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秦孝公死後,商鞅真實的經歷是什麼?

扶風32837151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樂靠山去了;秦國變強了,商鞅的仇家來了,既有私仇也有國恨;變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卻被自己的變法逼上了絕路,結果死於戰場,全家被誅,屍體還被車裂……這些就是秦孝公死後,商鞅的真實經歷。

背景

商鞅,約生於公元前395年,死於公元前338年,衛國(今河南省黃縣梁莊鎮)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公孫鞅、衛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後因在河西之戰中收復河西失地而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為商鞅。

變法禍根起源

公元前361年,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接任秦王位,欲圖大有作為,極想改變當前國家貧弱危亡的局面,為此秦國頒佈《求賢令》,欲求賢才治理國家。

《史記·秦本紀》秦孝公《求賢令》: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公元前356年,身在魏國的衛秧,本就鬱郁不得志,當他聞知秦國頒佈“求賢令”的消息後,立即趕到秦國。原本他和秦國將軍景監相熟,而景監也深知其才,並有相薦之意,然而他卻果斷拒絕了景監的舉薦好意。接著,歷時三個多月,衛鞅先後翻山越澗,對秦國數十縣的人跡之地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當他回到好友景監府中時,景監門衛差點將他當成“乞丐”趕走。

很快,衛鞅便將自己的治國理念整理成冊,最後呈交到了秦孝公手上。秦孝公看後深服其論,認為衛鞅所寫的治國理念簡直就是為秦國量身打造的。接著,秦孝公便召見了衛秧,一番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次日,在朝堂之上秦孝公提出打算推行國家變法,以圖強國富民。當時,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皆持反對意見,而商鞅則針鋒相對。

據《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甘龍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杜摯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駁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對於秦孝公來說,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只要有人唱“黑臉”,自己的“紅臉”才好登場。大喜之下,秦孝公當堂表明自己的變法決心,並拜衛鞅為左庶長、賜穆公金劍,總領秦國軍政,推行變法。

變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持,衛鞅也不負所望,成功推行了《墾草令》,接著又成功推動了兩次變法。

公元前356年啟動第一次變法:改革戶籍制度、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啟動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等改革方略。

通過變法,秦國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強大。即:經濟飛速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社會秩序更加穩定等。

《史記》記載,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因變法埋下無窮禍根

  • 埋下得罪秦國貴族宗室禍根。廢除坐享其成的世卿世祿制度,只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勳才能獲取爵祿獎勵。此法將舊有貴族的榮華富貴獲取等同於普通百姓,極大侵害了舊有貴族的自身利益,從而招致宗室、舊有貴族的怨恨。

《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 埋下得罪秦國權力層禍根。為了體現法治的公平性,於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曾追究太子嬴駟的違法之過,並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處以割掉鼻子的刑罰。當時,公子虔向衛鞅求情,能否不要割掉鼻子,換成砍斷手腳之類,但是衛鞅堅決要按照律法條款執行。

《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 埋下得罪窮苦百姓禍根。極大壓榨了百姓的生存財富。《商君書·弱民》規定:不能讓百姓富裕,當百姓富裕後國家要想法“合理拿走”,這樣將有利於刺激百姓的生產動力。結果,又嚴重侵了百姓的利益。

  • 埋下得罪舊主國禍根。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率兵攻打魏國。公元前340年,魏國在秦、齊、趙三國聯軍的攻打下,將河西之地割讓給了秦國。因此,秦孝公封衛鞅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十五邑,此後人多稱衛鞅為商鞅。戰後,魏惠王極為憤怒:“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因為公叔痤病逝前曾建議魏惠王重用衛鞅,如果不用最好殺掉,結果魏惠王放衛鞅離開了魏國。


  • 埋下得罪太子禍根。據《戰國策》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臨終前,欲傳位於商鞅,商鞅堅辭不受。無論秦孝公此舉出於試探還是真心,但是落入太子嬴駟耳中無異於搶班奪位,那還得了。

伯樂離去禍根爆發

可以說,秦孝公是商鞅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全力支持,商鞅也無法取得成功,同樣秦國也很難強大起來。若如此當為“兩全其美”的結局,然而由於商鞅變法中將未來的國主、權力高層、貴族宗室、百姓、舊主國都得罪遍了,隨著秦孝公這座大靠山的倒塌,諸多禍根開始爆發,曾經位高權重的商鞅瞬間從雲端墜落。

