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李秀成“让城别走”建议被采纳,太平天国能否东山再起?

纵横国史


如果在1862年,李秀成让城另走的建议被采纳,太平天国日后东山再起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当时,天京尚未被合围,突围是不成任何问题的。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到陕西汉中与陈得才、赖文光的第二次西征部队会合,并联合关中回民起义军徐图会攻西安。该部西征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沿途清军望风而逃,于当年12月6日兵不血刃轻取汉中府城。看来在西北,清军完全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远离了清庭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利益纷争的东南富遮地区,太平军发展壮大的空间就广阔了许多。这也是当初太平天国多位高人坚决反对定都南京的主要原因。在中西部招兵买马,休养生息,先灭清,后灭洋,就可避免日后陷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的不利局面,革命成功可期!

太平天国后期,赖文光、李世贤两部合计兵力最少40万,如再招纳各省余部,力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关键是还有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统领。

实际上,无论是清朝八旗军,还是外国雇佣军,单方面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洋枪队队长华尔在浙江慈溪被击毙,其部队多次遭受重创,其他如常胜军、常安军、定胜军、常捷军等部队也均未幸免。更有甚者,金坛一役,常胜军800人全体阵亡。李秀成部拥有大量西式武器,战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太平军真正强劲的对手还是湘军、淮军等封建家族军事集团,这也是中方反动势力的中坚力量。

总之,避开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先灭清、次灭洋,太平天国革命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无论是孙中山的旧民主革命,还是毛泽东的新民主革命,都直接得益于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统治基础的撼动。太平天国革命,承前启后,虽败犹荣!


hpsh一路向西1937


洪秀全即使采纳了这个意见,也是没什么前途的,而且去浙江并不是个好注意,还不如去江西李世贤处或者西北陈得才、赖文光处!

首先浙江和天京一样,也一直处于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的淮军以及以上海老窝的外国势力的几面夹击下,太平军压力极大。浙江的太平军数量虽然可观,但军心不稳,人员素质差,没有什么战斗力,没有天京那么坚固的城墙做依托,浙江也很难抵挡清军的几路夹击。李秀成这个建议是在1863年年底左右提出来的,当时洪秀全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他能不能经得起路途颠簸也是个未知数。而且放弃天京仓皇逃离,对士气的打击非常大,按后期太平军的秉性,一定会出现大批逃兵。

不管往哪里撤退,都很难摆脱清军的追击。所以洪秀全非要死守天京城也有一定的道理。离城别走的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实际运作起来难度还是非常的大。


机房日子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时候和刚刚起义时候的区别。

永安封王,东西南北翼王,都已经去世了。

洪秀全他可能是个战略家,但不是一个战术家。

想想起义之前,冯云山的组织能力最强。

起义后,冲锋陷阵,翼王,东王,是挑大梁。

哪有他的事情?

他的贡献主要就是创立拜上帝教。

而且这个时候的洪秀全已经没有了进取之心,从53年到64过了12年了,洪秀全骄奢淫逸,都没有了当年的进取之心了。

即使他让城别走,东山再起也不可能了。

再说手下那些人,还有听他的吗?

侍王李贤有能力救助幼王,可是小天王就是找不到他,侍王就是在躲避小天王。

而且这个时候的湘军、淮军、外国雇佣军已经起来了,势不可挡。

太平天国势力可能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逃不了灭亡的下场。

不是外部敌对势力太大,而是太平天国自身问题。

内部不团结,领袖进取之心没了,变得骄奢淫逸,这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吗?

显然不能!

打字辛苦,希望好评!


