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孩子不懂分享,还抢玩具,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很必要

小区楼下,总是有很多的小孩子,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玩。有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玩,有的人带了玩具,有的人没带玩具,然后大家就开始争抢起玩具来。

有的家长就会说,给XXX玩一会吧,也玩不坏,你们换着玩多好。但孩子听到后很不开心,甚至都要哭了。

这时另一个抢玩具的孩子的妈妈看不过去了,本来就是人家的,现在人家孩子都要哭了,觉得有些尴尬,于是就直接抢下孩子手中的玩具,还给人家。还大声吼孩子,告诉你不要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怎么没记性呢。

孩子不懂分享,还抢玩具,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很必要

孩子似乎是被吓到了,一时没反映过来,就瞪着眼睛看,然后倔强着不说话。

这时被抢玩具的孩子的妈妈就可能会说,没关系的,都是小孩子,玩具本来就是要一起玩的。可她的孩子却直接说,才不要,玩具是我的,我不要和他一起玩。

这就尴尬了,然后孩子的妈妈就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小气,这样怎么能有小朋友愿意跟你一起玩呢?

01孩子抢他人物品或不懂分享,是因为进入了物权敏感期

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其实家长也很难。虽然孩子抢玩具是一件很平常简单的事,但怎么做好像都不太好,而且无论说孩子什么,也都不适合。

孩子出现抢玩具的情况,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怎样的。

儿童心理发展学指出:2岁左右的幼儿会对物体归属权有段敏感期。

也就是物权敏感期:是指孩子对特定的人或物产生物权意识的特殊时期。孩子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但还不清楚“我”与物品的关系。

常见表现如下:

在表达方面更多的使用我,我的的这样词语;

开始有意识去争抢,甚至还会攻击他人;

孩子的情绪起伏大,容易变的暴躁等。

这时的孩子面对任何人抢自己的东西,其实他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他们也并不想去伤害谁,只是在这个敏感期中,容易受到物权意识的影响。

孩子不懂分享,还抢玩具,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很必要

0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物权敏感期”

1、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自我中心理论”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士提出,他认为2-7岁的儿童的判断和行为,受感情和自己需要的影响很强烈。

他们更容易从自身感受出发,不是很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也会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决定物品的归属权,看起来是自私的任性的。

2、小孩子的道德水平不完善

心理学家艾森伯格指出: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处于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享乐主义阶段”。

这时的孩子没有完善的明确的道德意识,只认为自己开心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这样,会出现及时父母来劝说,孩子还是不在乎的情况。

“物权敏感期”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以及良好品质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的行为处理不当,容易影响孩子的分享观。

3、孩子的所有权意识还没有形成

这时的孩子占有欲是更加强烈的,只要自己喜欢的就要自己拥有,无论是谁的,他们还不具备所有权意识。

也就是说,这个物品到底是属于谁的,孩子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是自己喜欢的就要拿到,这也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时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分享,避免孩子自私的占有。

孩子不懂分享,还抢玩具,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很必要

03对于孩子任性自私的占有,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理解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期”

父母既然已经知道了孩子存在“物权敏感期”,就要对孩子的行为理解尊重,要理解孩子的“霸道自私任性”的行为,要更好的照顾孩子的感受。

但要注意度,这样做也不是说就要放任孩子不管,家长在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的同时,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以及思想等进行有效的正面的引导。

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别被孩子的情绪带跑偏了,虽然可能会对孩子的占有欲也看不惯,但也要多多忍耐。

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给孩子过渡的过程和时间。

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

帮助孩子分清你的、我的、他的等等,这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的关键,如果不这样做,孩子会一直以为所有的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属于自己。

比如从一开始在家里,孩子有自己的储物的柜子,大人也是一样,都有各自的空间。

家里的物品也要让孩子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爸爸的,什么东西可以动,什么东西不可以动,自己玩完玩具后要整理好。

家长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意识的同时,你告诉孩子不能乱动不是自己的东西的同时,你在动孩子的物品时,也要先得到孩子的允准,得到允许后再动。

这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意识,处理好物品的所有权问题。

三、让孩子拥有对自己的物品的真正的归属感

让孩子对属于自己的物品,有绝对的支配权。

父母可以先培养孩子的物权安全感,在这样三番两次的尝试后,孩子就知道,属于自己的物品,自己有权力给他人,也有权利拿回来,这是一种自己内心对于自己物品的所有权的安全感。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孩子就不会缺乏安全感,不会患得患失了,就会很大方的分享给小朋友,因为他知道即使分享了,还是自己的,还是可以拿回来。

孩子不懂分享,还抢玩具,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很必要

04在这个方面,家长可以具体怎么做?

  •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孩子自己有对自己物品支配的权利,一旦有哪个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玩具,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尊重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物权敏感期。

  • 家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引导

小孩子原本就没有很强的意识,也不能很好的处理问题,当面对一些事情时,不能正确的处理。

多数情况下,当别的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的时候,可能会哭着求妈妈帮忙。当妈妈不在,就变的更没有主意了。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当面对争抢物品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

但更多的还是要认同孩子的做法,不要把事情弄复杂了,别造成矛盾升级。

教育孩子就像是跑一场马拉松,需要持久的耐力和毅力,不要着急,慢慢来。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