尤為明顯的就是公子虔的報復行動,他向秦惠王(原太子嬴駟)誣告商鞅有謀反之心。因此,秦惠王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聞信後逃到了秦、魏兩國的邊界之處,欲到一戶百姓家中暫避,但是由於商鞅未帶身份憑證,因此百姓家中不敢收留(秦律要求百姓相互告密,如果有“奸”不告者處以腰斬之刑)。見此,商鞅打算逃到魏國避難,但魏國因曾被攻打而懷恨在心,不予接受。無奈之下,商鞅只好潛回封邑商,組織邑兵欲與秦惠王派遣的軍隊進行對抗,結果兵敗身亡,全家被誅,屍體還被帶到咸陽車裂。

看到商鞅的悲涼結局,不由想起一句現代名詞“風口浪尖”,而風口浪尖又常常和改革、創新相配。可見,無論是古代的變法,還是現代的改革創新,都帶有極大的風險性,若無一往前的氣概,又如何能取得變法的成功。但不管結局如何,商鞅既用行動現實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也影響著中國數千年的發展,依舊值得後人所稱道。


祥子談歷史


看了朋友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基於史書的描述。

有人說歷史已經過去,如果不相信史書,那麼歷史都是假的了?

其實不然,史書有很多,有官方的,有個人寫的,也有地方野史,相互印證加上考古發現很多故事是可以真實還原的。

而有關商鞅的記載是非常少的,只有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秦孝公死後,商鞅叛亂失敗被殺。司馬遷也並非秦國人,他是基於什麼事實來寫的史記呢?

民間記載?文人書籍?這些都不可能,當時秦國被中原人稱蠻夷,不開化,秦無士子是公認的。所以有關商鞅的記載只可能出現在秦國的正史中。

這就很明顯了,誰也不會把自己寫成一個謀殺功臣的昏君。如此黑化商鞅是必然的。

商鞅究竟經歷了什麼?

歷史上對商鞅正面評價是很多的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極心無二慮,極公不顧私”!

秦孝公死後,對商鞅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除了那天下難覓的君臣情誼和同心同德的默契,最讓他痛心的是他們攜手相扶的大業半途而廢。

自古以來,明君強臣可遇而不可求,堅實厚重的秦孝公從來不怕商鞅得光芒淹沒自己,從來都是義無反顧苦心周旋,為他掃清所有障礙。

新君嬴駟對他有敬有狠,秦國再無他馳騁的天地了。

然則嬴駟於朝野沒有絲毫的勢力擁簇,絕對不是秦國老世族的對手,一旦就此撒手離開,秦國霸業終將反覆於小人之手。

嬴駟初登基,老世族就聯合六國聯盟上書請殺商鞅並羅列了商鞅十大罪狀,若不殺商鞅,六國將聯盟攻秦。

商鞅不甘心自己一生的功業就此夭折。

為成就秦國霸業

商鞅為自己為秦國做了長遠的謀劃

第一步,命大軍鎮守秦國老世族的根基之地義渠,切斷內亂之源

第二步,以六國及世族之罪狀處商鞅極刑,以彰顯六國及世族之惡

第三步,以巍巍秦人護鞅愛鞅之心,剷除老世族及變法阻力

第四部,以六國合謀,逼殺商鞅為由,對東方出師有名,大出天下

秦國沒有了功高蓋主的商鞅,對老世族的滅殺也消除了秦人對車裂商鞅的不滿。

以自身性命成就秦國千古功業,這才是一個法家名士最終歸宿。

歷史應該為商鞅正名。


山下的順子


在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後不久,商鞅自己也死於非命。其經歷很富於戲劇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公子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

太子的兩個老師,他們早年因反對商鞅變法而被商鞅殺雞駭猴,等到太子繼位,他們終於熬出頭了。第一件事,就是報復商鞅:公子虔和公孫賈聯名舉報商鞅,宣稱他謀反。秦惠文王立即認同了這種說法,並派兵抓捕商鞅。

商鞅儘管貴為擁有十五個封邑的商君,但在他自己悉心制訂的嚴苛的秦國法律面前,也只能倉惶出逃。

商鞅的出逃堪稱黑色幽默:在逃亡途中,商鞅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館――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條就是廢除旅館,這家還在營業的,估計是經過政府特許的。旅館服務員不認識商鞅,要求商鞅出示身份證――那時候叫做驗。

但如同喪家犬的商鞅壓根兒就沒把驗帶在身上。服務員於是非常嚴肅非常正確地警告商鞅:按照商君制訂的法律,如果接納沒有身份證的客人住宿,我就要負連帶責任。商鞅聽罷,仰天長嘆:沒想到新法的弊病,竟然把我弄到這般田地呀。後來有個成語,叫作法自斃,就源自於此。