勾勒历史的世界


不能了。首先,从洪秀全的表现来看,他早已失去对革命的信心,革命能否成功,领袖有没有信心很重要。孙中山,毛泽东之所以能革命成功,跟他俩在任何艰难情况下都不动摇革命意志有很大关系。

其次,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穷途末路,曾国荃刚到南京时,太平军无论从人数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当时说是曾国荃包围南京,其实是南京太平军和李秀成援军把曾国荃包围在了南京城下,形势对太平军极其有利,只要干掉曾国荃,战场形势立刻就能逆转,甚至彻底击垮湘军都有可能。

然而李秀成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却依然没能击垮曾国荃,反而让曾国荃像钉子一样扎在了南京城下,并最终反败为胜。这足以说明,后期的太平军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从前,面对有利的战场条件依然无法取胜。

太平军后期兵多将寡,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局面,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很多都阵亡了,比如陈玉成。大多将领都是庸才,优秀的将领所剩无几。军事统帅只剩下李秀成一人,而将领中出类拔萃的只有汪海洋等几人。

而李秀成,汪海洋等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太平天国前期的杨秀清,石达开。而且仅靠几名将领无法支撑即将倒台的帝国。

湘军攻破南京已成定局时,以上特点更加明显,南京周围的太平军伤亡惨重,兵力捉襟见肘。

即使突围到浙江,曾国荃也必在后面追击,不会给太平军喘息的机会,就像当年老蒋把红军追杀了两万五千里一样。当时在浙江的李侍贤,汪海洋等太平军残部,也被左宗棠像赶羊一样撵的到处跑,没有固定的地盘,洪秀全和李秀成即使突围到此,也无法立足。

而失去了抗清基地的太平军,势必在湘军的围追堵截下难以生存。事实证明,南京城被攻破后,突围的太平军很快就被清军追上并绞杀,南京城破仅仅两年后,太平军残部就被湘军彻底消灭。

南京被围时,太平军内部已经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杨辅清,李侍贤,汪海洋等将领纷纷拥兵自重,不搭理中央号令,即使洪秀全逃到浙江,也会变成傀儡。

综上所述,即使洪秀全同意让城别走,也难逃败亡的命运。


武六七


历史总是难以假设,所以,回答类似的问题时,其实要明确一个观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分析的合理,都是可以做交流的。

我自己的观点是即使采纳李秀成的建议,太平天国也难以东山再起。

首先,太平天国内部的原因,洪秀全以及很多人的腐化,非常削弱天国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发展到后期,太平天国再也不是刚开始那种情怀理想俱存的状态,不再得民心,而且兵力将士也在锐减,这都大大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即便跑到杭州,也再难以招募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其次,清军的主力早已不是满清八旗绿营,而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大批有能力有影响力将帅统领的军队,他们作战勇猛,且训练有素,兵饷俱在,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士绅百姓的支持,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兵源充足。

从后来太平天国失败捻军兴起的实例中还可以看出,捻军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围剿下,很快灭亡,这就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再也不是当初那种势不可挡的时候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对晚清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分享,谢谢!


也说晚清


太平天国无论从什么方式都不会胜利,除了他从制度上根夲.改变,太平天国是人类.悲剧.。



肖利清37


李秀成在天京陷落前夕向洪秀全提出过一个“让城别走”的战略,可是往哪走呢?

根据学界的说法,一是由浙江、安徽处窜至江西、福建,以图回两广;二是撤至江西再绕到湖北,与那边的部队会师。但是遭到了干王洪仁轩的坚决反对,称其是别有用心,想独揽大权,图谋不轨,应杀之。最后就是死守天京,最后阵亡失败。

但其实不管走不走,太平天国都没有任何希望了,内讧之后洪秀全亲政的几年,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出现的弊端是其他王朝上百年才出现的。所有封建王朝末期所犯的错,洪秀全几年内全犯了个干净,搞的难以忘怀,四分五裂,能撑到那么多年也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了。


红黑圣西罗


洪就是个精神领袖。干实事还须良臣勇将,天京事变后筋骨己伤,失败是早晚注定的事一


归东1


如果李秀成的建议被采纳太平天国的中央机构会得以保存,这是一个政权最核心的部分,有了中央机构,天京外围的太平军就会很快被团结起来,一旦洪秀全去世李秀成必然集天国军政大权于一身。虽然不敢百分百确定能东山再起,但以李秀成的能力如果重用贤士良将,清廷想迅速瓦解太平天国政权恐怕没那么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