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美國用的槍都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用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難得糊塗79760


二戰時,日美陸軍步兵裝備的槍械存在代差,日軍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槍,彈倉容量5發,屬於栓動式步槍。

所謂栓動式步槍,即每扣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且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膛,需要手工拉槍栓來完成,每扣扳機發射後,都需要拉動槍栓,因此射擊速度慢,又因為彈倉容量低,火力持續能力差。

(圖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賓槍)

而反觀美國大兵,除了個別狙擊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動式步槍外,基本上都上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另外還有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都是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其火力持續性能,都要遠超日軍單發的栓動步槍。

其中,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供彈,具有火力猛、射程遠、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被譽為二戰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槍。

(美女兵手中的M1式衝鋒槍)

M1卡賓槍,重量很輕,15發彈匣供彈,後期改進型有30發供彈具可選擇,火力持續能力也完爆日軍步兵手中單發的三八大蓋。

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儘管發射手槍彈,彈丸殺傷力不如步槍彈,但有20發和30發直彈匣,所以火力猛,適合衝鋒和陣地戰,其火力也完勝日軍步兵的單發步槍。

(二戰日軍三八栓動步槍)

其實,在二戰時,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製造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當初引進德國毛瑟步槍時,就將其彈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變步槍口徑,有兩個原因,一是毛瑟步槍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表現在後座力極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將步槍口徑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節省大量保貴的銅材,當時子彈和炮彈的彈頭和彈殼,都是用黃銅製造的,戰時耗費量極大。

(美軍手中的M1加藍得步槍)

此外,日軍方對士兵灌輸宣揚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視士兵的槍法,要求一發一中,也強調刺刀見紅,重視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戰時,日軍步兵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高超,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再則,日軍方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太浪費子彈,所以一再阻擾衝鋒槍的開發,甚至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軍守島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與美軍逐島爭奪戰中,被美軍步兵火力徹底壓制死傷慘重,生產百式衝鋒槍時還要求裝上兩隻腳,能當機槍用,又要裝上刺刀,能拼刺用,軍部的目光短淺,使百式衝鋒槍產量尚不足萬餘支,還未裝備日軍守島部隊,戰爭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日軍使用的三八大蓋一次只能射擊一顆子彈,然後要拉動槍栓退出彈殼,壓進第二顆子彈,然後再次射擊。日軍不是不能設計並生產出自動步槍,而是它自身資源匱乏,子彈製造浪費資源,因此日軍設計步槍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精確度,儘量做到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另外日本武士道精神廣泛存在,骨子裡還是喜愛冷兵器作戰,因此槍與刺刀是步兵的標配!


美國是一個爆發戶,國土資源多,幹事情也是財大氣粗,因此槍械設計理念是快速連發!美軍的步槍整體上比日軍高一個檔次,打仗時美軍也不重視節約子彈,總是瘋狂掃射,以壓制敵人!日軍則是精確點射,有效殺傷敵人,然後混到一起白刃刺殺,在氣勢上壓倒敵人,摧跨敵軍的抵抗意志!

不得不說,日軍雖然殘暴如禽獸,但是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是遠遠強於美軍和國軍的!日軍不怕死,不珍惜士兵生命;美軍怕死,很在意士兵傷亡情況;日美兩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充分展現了各自的傳統!



大秦鐵鷹劍士


其實二戰中各國軍隊普遍使用的都是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自動裝填式”步槍,比如德軍的毛瑟98K,蘇軍的莫辛納甘,英軍的李·恩菲爾德和日軍的三八大蓋。

這種類型的步槍雖然不能連發,但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精度和射程,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單位時間內的彈藥消耗,可以減輕後勤補給帶來的壓力,所以受到各國的普遍歡迎。美軍參戰之初由於國內工業能力沒有完全開動,所以使用的也是這類型的步槍,型號為03春田式步槍。

而無需拉栓射速較快的半自動步槍其實在一戰前就已經研發出來了,不過由於其射程、精度低於傳統步槍,彈藥消耗量大,很吃後勤補給能力。再加上輕機槍和衝鋒槍的出現,介於二者之間的半自動步槍就顯得非常尷尬,所以並沒有成為各國的列裝單兵武器。