商鞅逃出都城後,向東邊一路狂奔,想去投奔他曾經服務過的魏國。但是,魏國人鄙薄他以友情為陷阱的可恥行徑,拒絕他政治避難。他又向魏國提出,只需借道魏國前往他國。但魏國仍然不答應,堅持認為這個曾帶兵攻魏的傢伙,乃是不折不扣的人民公敵。

商鞅無奈,只得逃到他的封地,組織手下門客造反――這反倒坐實了公子虔等人的指控。這支倉促之際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當然抵擋不過秦國政府軍。商鞅束手就擒。

商鞅遭到了最為慘烈的處罰:車裂。所謂車裂,就是用繩子套住商鞅的四肢及頭部,繩子的另一端,各系在一輛馬車上。行刑時,五輛方向不同的馬車同時向前衝――商鞅也就被巨大的力量撕扯成血肉模糊的幾大塊。至於完全無辜的商鞅的家人,他們也只有死路一條。一人犯法,全家抵罪。這條法令,也是商鞅親手製訂的。

商鞅曾經信心滿滿地自認是秦國人民的大救星,是他使得這個極西的弱國,搖身一變為頭號強國。但是,對商鞅的慘死,秦國人民的反應是:不憐。――雖然沒有拍手稱快,至少還有幸災樂禍和冷眼旁觀的成份。

另,關於商鞅變法前前後後,我曾在幾年前寫過一篇《大國是怎樣崛起的》,發表在2012年的某期《歷史學家茶座》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參看。


聶作平


簡單來說,作法自斃。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靠山就沒了,在他的變法中,除了君主,其他人都是輸家,秦孝公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支持商鞅變法,因為變法,君權變強、國力變強、軍力變強,至於舊貴族的利益被削弱,這正是秦孝公想要看到的。

商鞅一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變法,改革秦國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爵位制度、經濟制度、行政制度等等,為秦國國力的迅猛提升奠定基礎。

通過兩次變法,商鞅把秦國打造成了一個強悍的戰爭機器,秦國的百姓基本只有兩種分工——農民和士兵,要麼種地要麼殺敵,富國強兵的基礎就有了,強兵可以搶地,地多了糧食就多,養活人就多,種地的和打仗的就越多,然後地更多,糧食更多。

而且商鞅強調不能讓百姓太富,要讓所有的國民始終處於貧困線上,最好家裡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這樣百姓才能一直玩命地生產,因此要限制百姓智力的發展,民愚則易控,民智則國亂,讓他們每天傻傻乎乎的光顧著幹活,這樣的統治最好。

商鞅的變法既對上層貴族動刀,也不放過下層百姓,讓他們成為秦國強大的墊腳石,確切點說,是成為秦君霸業的墊腳石,這種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大多改革都只敢在小方面上動一下,商鞅敢搞這麼大,正是因為秦孝公的強大支持,在秦孝公站臺下,商鞅才能鐵腕變法,乃至於太子犯法,他一樣敢治罪,一次就敢殺上幾百人。

但當孝公去世,曾經沉默的反對派爆發了,紛紛要求新君懲治商鞅,而新君又跟商鞅有怨,儘管他欣賞商鞅制定的制度,卻不喜歡商鞅這個人,商鞅的命運就這麼註定了。

商鞅也不想束手就擒,他先跑到了魏國,結果魏人不僅不接納他,還不讓商鞅往其他國家跑,把他送回了秦國,畢竟河西之地就是商鞅搶走的,魏國人恨死他了。

回到秦國後,商鞅回封地聚兵負隅頑抗,最終兵敗被殺,除以車裂極刑。


平沙趣說歷史


商鞅本人是典型的做事不做人!


這裡我說一個小故事


當初商鞅變法,可以說全盤改變了老秦人的習俗,所以這些老秦人覺得很煩,議論紛紛。商鞅為了鎮壓這些言論肯定採取非常嚴厲的手段,最代表性的就是秦惠文王犯法,商鞅處理了他的師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對太子尚且如此,那對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種高壓的推動下變法開始推行,隨著變法的時間越來越久,老秦人開始感覺到變法的好處,原先說變法不好的一些人就紛紛製作匾額向商鞅表示感謝,知道這件事兒的商鞅,採取的措施是,將這些感謝的人流放到邊城。


給出的原因是私自議論法度!這種矯枉過正的手段,讓他的變法雷厲風行,而本人卻得不到民心!因為就算是商鞅死了,只要有新法在,老百姓照樣能夠得到變法的好處!

