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既然司马懿不是篡夺曹魏天下的权奸,那真正的谋主到底是谁呢?

讲述了司马懿,我考虑了一下,下一位应该继续讲谁。在司马懿篇,本号可以说为司马懿背负的阴险权谋,图谋篡夺曹魏政权的误解做了平反。然而司马炎受禅让从而建立了晋朝取代了曹魏,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的呢?要说清楚这件事,没有比继续讲述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更适合的了,所以本篇就说说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大哥。


史料上关于司马师早期的的记载很少,只是说他的性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轻时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既然司马懿不是篡夺曹魏天下的权奸,那真正的谋主到底是谁呢?


魏景初年间,司马师官拜散骑常侍,积累功劳,逐渐升迁为中护军。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时候,不徇私夸大自己推荐的人,严格的按照功劳成绩来任用,使得自己的部下官吏也不敢徇私。张春华过世后,司马师辞官在家居丧,以孝道闻名。


后来曹爽架空了司马懿,大权独揽,恣意妄为,引起魏国诸多大臣们的不满。于是司马懿表面上装病,麻痹曹爽,暗地里则在谋划推翻曹爽势力集团,密谋这件事期间,司马懿只是单独和司马师一起商议,连司马昭都没有告知。


直到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前去祭祀曹叡的前一天晚上,司马懿认为时机成熟,才告诉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准备第二天发难。然后派人暗地里观察这兄弟二人的反应,发现司马师坦然酣睡,而司马昭则彻夜辗转不能安眠。


第二天早上,司马师亲自率兵屯驻在司马门,从而控制京都,阵容十分整齐。而且在早先,司马师私下暗地里蓄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散布在民间,不为人所知,在那天早上便突然一齐聚集起来,听从司马师的号令,旁人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就连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形,也不由得感慨,说:“我这个儿子竟然能做到如此地步。”

既然司马懿不是篡夺曹魏天下的权奸,那真正的谋主到底是谁呢?


如果说司马师和他父亲司马懿不同,有专权的野心,其实从他私养了三千死士这点上就能看出苗头了。司马懿虽然总是教诲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为人要低调,不能居功自傲,但是在这兄弟俩心里看来是没有听进去司马懿的教诲。


高平陵之变过后,司马师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少帝曹芳亲自前去吊唁,并嘱咐按照东汉霍光的标准进行安葬。


我们总说少帝曹芳,其实曹芳8岁即位时,是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到了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已经过了12个年头了。曹芳已经成长成为了一个二十岁的成年男子了,按说已经可以独立接管政权了。然而由于司马懿功劳太大,而且对魏国又是一片忠心,曹芳对司马懿是又倚重仰仗,内心却又不想让司马懿过于大权独握。


因此在司马懿死后,年轻气盛的曹芳一方面感激司马懿的辅政,一方面也在心里暗中寻思:“欺负人的曹爽被您干掉了,您老爷子可算也寿终正寝了,您对我魏国可算功高盖世了,可我对你们司马家也算极尽封赏了,多少子弟都被我封了侯爵啊?如今您走了,我总算能收回政权,做名副其实的皇帝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事实告诉曹芳,你想多了。司马懿死后,在朝的官员都议论说:“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意思就是让司马师来取代司马懿的地位来掌事。

既然司马懿不是篡夺曹魏天下的权奸,那真正的谋主到底是谁呢?


满朝文武都众口一词,这位少帝曹芳意识到这是众望所归啊,无奈之下,将司马师任命为抚军大将军,来辅佐朝政,执掌魏国的军政大权。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在第二年,魏嘉平四年(252年)春正月,司马师又升迁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这时候的司马师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了。


司马师当权后,命百官多举荐贤才,明确长少尊卑之序,体恤穷苦鳏寡孤独的百姓,下令治理荒废和停滞的事物和项目。任命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等人都督四方,让王基、州泰、邓艾、石苞等人负责监察州郡,由卢毓、李丰负责选举和考察人才,让尚书傅嘏、虞松负责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等人参与朝议,可以说将魏国的一众人才全部任用到位,使得朝野肃然。


这时有人提出来,要改变现有的一些制度,司马师回答说:“民风淳朴,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被诗人所赞颂。祖上传下来的典制,最好还是顺应遵从的好,这不是军事战略要因地制宜,需要经常改变,应该不要妄加改革。”


这年十二月,东吴的皇帝孙权病亡,临终前,下令封锁了东兴(今安徽省含山西南,无为县的北方)的濡须水上堤坝,以阻挡魏军。


吴国负责制定封锁东兴战略的是大将军诸葛恪,他命人加固濡须水上堤坝,并在两山之间修筑了东西两座城,由将军全端防守西城(关西),都尉留略防守东城(关东),每座城各留千人驻防,来防御魏军的进攻。


而魏国这边,司马师果然要趁东吴孙权去世、新帝即位、内政不稳之际,打算发兵攻打东吴的东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