美軍普遍裝備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研製於20世紀20年代,隨著二戰時美國工業能力的完全開動,後勤補給完全不是問題,加蘭德步槍才得以大量投產,並取代春田式步槍,成為美軍的制式裝備,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優勢。

當然其他國家也想像美軍這樣裝備半自動步槍,但他們的工業能力和美國差了幾個量級,不能像美國這樣玩消耗。特別是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在戰爭後期為製造槍彈竟然強迫本國人民把家裡的銅鐵製品統統上交國家,根本不具備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能力。

當然,日本人單兵素質較高,普通士兵的槍法很準,所以更喜歡使用精度較高的三八大蓋。而這又何嘗不是資源匱乏的表現之一呢,只能精打細算的過日子了。


石頭說歷史


盤點一下二戰初期各主要參戰國的步槍裝備情況:

美國 03式“春田”步槍,口徑7.62mm,旋轉後拉式槍機。



蘇聯 1891/30式莫辛-納甘步槍,口徑7.62mm,旋轉後拉式槍機。



英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口徑7.7mm,旋轉後拉式槍機。



德國 Kar98k毛瑟步槍,口徑7.92mm,旋轉後拉槍機。



日本 三八/九九式步槍 口徑6.5mm,旋轉後拉槍機。



由此可見,二戰初期各主要參戰國裝備的步槍均為旋轉後拉槍機步槍,即拉一下打一發的栓動步槍。由於受一戰戰術思想的影響,各國軍隊作戰班組都是圍繞一挺輕機槍為核心展開作戰,機槍負責火力壓制,步槍負責精準射擊。所以步槍手沒有火力上的需求。




為了讓步兵提高近距離火力持續性以壓制對手,各國軍隊先後裝備衝鋒槍。德國有MP40,英國有斯登式,蘇聯有波波莎,美國有湯普森和黃油槍,而日本則對沖鋒槍不屑一顧,所以沒有裝備。



由於衝鋒槍射程較短,只適合近戰,所以美國率先裝備半自動步槍,即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蘇聯也於戰爭後期開始裝備SVT卡託列夫半自動步槍。而德國沒有走半自動的道路,直接跨越式發展到自動步槍——STG-44突擊步槍。



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日軍也意識到光靠扛著大栓喊“天皇滿塞”搞衝鋒實在吃虧,隨即在戰爭後期開始研發衝鋒槍,即百式衝鋒槍。由於東洋人對“刺刀見紅”的偏愛,不但步槍上刺刀,機槍也要上刺刀,就連新生的衝鋒槍也要求上刺刀!所以百式衝鋒槍設計有刺刀座,而且日軍要求像機槍一樣使用衝鋒槍,設計者不得不再為百式衝鋒槍加上腳架……因此百式衝鋒槍在世界各式衝鋒槍面前顯得十分另類。



百式衝鋒槍的奇葩設計表現出日軍落後的戰術思想,即便士兵手中擁有了和對手一樣火力強大的衝鋒槍也沒能扭轉因落後思想造成的落後戰術。沖繩戰役期間由日軍傘兵部隊所進行的義號作戰,突擊隊大量裝備了百式衝鋒槍作為單兵標準武器,作戰中突擊隊雖然成功的癱瘓美軍機場3天運作,但是整場作戰中美軍僅傷亡20人,突擊隊卻死亡50人以上。百式衝鋒槍的火力在這場作戰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傷,就近是百式衝鋒槍威力不行還是使用者戰術不當,這裡應該打上一個大的問號。



在吃盡對手自動和半自動火力的虧以後,日軍除了研發自己的衝鋒槍以外也開始思考步槍半自動化的問題。1944年日本成功仿製美軍M1加蘭德步槍,取名為四式半自動小銃,口徑改為7.7mm。



但是由於當時美軍幾乎天天轟炸日本本土,軍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兵工廠只生產了200支四式半自動小銃就被美軍轟炸機炸燬了,兵工廠想盡辦法恢復生產時天皇卻宣佈投降了……