況且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大大受損,必然遭到這些人的反對。不過有秦孝公的強力支持,其他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可是這種強壓的政策如果長期施行,會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彈,對國家的安定,不會有太大的好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剛即位的他,需要的是眾多大臣的擁護。


於是就借來商鞅的頭一用!來平息貴族的不滿,商鞅的死給秦惠文王爭取了繼續新法的可能,因為秦國的強大有目共睹,再攻擊變法的人自然是可殺可除。


而這些舊貴族,面對變法的結果,唯一能詆譭的就是商鞅本人!所以他們說商鞅專權,謀私,企圖造反。說全天下都知道,商鞅的法令,根本不知道惠文王的法令。


殺死商鞅是對貴族的懷柔,繼續新法是對百姓的恩惠,也是秦國強大的保障!面對這種未來,商鞅只有一死!


豈止是商鞅這樣,有些經歷的人都知道,哪些很能做事兒,但是全不顧及人情事故的人,往往是出力最多,功勞最大,而且最後也是背上最大黑鍋的人。


關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西漢時,號稱萬石君的石家是怎樣發跡的?回答,這個萬石君石奮一家就是典型的做人不做事兒的家庭!這種人往往能夠得到最大的現實利益!


以上

目西


目西


老麥這次不神叨,說說歷史那長河。打小接受的教育,對於商鞅,多是讚頌之聲,稱其為歷史上偉大的改革家,是敢於與強權貴族鬥爭,為百姓謀福的大好人,我們熟知商鞅的故事,最出名的莫過於“商鞅南門立木”,以此來表達其變化決心。那麼,真正的商鞅到底如何?

我們來先看下商鞅變化的核心內容吧,或者只有瞭解了其變法內容,才能真正的瞭解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從考試書的一個截圖,當然其中提到的了諸多的是對當時秦國的積極作用,我們來逐個分析分析吧。

廢井田,開阡陌:簡單來說,就是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買賣,重點不是土地私有了,而是根據土地擁有數量來決定徵繳稅費的多少,這看似無可厚非,但是卻為後來“苛政猛於虎”埋下了巨大伏筆。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簡單來說,就是大秦只允許有一種身份:農民。因為農民老實,好好重地有口吃的就不會鬧事;商人則不同,沒事到處亂竄,見多識廣,一不留神就會翻天。為了達到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農民行列,同時推出多項舉措,譬如禁止糧食買賣,你不種地就沒飯吃;增稅增稅增稅,讓你商人無利可圖;有什麼危險的事情,髒亂差的事情,商人先上。經過商鞅不懈的努力,很長一段時間,大秦居然沒有了貨幣(貨幣沒用了,原始社會好啊,原始社會好,原始社會不用穿棉襖)。

獎勵軍功,二十等爵制:強調殺敵換地,殺一人可以換取多少土地,殺的人越多,獲得的土地就越多。在這樣的政策下,士兵們一個個都嗷嗷叫,看見敵國士兵,就跟看見了土地裡金燦燦的莊家一樣興奮。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了強兵的目的,但是殺戮也隨之而來。

廢除世襲世祿:說白了,就是廢除了貴族世代世襲的舊制,什麼貴族王權,什麼萬畝良田,一下子就充公了。這無疑一下子將貴族打回了平民階層,這無疑引來無數的爭議,也為日後商鞅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推行縣制:與此同時推出的就是戶籍制度,兩項制度的推出,無疑大大的削弱了民眾的力量,原有的宗族體系變成了單一的個體農戶,徵稅徵兵的難度都大大降低。同時推出強制分戶政策,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齡青年、啃老族驟減,到了年齡就娶妻生子,各過個的日子)。然後是百姓不得擅自遷居,私人旅館不允許存在,一律國營。

燔詩書而名法令:其實就是一百多年後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最初模型,弱化文化人的地位,控制知識學習的渠道,以達到愚民政策。秦孝公此時還是心太軟,沒有自己孫子輩的嬴政來的暴虐。

重秦律,連坐制:這是一條可怕的律令,商鞅也是史上第一個把“告密”寫進法律裡的政治家——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於是,為了活下去,全民變成了“朝陽群眾”,到處是側耳傾聽的耳朵,小道消息滿天飛,被誣告者比例大大提升,因為你告一次密,所得的獎勵幾乎是一個農人辛苦十年獲得的財富。 商鞅的初衷是想達到“全面自治”,卻大大的低估了全面的素質與修養。

