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湛江仔


唯一的焦虑就是还不开学,原本孩子收住的性子又开始肆无忌惮,回到解放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期待赶快战胜疫情,期待国泰民安,期待早日开学。

恐惧就没啥恐惧,我家里应该算得上遵纪守法,比较自觉的了,因为我家是四川,再加上我们都是乡下,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外出过,除了我婆婆尿毒症一周透析三次去医院,其余我们都没有外出,因为家里种了田,养了鸡鸭,有米,有蛋,有蔬菜,除了不能外出,其他生活还算好了

往年只有几家人在家犁田收土,今年家家户户都在做这些事情,田土今年做得井井有条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静待春暖花开,静待疫情走开!

如果疫情没了,还是要多注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要因为在家闭关久了觉得无聊,就放松警惕,玩归玩,还是要注意防范,勤洗手,讲卫生,少吃肉,多吃素





海鹰174190977



夏周123456789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这次疫情,来得突然,病毒传播快,被感染的人多,受影响的行业多,让很多人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在以往调整的众多心理疾病患者中,有的虽然有恐惧情绪,甚至很强烈,但他们并没有实质的危险,是焦虑放大的。而面对疫情,出现恐惧情绪是正常的,因为确实有被感染的风险。

面对疫情,首先让大众了解病毒传播的特点,让大家知道掌握有效预防的方法,客观的解释被感染者治疗和康复情况,以减少心理压力。

有的人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虽然没有被感染,家里也做了很多防护,但焦虑得很,甚至每天都哭,主要是个性过于敏感,严重的缺少安全感。这需要在消除焦虑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培养自信,增强安全感。

从长远看,要引导大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好的饮食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大脑及时享乐的思想,培养自控力。


霍体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让春节变得如此漫长。每天网络上的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让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如此关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个人都不免恐慌,开始面临着各种担心、害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寝,更加担心灾难随时会降临、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危险。

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行为反应,下面我们将罗列一些最为常见的表现,这些表现是任何 正常人群应对任何危机事件的 正常反应:

情绪方面: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控制不知担心会不会被感染,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对政府、对干预措施的抱怨、愤怒;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无助、绝望;也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对待家人、外人没有耐心。

躯体方面: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认知方面: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也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的冲动、经常发脾气;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上述的这些表现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出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是疑似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反应:

情绪方面:迫切需要治疗和关注的渴望,情绪变得过分焦虑、紧张;对疾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对疾病过度担心和绝望而引发抑郁或者情绪不稳定、激惹。

躯体方面:由于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表现出恶心、呕吐、失眠、尿频、便秘等症状。

认知方面: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好猜疑;注意能力下降,控制不住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行为,对疾病进行否认;对生病、对社会、对生命觉得不公平。

行为方面: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不愿听从医嘱;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的药物;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过分的依赖家人、医生;出现冲动行为,表现谩骂、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如果是确诊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情绪方面:得知病情时的震惊和恐惧;之后对病情加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抑郁、感到对生命的绝望;愤怒、惊恐;也可能会表现淡漠。

躯体方面: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症状,更加虚弱;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整夜失眠;惊跳反应、饮食更进一步减少或者明显增加等。

认知方面:对病情或疾病的否认;觉得生命不公平;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意识程度下降。

行为方面:对家人更加依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与家人告别等;或者逃避治疗,冲动伤人、毁物等。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如何自我调整

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但过度的焦虑会使人行为失当,恐惧也在这些不当行为中迅速蔓延开来,造成人群的恐慌。那么面对疫情时个人将如何采取有益的反应呢?

1、从行动上积极应对

1.1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保护易感人群。

1.2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

1.3如有潜在接触史,需留意自己的症状,必要时自我隔离,积极就诊,目前网络就诊平台已开放——隔离传染源。

2、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2.1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适时轻视一下,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

2.3“响应号召”、“提供资源”向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能在此次危机中先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平衡,然后可再出一份力,共渡难关!

3、焦虑恐惧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该怎么办?

3.1接受自己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

3.2化被动为主动,现在各种信息传播不断,可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以帮助周围的人或供必要时使用,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谣言而引起恐慌。

3.3很多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载,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拨动我们的神经,如果你属于容易焦虑的人,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因为对于“恐慌”你属于易感人群,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3.4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节目、看书、听音乐、运动、玩游戏,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

3.5当身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时,不要忘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当地心理干预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

一线救援人员如何自我防护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一线的救援人员不仅要承担沉重的救援任务,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其身体健康及生命直接受到威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发生,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增加,医护人员短缺,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处于应急救援,工作时间明显延长,缺乏休息;救援物资缺乏,以及多重防护带来的各种不便,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1、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

1.1躯体反应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容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也出现问题,噩梦多,集中注意和决策困难,直接影响救援工作。

1.2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会出现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更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与他人交流不畅,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对他人失去信任感;失去对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感到不够安全,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

