亮一点不觉得疲惫。望着一个个白衣战士义无反顾朝着最危险的疫区逆行,这个钢铁汉子默默地向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王晓亮驾驶战鹰连夜起飞(李世宁摄)

自疫情爆发以来,李彦等人所在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已经四次执行支援抗击疫情紧急空运任务,用5万多公里的航迹,书写着“大国之翼”的使命担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师的前身部队就因7次驾驶老飞行装备进驻青藏高原、征服昆仑天险,被空军授予“昆仑雄鹰大队”荣誉称号。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到利比亚撤侨,他们的“昆仑雄鹰”精神,一直坚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多型运输机在武汉天河机场依次排开(龙德勇摄)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运送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运-20飞机正在卸载物资(龙德勇摄)

运-20、伊尔-76出征:用五万公里的航迹支援“抗疫”

伊尔-76运输机抵达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装载人员物资(胡科摄)

为了保障飞机顺利执行任务,机务特设师勾长亮在任务前一天的一大早就赶到机场,反复对即将出征的飞机进行全面检查。在他的认知里,任何一个细小的故障,影响的不止是飞机飞行,更有可能“打击大家抗击疫情的信心”。

而信心,有时候比“药物”还要重要。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勾长亮坚持每间隔1个小时起动一次“小发”(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等到彻底冷却后再次起动:一定要把飞机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定要把医疗队安全送达武汉。就这样反复检验,持续到下午6点多,终于将故障完全排除。那一夜,勾长亮跟随战鹰圆满完成任务,将100多名医疗队人员和数吨医疗物资顺利送达武汉。待医疗队整装奔赴抗“疫”一线,他则转身返回岗位,继续做着检查飞机、征战长空的准备……

战士王向阳,是四站连电源车司机。他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检查电缆车头、测试输出电源各项指标,为出征的“鲲鹏”充电,让飞机“浑身是劲”。当电源车交流输出开关打开时,震耳欲聋的高分贝噪音、发动机急速运转所喷射出的巨大能量,会瞬间将他包围。

抗疫的细节,往往就是由无数个王向阳这样的普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支撑着。凌晨三时,充满电的“鲲鹏”如离弦之箭,呼啸着直插云霄,朝着疫区奋飞。目送着战鹰升空,直到完全消失在视线中,王向阳才会长舒一口气。“呼啸的战鹰就是最好的褒奖,无论面对什么任务,我一定会做到:我的保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第二天早上,王向阳早早打开了新闻直播,当带有“中国空军”字样的飞机飞过天河机场的上空时,他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他会毫不犹豫地在朋友圈分享内心的情感激荡:人民空军永远是护卫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不止,战斗不息。四次出征,紧急空运2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和200余吨医疗物资……沉甸甸的任务背后,凝聚着任务官兵的辛苦努力和付出。不管是冲在一线的飞行人员,还是精心维护的机务人员,或是默默奉献的地面保障人员,每个人坚守岗位、扎实工作,担当起了这一代青年军人的家国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郝志舟、百宝审校:

陈敏、刘晓终审:蔺玉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