由於產量稀少,存世的日本四式半自動步槍成為收藏界的寵兒。1974年在美國拍賣過一支“四式”,最終以57000美元成交,時至今日,恐怕570000美元也很難買到了。


兵器知識譜


二戰美軍和日軍在步槍上的區別,簡單點說就是:美軍基本已經完成了從旋轉後拉式槍機結構的手動步槍到半自動步槍的升級,甚至於美軍還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和全自動步槍;而日軍仍然普遍裝備的是手動步槍,只有極少量的特殊部隊才裝備了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也就是說,當時美軍在單兵武器方面已經超出了日軍一個時代。

至於說美軍為什麼能裝備半自動步槍,而日軍不行,這主要是雙方國力和雙方對戰爭戰術的區別導致的。

因為半自動步槍的耗彈量,相當來說要遠大於手動步槍,美國人財大氣粗,耗得起。而日本物資相對貧乏,耗不起。所以日軍在步兵武器的選擇上,就比較保守,不強調火力壓制,而強調設計精度。也就是所謂的子彈有限,要省著點用才行。



不過,日軍也不是沒有裝備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從一些資料上來看,當時的日軍也研發了很多連發前槍,只是裝備率不高,相比於美軍鼎鼎有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和湯姆遜衝鋒槍來說,名氣要小很多。

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

日本的半自動步槍,可以追溯到二戰前。最早的時候,日軍想自主研發。比如日本陸軍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麒次郎、陸軍技術審查部的日野熊藏等人,就都搞過自主設計,但是在技術上不成熟,一直沒有定型。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時間不等人,於是日本自行研製半自動步槍的計劃被擱置。改而開始山寨西方國家的成型步槍,進行仿製。

而被日本人選中,決定進行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就是美軍當時裝備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日軍在東南亞戰役期間,繳獲了大量的伽蘭德步槍。隨後,日本軍工部門開始仿製,並做出一些本土化改進,配發給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使用。只不過日本人一直到投降,都沒有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美軍通過統計後才發現,日軍在二戰期間一共才生產了約250支的伽蘭德的山寨款步槍。而且其中還有一半都鎖在了倉庫裡,只有一百多支被投入實戰。

這個準備數字相比於日軍的兵力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別說美軍沒見過了,估計很多日本高級將領也沒有見過自己部隊準備的半自動步槍。



自行研製的【衝鋒槍】

日本自行研製衝鋒槍開始於1921年,由東京兵工廠負責研發。該槍在1927年首次接受測試就暴露出了結構複雜、閉鎖不足、零件脆弱、射速過快(1500發/分)、精度較差等一系列的問題。

於是在1930年代,作為日軍輕武器自行研發的領軍人物南部麒次郎在1931年和1934年又完成了兩個設計,並且參加了1936年由陸軍技術本部對新型衝鋒槍設計的審查。他研發的這一型衝鋒槍,採用T形佈局,可以調節射速。但因為可靠性不足而被陸軍否決,僅僅生產了很少的數量。(在1937年的中國戰場上被使用過)


另外,南部麒次郎還為日軍戰車部隊設計了一款非常短小的衝鋒槍,被稱為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一共只生產了50把,曾在緬甸戰場被英軍繳獲過。



值得一提的是,國軍曾經也繳獲過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然後,我國的軍工技術人員也根據這一槍支進行了仿製。通用美國湯普森衝鋒槍的彈匣,理論射速約為500發/分。

到了1940年,日本軍工人員根據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再次升級,由於當年是日本的神武皇紀2600年,於是這一改進型衝鋒槍,就被稱為“百式衝鋒槍”。

早期型百式衝鋒槍,配備筒狀刺刀座,可以安裝三十式刺刀、槍口消焰器和兩腳架,取消了射速調節器。(槍機的行程較長,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沒有必要安置射速調節器)

這個百式衝鋒槍比前面提到的各式日製衝鋒槍的名氣要大的多,這屬於當年日軍自主研發的自動武器的代表槍型。



從國外購買的【衝鋒槍】

由於自主研發的衝鋒槍不能滿足部隊的裝備需求,因此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還從西歐國家直接購買了一些衝鋒槍,少量的裝備了陸軍、海軍和警察。 其中,數量最大的是德國博格曼MP-18/Ⅰ、MP-28/Ⅱ以及其衍生型。