1.3职业困扰

最常见的是长时间的工作导致职业耗竭感,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甚至绝望、无助;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并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患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帮不了别人,进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工作出现无价值感。

2、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其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医护人员虽然属于救援人员,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面对巨大心理压力,一线医护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困扰,主要表现为体能下降、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等身体反应,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药物使用增多,焦虑、无助、挫败感等。

2.1注意休息和饮食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线医护人员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明显增加,在救援过程中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自我要注意休息,不要总和患者在一起,每天必须有医护人员单独的自我时间。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胃口,每天需要定时定量的进食。

2.2及时疏泄情绪

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出现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允许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并及时察觉与调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和分享;与同伴相互鼓励、打气,相互肯定,不相互指责;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找到自己放松和娱乐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

2.3学会改变认知

面对患者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治疗,甚至出言不逊,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不要将患者的不满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满,不要以此来责备自己,增加自身的心理压力。要告诉自己,患者的等待是必须的,你没有办法一次性地照顾到所有的患者。要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活动、每一次的医疗救援,每一个医疗处置都是有价值的。切记:疫情的蔓延、患者的增多不是你的错!

2.4寻求专业帮助

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对救援管理人员的建议

1、信息透明化

应对谣言和不明确信息、负面信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和情绪,行为传染,需要统一领导和信息管理。作为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针对本次突发事件的具体信息,而救援管理者需要通过媒体公布相关信息,不让不确实的消息去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2、合理安排救援

一线救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及工作量的改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救援管理人员需要合理、统一安排一线救援人员,定期轮换修整。

3、开通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

鉴于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借助于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援助。通过心理援助让群众的恐慌情绪有出口,并传递科学、可信的信息。因此,借助媒体、网络平台等形式开展反应迅速、方便高效的心理援助可能成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期间专业人员最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翊墨轩


一,要调节好心情,开朗面对生活,不要杞人忧天,坚定信心。二,多看新闻,关心时事,科学防疫。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爱社会,关爱家人。能养成此三点已是圣人[呲牙]




13474636860


从1月23号开始,疫情逐渐严重,慢慢地,活动区域受限。没有早知道,也不能盲目封城。后来,就到了如今出去村庄都得登记。一开始还很开心,很喜欢,很享受这这日子,吃吃喝喝,不用应付上级地检查,不用面对工作上的很多挫折。不过啊,到了一定程度,今天5号,就开始厌烦这种生活了,觉得自己就这么待着没有意义,想想这么多天的外卖资金,车贷,房租,生活用品,水电费,保险,等等,样样都是钱啊,再看一下自己的荷包,完了,想唱首凉凉,,似乎再不去工作,就熬不了两个月了,可是,还没找到喜欢的工作,资金来源都靠另一半的,于是,开始算账,不点外卖,自己煮饭,不买任何没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开始各种赚钱应用,每天耗费大量时间来弄,终于可以赚了每天的饭钱约6元,😂😂钱只能慢慢到手,好吧,这样子,我才发现,我并不焦虑了,这算钱的日子能带给我快感!😌😌有一点就是,会熬夜玩,20天了,就得去买中药调理了,😌😌看来得不偿失啊,从上周末到今天,十一点前好好睡觉,不熬夜,七点多起床活动活动,舌头终于不痛了,能咀嚼东西,精神也好了不少,😌😌最重要是情绪也缓和了不少,不发脾气了,不砸东西了,想想花了三十块的中药费,也是值得的,让我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能熬夜!目前仍然在等待某个企业单位call我上班!😌😌也在渴望疫情的结束,让国家经济更上一层楼!

我的祖国,加油加油!😍😍😍全国上下,加油!💪💪

另外附上我的几个食物!👐


小帮9


1 接受自己的焦虑与恐惧

恐惧是动物最常见的身心反应,是生物进化的必然选择。因为适度的恐惧,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遇见可能产生的危险,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会让我们的身体快速应激,从而躲避或逃离。那些面对天敌还一脸呆萌的物种,在优胜劣汰中早就被进化史抛弃了吧。 本次疫情来势汹汹,事态发展快而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却有着太多的未知,产生恐惧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加之人们往往会担忧自己会不会感染?这病毒到底怎么回事?后续会不会有药物能治好?什么时候这波疫情能过去,恢复正常生活?大量的未知,以及网络媒体各种信息的倾泄而来,会更加强化人们的焦虑。 但是正因为恐惧和焦虑,足见人们的重视和在意,这并不是坏事情。充分的知道这样的情绪是如何而来,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告诉自己,接受恐惧与焦虑的存在,接受自己也可以恐惧,自己也可以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如此,不要过度担忧。

