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祕,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如今的書壇,是楷書行草的天下。如果以書法的發展史來看,篆隸草行楷,書體的演變的確是和文字的變遷以及書寫習慣的更替有關。然而書法的學習,卻並非如此。舉個例子,如果你學行書,那必學二王,《蘭亭序》的地位自不用說。可書聖王羲之也不是一上來就能寫出這樣震鑠古今的作品。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都知道取法乎上,我們要學習名家名帖,可往往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歷史上的書法大家成名之路是如何走的,他們以何為起點,又經歷了怎樣的學習過程,才有了開宗立派的成就,寫出流傳百世的書帖。《筆勢論》中記載了王羲之的一句話:“勿播於外,緘之秘之。學篆籀,工省而易成。”翻譯過來就是:“不要外傳,保守秘密,好好學習篆籀,這可是又簡單有快捷的方法”。原來書聖的不傳之秘在於篆書。學篆書真的有這麼神奇嗎,你瞭解這個書體背後的奧妙嗎?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先來看這幅圖,這是如今很多書法培訓班的老師推薦的毛筆字入門訓練方法,對於沒有基礎的人書寫毛筆的書寫特性,非常有效。然而看起來象外星文字的圈圈框框,其本質就是篆書的基本筆法,中鋒!可惜很多書法老師不會告訴你,很多書法初學者也不知道,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這些都只是後面學楷書的預習而已。練幾天就開始“永字八法”了。可以說篆書對於書法學習的益處,真的是隻開發了冰山的一角。接下來還是全面地分享一下,學習篆書的作用吧。

一.練好中鋒各體皆易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清代楷書理論《書法正傳》說道: “古人以書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為諸體之本。”這其實就是對王羲之觀點的繼承與肯定。因為毛筆寫字用的就是筆鋒,任何書體都一樣,差別只是用鋒的方式。而中鋒用筆是最基礎的方式,其書寫的穩定性,用力的勻稱是初學書法必須要掌握的,就如武術中的馬步一樣,是基礎的基礎。用來檢驗筆鋒質量的,就是點畫線條。筆鋒散了,線條也散了,失去力度與立體感。篆書筆法純用中鋒,因此古人才由篆入手學習書法,目的就是基本功的訓練。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中鋒練好了,其他書體的學習都是在此基礎上對筆鋒的變化調整,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小篆說文解字部首描紅字帖

篆書發展至今也有很多種字體,比較適合學習的是秦篆和清篆,代表作品為嶧山碑與小篆說文解字部首。其中後者在書寫方式與材料的使用上,更接近現代,因而選擇小篆說文解字部首作為篆書入門學習更適合。清代有不少書法家都寫過,推薦吳大瀓的作品,結體更加工整規範。

二.通文識字是核心

前面看到的圖,就是書法老師教你如何用中鋒書寫,保持筆鋒不散而已。而古人寫篆書,今人畫圈圈,高下之分可見一斑。 “不知篆籒之理,來處淺俗。”如今我們學習書法的一大弊端,就是對漢字有了陌生感。文以載道,古人練習書法是為了寫文章而服務,那麼對於文字的理解其實應該是在筆法技巧之前,反觀我們現今的學習,只重技巧而忽視文字功底,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尤其是對於篆刻家來說,“不識篆而刻印,猶如不識字而作文章,其文章之不通,可想而知矣!”至於寫錯字,對於今人來說簡直是司空見慣之事,“玖球天後”這種四個字寫錯兩個的笑話比比皆是。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鄧石如小篆千字文描紅字帖

而篆書最能體現漢字的內涵精髓,便於瞭解、理解漢字的造字原理和演變軌跡,對於學習其後產生的隸、楷、行、草諸體,創作中正確使用文字大有好處。以《千字文》這部經典作品來說,1000個不重複的字,內容又包羅萬象,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學習還是對書寫能力的鍛鍊,都是行之有效的教材。歷史上寫過各種書體千字文的書法家也很多,趙孟頫的六體千字文堪稱一絕,其中就包含有篆書。清代大師鄧石如的小篆千字文,則是最接近現代的作品,也是其代表作,對於學習篆書的書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臨摹教材。推薦鄧石如小篆千字文字帖一份,可以嘗試著寫一寫。

三.易學易寫精美耐看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永字八法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篆書筆畫

有人說篆書因為難懂,所以難寫,還不實用,其實這都是誤讀。先說難寫,我們對比一下上面這兩幅圖,篆書的筆畫其實很簡單,只有直畫和弧畫兩種基本筆畫,相對於“永字八法”,哪個難哪個易?其結體也都是以對稱為主,加上前面提到的中鋒筆法,都是最基礎的書寫練習,難寫之說不知從何而來。難懂也不至於,因為篆書具有象形意味,所以方法仍舊是從部首開始。540個說文解字部首,不但包含了所有的筆畫,也基本涵蓋了篆書造字的方法。可以用《說文習篆手冊》來學習,內容不但有540個部首的讀音和解釋,還包括小篆基本筆法筆序的示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教材。

篆尚婉而通,寫篆書的時候,對手腕的運用很講究,能充分訓練靈活度和力道的控制,同時對氣息的調整也十分有益。讀書養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特點,而篆書婉轉流暢的線條,長時間習練能讓你氣息更為悠長,今後練習其他書體的時候必然受益匪淺。在篆書圓筆的基礎上融入隸書的方筆,結體稍作調整,還可以使其產生更加瀟灑飄逸的美感。清代大師鄧石如就用這樣的風格,寫出小篆心經,可算是其登峰造極之作。小篆的優雅配以心經的寧靜,讓人寫起來倍感舒適。這款鄧石如小篆心經描紅字帖,能夠寫好,可以說你篆書的功力已經有了相當好的造詣。


篆書如今備受冷落,折射出今人對於書法學習的無知與功利。不過相信隨著經典文化復興之路的開啟,書法學習也必將溯本歸源,讓篆書重新煥發生命活力,讓我們的書法學習走上更有文化,更有歷史傳承的康莊大道。

書聖王羲之曾經的不傳之秘,如今卻備受冷落,是無知還是功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