順帶一提,由於德國的博格曼衝鋒槍大多采用7.63x25mm規格的毛瑟手槍彈,因此日本也購買了7.63mm毛瑟手槍。所以,日軍其實也有盒子炮,只不過盒子炮不是日軍的制式武器罷了。

另外,日軍還從瑞士購買了一些SIG-1920 7.63mm衝鋒槍裝備部隊。這個槍型其實也是MP-18/Ⅰ衝鋒槍的衍生版本,使用的也是盒子炮的子彈。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型號的衝鋒槍,國民政府也從西歐國家購買過。正面戰場上很多被日軍繳獲的國軍衝鋒槍,日軍都是拿回去改改,就可以直接用了。

除了以上列舉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外,日軍還裝備了很多其它槍型,這裡就不一一的列舉了。

總的來說,日本是個窮國,消耗不起大量的彈藥。因此,日本陸軍的核心戰術是使用栓動步槍配合擲彈筒推進。在精銳老兵的操作下,栓動步槍也能達到非常驚人的精準,而擲彈筒百米內甚至更遠,也經常能保證驚人的首發命中率。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其實不需要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

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教育了日軍火力壓制的重要性後,此時日軍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軍的產能消耗光了,另外國內的資源也已經不支持大量換裝了。於是日軍也就不搞武器換代,而是採取最有效率的神風特攻,搞自殺式襲擊。

所以,日軍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武器或者衝鋒槍,主要是因為在戰爭前期沒充分認識自動武器的重要性。後期認識到了,但也沒有時間裝備了。並且,日軍的資源一直是個軟肋,實力上也不支持日軍大量配發不需要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半自動和自動武器。


Mer86


二戰美軍使用的是M1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而日軍是38式和99式栓動步槍,要美軍落後一代。

日本在1930年就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並且準備以小倉兵工廠的甲型半自動步槍或者日本特殊鋼的丙型半自動步槍為下一代步槍。其實這兩種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佩德森半自動步槍的技術。

但是在這個時候77事變爆發了,在8月7日,日本宣佈追加在華北地區的戰爭經費4億日元,其中彈藥費1億日元。最後1937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達到了23億,是平時的2倍以上。

不斷擴大的戰爭,光是在1938年,日軍就擴編了10個師團,由於缺乏步槍,都從意大利進口了一批步槍。而日本陸軍軍械費的76%,都用於製造彈藥。根本就沒有錢製造大炮和坦克了,就更不要說是步槍,為此,日本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就被擱置了。

到了1944年,日本開始研製四式甲半自動步槍和四式乙自動步槍,都是採用7.7毫米子彈,半自動步槍是10發子彈,自動步槍是20發和30發子彈兩種款式。

但到了1944年以後,日本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極度缺乏原材料,僅有的材料也優秀製造飛機和船隻。由於缺乏原材料,整個1944年,陸軍都沒有生產1門野戰大炮,就更不要說步槍了。最後日本就只生產了125支半自動步槍和200套零件根本沒有投入全面生產。


深度軍事


首先,是因為日本工業基礎不夠啊!

其實,日本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的事。二戰時期的日本,雖說是亞洲唯一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但其工業化水準和美蘇德英法等老牌西方列強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的。

日軍雖然能夠打造一支足以和美軍叫板的海軍艦隊,但軍工資源也大部分耗在海軍那去了。這又導致日軍的陸軍裝備和西方列強差距甚遠,看看日軍裝備的坦克就知道。日軍坦克和美蘇德的坦克相比,小得像可豆子似的,因而也被譏為“豆子坦克”。