2 适时放下手机

互联网时代,资讯爆炸,各种消息层出不穷。一般来说,互联网为我们打破“未知”获取“真知”,从而降低恐惧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手段。 但是,在像本次疫情这样堪称“史无前例”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任何一件哪怕再小的事,都会被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所谓“刷屏”。而每一件坏事,每一次不幸,都会随着社交网络的运行机制被放大。消息的流通,对社会是好的。但是,消息的爆炸式流通,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个人化的消息,长期下来对人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更是会放大这种焦虑。这种负担,对于天性敏感的人来说,则更加致命。 过多的消息,是在消耗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是用来处理和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会为他人的不幸而不幸,所以才能体谅、合作、帮助他人。而到了技术时代,我们在演化中形成的天性,已经承受不了从远方传来的、成百上千倍的不幸。很多人会在信息的轰炸之后,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官,变得麻木,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叫“同情疲劳”。 你需要保留同理心,不被“疲劳”所碾压。毕竟,你的同理心,应该留给你最亲近的、你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看不了那么多东西、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但又不想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可以做的事就是: 第一,每天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尝试着远离手机;第二,即便上网浏览,也尽量固定只看几个你信任的信息源,用不着没日没夜去“刷”。

3 学会基本判断

互联网世界往往是泥沙俱下,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与其“听风就是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如多花点时间,趁着难得的蛰居家中是春节假期,好好读几本书,给自己增加一点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社会心理常识和逻辑常识。 这些知识不能直接帮你战胜病毒,却可以帮你在恐慌面前保持强大的判断能力和自信能力。

4 保持与家人亲友的联络

在今年春晚的朗诵节目中,白岩松说过,“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眼前不管是与家人团员的,还是独自过年的,请与亲友家人保持联络,一声平安问候,就能让彼此都放心,也可以缓解彼此的焦虑。

5 转移注意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其拼命的刷信息,还不如干点什么。“刷信息”治不好病,更不防病,能防病的是洗手、带口罩、少出门,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所以转移下注意力干点别的,比如看电影,读小说都可以,避免灾难片、恐怖片,可以看一些爱情片,搞笑片,哪怕抗日神剧也行,至少可以增加必胜的信心。前段时间的美剧《致命女人》,《早间新闻》、《现代爱情》都很不错,最近热映的韩剧《爱的迫降》,台剧《想见你》都可以看看,电影《囧妈》也免费在网络放映了,干嘛不看呢。 另外,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腰腹的核心训练,瑜伽,拉伸训练等,打开keep,随便找一节,每天跟着做15分钟也好。 听音乐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选择一些轻音乐,或者找一些自己喜爱的演唱会实况,往往都能给自己力量。 如果这些都不想做,依旧沉浸在担忧里,那就看看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能帮到大家的事吧,比如去捐几个口罩,捐一点钱,或者问候一下在武汉的亲朋好友们,鼓励一下他们。再比如,帮隔壁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买点菜,送几个口罩,冷静下来想想看,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多。

6 不传谣,不信谣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无法决定每天扑头盖脸而来信息的真伪,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判断哪些读起来让人更加的紧张和焦虑,尽量不去把这样的内容转给其他人,毕竟这类帖子治不了病,救不了人,反倒让更多的人焦虑。


猫头音


对普通老百姓:

生物心理社会上宗教上的要求,出现问题时,要针对 加以帮助,评估,建立同理心,评估、优先顺序,针对 性干预,用药等,几种技术运用。社会支援,解决。对外的社会联接。电话能搞定,不行再去医院精神科,等

对医护人员:

生活心理社会,评估,基础性疾病,三种技术。动机面询等,焦点短程。社会资源,保护条件,多提供帮助。

对管理干部:

他们有第一群第二群都有的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身体疾病,生物学方面的问题,社会资源是否足够调配,授权是否足够,等,也需要多支持。


香远德馨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该怎么做?

这次武汉新冠疫情,病毒传播非常迅速,感染人群非常多,给整个社会经济,公众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非典。面对疫情,焦虑和恐慌难免。如何把这两种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我觉得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要信任。对于疫情,我们要相信政府,相信医疗团队,心理上藐视疫情。武汉封城之后,全国人民响应政府和医疗专家的号召,宅在家里,确诊人数和疑似病例已经在不断减少。事实证明政府和医务团队是可信的,打赢这场战役指日可待!另外从疫情数据来看,除去湖北,全国其他地方新冠感染者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致死率也很低。恐慌是没必要的!

第二,不要盲目乐观,行动上要重视疫情。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新冠病毒是比较容易传染的。在新冠疫情彻底解除之前,我们要继续听从医疗专家的建议,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不聚会,少出门,出门带好口罩,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防护检验工作。每个人都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也是对疫情工作的最大贡献!

灾难兴邦,相信新冠疫情过后,政府、民众会有很大改观,尤其是政府在面对疫情时的防控机制,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危难时刻,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相信中国!支持政府!


catherine1230


面对疫情焦虑恐惧,建议以下方式应对。

一、避免过分关注。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上。

二、保持社会联络。通过微信、网络、电话 与熟悉的朋友保持畅通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

三、生活规律如常。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

四、积极投入工作。积极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看到力量与能量。

五、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拿不起、放不下, 始终难于自我缓解,可以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