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賀墓出土了“孔子屏風”和一系列儒家經典的簡牘,這能說明什麼問題?

T雀兒章1


2015年11月,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向社會,公佈了他們自2011年4月發掘海昏侯墓的相關情況。根據公佈情況可知,墓主人為西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其中“孔子屏風”和《易經》《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的簡牘的出土,更是令人對劉賀的生平產生一系列聯想。

在正史記載裡,劉賀是以“清狂不惠”、“動作亡節”的形象示人。換而言之,通過史書記載,劉賀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智商較低,不明事理,隨性而為,不講禮法,荒淫無度。劉賀墓卻有“孔子屏風”和《易經》《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的簡牘,這是不是可以說明劉賀其實是一個循規蹈矩、愛好詩書的正人君子呢?

如果將這些出土文物放置在西漢的歷史背景去考察,就會發現,僅憑几件儒家經典的簡牘而重新評價劉賀的為人,這的做法未免過於草率。因為儒家經典在當時的皇家子弟教育中,早已成了一項基本內容,劉賀的老師王式,就明確講過他“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的情況。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這些儒家經典,是符合歷史的正常現象,也在另一個側面上印證了史籍的記載。

據《漢書》記載,霍光在宣佈廢黜劉賀帝位時,劉賀向霍光爭辯“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企圖以此保住皇位。劉賀說的這些話,出自《孝經》,是與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簡牘性質相同的儒家經典。但劉賀在當時的情境下引述這些話,並不能證明他的修養高深、才高一籌,反而表明他卻是“清狂不惠”,傻乎乎的不明事理。


與書居


說明,從前孔子周遊列國是失敗的,儒家經典的教育結果,對於不吃苦的王侯二代來說,同樣是失敗的。當然,對於抱著孔子大腿的儒家門徒來說,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在那裡。這從中又能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只要把賢人吹成聖人,就可以有大腿抱了,只要抱緊聖人的大腿,就有希望變成聖人。至於是否真正客觀理解和體會孔子所說的社會感受和體驗,根本都不可以想。所以,劉賀搬出的話,是有感受了,卻來不及反悔了。這似乎不是要說明的問題。


愚人


我覺得出土孔子屏風和儒家簡牘,說明當時貴族上層都學習什麼文化,這很珍貴,但不能說明劉賀的人品。這是被歷史迷霧掩蓋很深的問題,究竟是霍光誣陷了劉賀,還是確如漢書所載,僅憑屏風簡牘,如同現在有些人書架上書很多,仍是不學無術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