日軍炮兵也缺乏大口徑炮,普遍裝備的是隻有70mm的92步兵炮。這炮重量只有200公斤,三個人拆卸後就能揹著走。

因此,日軍步兵裝備自然也是比較糟糕的!二戰時期,西方主流強國得步兵武器都陸續實現半自動化。而美軍就更厲害,是二戰期間唯一一支全軍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軍隊。也就只有日軍還依舊拿著他們那三八大蓋打天下。這也是沒辦法,畢竟日軍的彈藥工業相對於西方強國,實在太落後了。不論技術工藝還是產量,都差距太遠。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子彈年產量的峰值是1941年的約4.9億發,這數字不到同期蘇軍子彈產量的十二分之一!就這樣的產能,即便日軍有能力研發和生產半自動式槍械,他們也裝備不起。這也是為什麼,美蘇德在二戰後期都開始大量裝備衝鋒槍了,而日軍卻還只能使用三八大蓋的根本原因。

其次,就是一開始日軍沒這個需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中國。由於日軍在二戰前期的對手,也就只有中國軍隊而已。面對裝備落後、缺乏訓練的中國軍隊,日軍即便裝備三八大蓋,也能對我軍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依託炮兵和空軍提供的火力打壓,再配合日本步兵卓越的射擊精度,日軍在抗日戰場上屢試不爽,一再突破我軍的防線和陣地。這就使日本產生了“老子天下無敵”的錯覺,進而忽視了對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步兵武器的研發和改良。

最終的結果是,日軍到了太平洋戰場,立馬被美軍打成狗。在美軍暴風雨般的火力輸出面前,日軍壓根連頭都抬不起來,完全只有捱打的份。往往日軍發動一輪萬歲衝鋒下來,基本就都橫躺在美軍的陣地前。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就像是說吉普車能買起,但是油加不起啊!

日本的手動步槍其實已經十分落後了

在槍械方面,日本使用的基本的武器是步槍,當然其他國家也都是以步槍為主,日本是以三八大蓋為主,德國出名的是毛瑟98K,蘇聯的是莫辛納甘,中國的武器比較雜,基本是漢陽造加萬國造,還有各種仿製的,在中國的抗戰過程中只有後期才使用上美式的衝鋒槍,那打得小日本是嗷嗷叫啊!

隨著戰爭的發展,自動取代手動,先是出現了半自動的槍,可以自動裝填子彈,單發射擊的步槍,比如美國的M1加蘭德,德國的STG44.

自動步槍取代手動步槍,玩CF,CS等射擊類遊戲基本用的都是這種自動步槍,可以自動進彈,連續發射子彈,一梭子可以打三十發,然後換個彈夾就搞定了,比如美國的M4A1,蘇聯的AK47,等等都是常用的槍。

當然,在二戰中步槍也就發展到半自動的水平,AK47這些槍都是二戰後才發明出來的,但是衝鋒槍取代步槍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在德國和美國的制式裝備中,衝鋒槍的比重逐漸增加。

日本依然堅持用那種最手動的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手動步槍三八大蓋,在太平洋戰場中真的是被美軍的衝鋒槍給突突完了。

作戰思維的變化使槍械的作用也進行了變化

在亞洲戰場比如日本的作戰思維是,裝甲部隊配合步兵部隊,火炮打完步兵衝,步兵沒衝完,火炮繼續轟。

但是歐洲的作戰思維早就發生了變化,隨著裝甲部隊的完善,以及火炮部隊的加強,步兵再也不能承擔遠程輸出的任務,而是保障裝甲部隊的前行以及端掉敵軍的炮臺等任務,所以進程攻擊取代遠程攻擊,密集火力取代稀鬆火力。

隨著戰爭的推進,不但輕武器火力越來越猛,就是重火力的火炮口徑也越來越大,衝鋒槍逐漸成為主流。

但是衝鋒槍也有缺點,就是打的並不是精準,衝鋒槍和步槍的對比簡單來說就是百發不中和百發百中。而且步槍也有一定的優點,就是穩準狠,在缺少裝甲作戰的中國,步槍才是王道。日本的三八大蓋也正是看中了這點。

日本並非沒有能力研發出衝鋒槍,為何卻堅持要使用步槍

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冥頑不靈,用三八大蓋是堅持武士道的信仰,認為一發一中才是本事,日本人的思維有點像開車也要講究手動檔比自動檔更有技術含量,更能體會到駕駛的樂趣。

其實純粹是扯王八犢子,因為自動檔的車比同級別的手動檔的車都要貴那麼一兩萬,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窄,資源短缺,能夠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實際早就已經快不行了。

