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世人皆知“毛遂自薦”的佳話,殊不知“毛遂自刎”的悲劇

戰國時期,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平原君乃戰國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後只選得十九人,最後一人竟無從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嘆:“想我趙勝相士數十年。門下賓客三千,不料挑選二十人竟如此難!”

世人皆知“毛遂自薦”的佳話,殊不知“毛遂自刎”的悲劇

這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

平原君見毛遂面生,不禁問道:“先生居勝之門下幾時了?”

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士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可見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國乃關係趙國存亡之大計,先生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留下吧。” 毛遂並無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

平原君到了楚國,談判從早上到中午,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偑劍上堂,大聲喝道:“合縱發兵,是三言兩句的事,為何議而不決。”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怒目按劍直逼楚王,慷慨陳詞:“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士兵,是可以稱霸的大國,沒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打敗仗,甚至連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的奇恥大辱。聯合抗秦最根本的是幫助楚國報仇雪恥,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虧心愧嗎?”這一番話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並同平原君歃血為盟,協力抗秦。

世人皆知“毛遂自薦”的佳話,殊不知“毛遂自刎”的悲劇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便成為符號性語言。

毛遂自刎與知人善任

提到張衡,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渾天儀和地動儀。其實,張衡的才學是多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張衡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機械,應該是個科學家。但其實,他還是文學藝術家。他的《西京賦》、《四愁詩》等,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此外,他在繪畫上的成就我們雖然知之不多,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張衡為東漢四大畫家之一。時人稱之為“南陽通人”。

世人皆知“毛遂自薦”的佳話,殊不知“毛遂自刎”的悲劇

縱觀中國乃至世界人才史,像張衡這樣的“通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才,其實都是“專門人才”。專才只有專用,才能出價值。如不能用其所長,甚至用其所短,人才便成了庸才。

毛遂自薦後不久,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元氣大傷之際,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抵禦強敵?平原君力舉剛剛立下奇功的毛遂。趙王欲提拔毛遂為帥,統兵御燕。毛遂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急如星火地跑到趙王那裡,請求趙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統帥。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

然而,趙王執意任命他為統帥。毛遂雖然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覺得沒臉面再見趙人,於是避開眾人,到山林裡拔劍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