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曾國藩觀人:有感於內,必形於外,如何通過舉止衣著來讀取信息

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不成為人了。

曾國藩觀人:有感於內,必形於外,如何通過舉止衣著來讀取信息

三國時曹操說過,即使是謙謙君子,也要使其衣冠整齊,使與瞻視有關的內容看上去令他人感到受尊敬。曾國藩也指出,“有感於內,必形於外”。一個人的修養往往表現於外表,舉止衣著,先有三分氣象,話未出口,已有七分先機。一個體態瀟灑、儀表堂堂、言談舉止文明的人,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則給人以不良印象。

曾國藩觀人:有感於內,必形於外,如何通過舉止衣著來讀取信息

儀表三要求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1)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噁心。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所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濃妝豔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2)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

曾國藩觀人:有感於內,必形於外,如何通過舉止衣著來讀取信息

(3)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鑑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