日本其實也能研發出衝鋒槍,問題的關鍵是不在於衝鋒槍,而是在於子彈,衝鋒槍就是吉普車似的,好用是肯定的,關鍵是油加不起啊,衝鋒槍百發不中,浪費的是子彈啊,美國有錢子彈隨便打,但是日本不是啊,日本彈藥也很緊缺,所以,才要求士兵一定要精準,當然,我們就沒有必要笑話人家了,我們有的部隊,人均才四發子彈。

美國人的作戰思維是,能用武器彈藥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情,那真叫一個財大氣粗,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先是火炮覆蓋一下,然後步兵才上去摸索,火力之猛,無人能敵啊!日本人能做的,只能是學習中國打起了地道戰,嘿!地道戰,嘿!

日本要是能用起衝鋒槍,估計美國的跳島戰役肯定會更加的漫長。


史論縱橫


日本二戰用制式步槍的是三八式步槍,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三八大蓋”這種槍,打完一槍後必須手動拉動槍栓來完成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鏜的動作,而美軍用的也是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拉一下後,只需扣動扳機即可,就能把步槍彈夾內的子彈全部射完。這樣一來美軍的火力持續性要比當時的日軍高出一大截。



就日本那點破地方,資源少的一匹。除了人,啥都缺,當然也包括心眼。二戰前日本的主要戰略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像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由於日本實在是沒有,只能從美國大量進口,然後存著,省著點用,以此來進行戰爭儲備。至於鐵,日本就從美國進口人家不要的廢鐵,美國想的反正扔了也是扔了,還不如給日本賺點外快,就這樣日本把美國廢鐵進口來,然後再自己冶煉。偷襲珍珠港後,日美全面開戰,美國禁止向日本的出口,使得日本的鐵和石油資源用一點少一點。



二戰後期,日本實在沒鐵造武器了怎麼辦,把橋的護欄,街上凡事能看見是鐵的東西都拆了。就這資源還是不夠用。所以說二戰開始以來由於資源的限制日本就養成了“勤儉持家”的習慣,什麼槍連著突突那不是敗家嘛,10發子彈都不一定打到一個人,瞄準後一槍一個多好,日本對沖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的發展嗤之以鼻。


而美國就不一樣了,財大氣粗,子彈隨便造,餓了就吃點罐頭,吃飽後還有可口可樂,冰淇淋。不光資源豐富,而且戰爭潛力巨大,此時國內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動起來,所以說資源不是美國考慮的因素他們考慮的是自身的傷亡怎樣才能減少,如果將敵人更快的打敗。


軍武小咖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連發應該是說的半自動步槍或者是衝鋒槍吧。

日本的打一槍拉一下槍栓是指日軍的38式和99式。

首先我認為最主要的一共有三點。

一:日軍對在太平洋戰場的估算過於樂觀了。

對於美軍的戰鬥力和火力配置都沒有足夠的重視,本以為在中國戰場上的大顯神威的38式一樣可以在太平洋戰場上大顯神威,結果也是顯而易見了。

二:國力、後勤、補給全部都跟不上了。

戰爭到了後期,大批部隊被牽制在了中國戰場上,日本只是一個彈丸之地,雖然佔據了東三省的富饒之地,但是也完全不能維持其兩地作戰。這一點從圖中的槍支上面就可以看的出,在戰爭前期所製造的槍支上都刻有日本的皇花,後來也都沒有了,在最開始的時候日軍的伙食也是非常好的,酒、蔬菜、肉食、大米飯統統管夠,後期大米飯都是奢侈。並且日本也不是沒有造衝鋒槍,只是造出來都沒有來得及投入使用,或者說是沒有資本去投入使用就嗝屁了。

三:日軍的海軍和陸軍打小就不對眼

這一點就非常的神奇,日軍的海軍看不起陸軍,陸軍看不起海軍,就算到了戰爭後期也是一樣,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上說過,在日軍的研究所中拿出所研究出來的槍給日軍指揮官進行討論的時候,就是陸軍和海軍對不上眼,導致了計劃的落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