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我們常說“安全感”,那它到底是什麼?安全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是一種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而對於孩子而言,安全感主要都是從父母處得來。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敏感多疑,膽小畏事,甚至是語言和行為都較其它孩子發育遲緩,長大後更是容易自卑畏縮。安全感雖看不見,卻遠甚於物質滿足,甚至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並非天生,而是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尤其是3歲之前。在孩子尚懵懂無知時,安全感便已經悄悄建立。所以天天陪伴在孩子身邊的家長,才是導致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罪魁禍首”。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因此,家長需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避開這些削弱孩子安全感的雷區。

1、家庭不和諧

別看孩子小,但他們擁有最敏感的神經。家庭氛圍的好壞,他們能夠直接感知。在快樂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內心陽光,性格開朗,長大後更容易擁抱幸福。反之,在父母天天爭吵不休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和缺陷,情緒更容易失控。

因此,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哪怕夫妻之間有不同意見或分歧,也應該心平氣和地講道理,或者避開孩子解決爭端。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2、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滿足

有段時間,“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盛行,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好帶”,便嚴格遵照執行。殊不知,正是這種“延遲滿足”的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寶寶出生後,生理上的需求不過是吃喝拉撒睡,心理上的需求便是安全感。孩子哭鬧總有緣由,或是冷了、餓了、熱了、尿了、無聊了。小小的人兒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慾望。

父母不但不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求,反而予以冷處理,安全感從何而來?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孩子對父母,尤其是母親是天然的依戀。不僅僅是母親供給了他們生存的乳汁和營養,更是日常照顧帶來的舒適感與情感支持。因此,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應該在第一時間予以回應。

3、無效的陪伴

林麗是一名心理醫師,經常有朋友向她諮詢和抱怨:自己天天陪伴孩子,孩子為什麼和自己不親?仔細詢問之下,朋友眼中的陪伴,大多隻是身在心走

自己在一旁玩手機,孩子在一旁邊看電視或玩遊戲,這樣的陪伴,並非高質量的陪伴。如果父母只是單純地和孩子坐在一起,是無法給孩子好的安全感,更無法讓孩子與自己心生親近。

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父母才是“罪魁禍首”,需從三方面入手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看似無形與縹緲,實則累積於生活中一件件真實發生的小事。把握黃金時期,為孩子建立安全感,讓他們一生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