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可想而知,秦國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貴族成了擺設、士兵成了機器、百姓成了朝陽群眾,一個多麼可怕而奇怪的情形。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幾乎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處死商鞅,罪名是:謀反,刑罰是商鞅自己制定的:車裂。而最為奇怪的是,商鞅的死,貴族們拍手稱快,就連百姓也無動於衷。《戰國策》:“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一個不憐,多麼可悲。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圖片來源於網絡,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商鞅之死衍生了一句成語“作法自斃”,說商鞅因秦惠文王要治他的罪,逃路了,來到函谷關,夜裡要住店歇息,因身無路引之類的身份憑證,被店主以商君法嚴厲拒絕了,“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鞅變法影響深遠,其中的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眾分成小單位的基本思想,連同其變異形式和更細緻的形式如保甲制在以後的歷史裡,仍然奉為至寶。商鞅變法實際是一種強國弱民的策略,更像戰時緊急政策。


商鞅在魏惠王不能用後,得知西鄰秦國正下求賢令,於是孤身入秦,求見秦孝公,與語大悅,遂在秦國推行變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實行一人犯罪,鄰里連同受罰的什伍連坐制,以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爵,又強力推進民間拆分戶,壯大稅收來源等。強調戰爭的作用,認為戰爭能使國家強盛“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鼓勵人人告密等策。商鞅變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落後的秦國大行其道,成為秦統一天下的基石。


變法把國家內部進行大統一,步調一致,其中的軍功授爵製為下層人士的晉升提供了機會,得到不少人的歡迎,而廢除世卿世襲,卻動了貴族的奶酪,從一開始變法就受到上層的強力阻撓。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采用強硬手段推開變法,以太子贏駟犯法不能受刑,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由此結下私怨。變法使秦國上下一致,形成一塊鐵板,對外連年用兵,東方六國感受到沉重的壓力。(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秦孝公死後,變法大靠山一倒,商鞅就危險了,積累的矛盾需要突破口,不平的人心也要發洩,變法對君王有大利,萬萬改不得。在此情況下,商鞅就成了平息各方的最合適人選。嬴駟上位後,接受貴族們如甘龍、杜摯的建議,指認商鞅謀反,開始清算他,下令把他抓起來。商鞅得知消息,連忙逃走,到了邊關,就出現作法自斃那一幕,千方百計與魏國取得聯繫,說要回去,被魏國拒絕了。

出不去,商鞅只能到封地想辦法,於是調集商地私兵,攻打附近的鄭縣,還未攻下,秦兵大至,商鞅軍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商鞅也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之刑。全家被誅滅。


南方鵬


因為商鞅在變法中,過於殘暴,引起了秦國貴族的強烈不滿,加上觸動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在變法當中,還有秦孝公幫他撐腰。

然而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剛剛執政,沒有權威,在中央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因為秦國引進外來人才較少,外來人才在於秦國中央是少數派,且沒有掌握主要兵權。

舊時秦國貴族就是秦惠文君最大的支持力量,要取得他們的支持,就要幫他們殺死商鞅,以消他們心頭之恨。

秦惠文王初為人君,也正想利用殺人立威,建立自己的班底。

商鞅和秦國貴族本來是相互制衡的力量,秦惠文王可利用雙方的矛盾為自己服務。但雙方的矛盾已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秦惠文王才不得有所取捨。

商鞅不過是外臣,不是王室子弟,更不是秦國貴族。在秦國貴族和商鞅做取捨,就很簡單了:殺商鞅,換取秦國貴族對自己的支持。

商鞅在秦國推行法家思想和制度多年,秦法已深入人心。

想殺人,必須有說得出去的藉口。這時在變法被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出頭了。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嘆到:我的秦法嚴苛,我到現在才知道呀,我這是作法自斃呀,活該如此。

商鞅想回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設計生擒公子卬,嫌他信譽太差,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自己的封邑商洛,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

但秦惠文君以可以殺死商鞅,但不得改變秦法為條件和秦國貴族達成和解,因此商鞅雖死,新法卻並未被廢除。


新知傳習閣


商鞅變法,得罪了貴族階層,尤其是宗室,孝公死後,秦惠文王順應貴族意願,欲處死商鞅,商鞅東逃西遁,甚至聚邑兵反抗,但仍被秦兵殺死,後被五馬分屍。秦王雖然處死了商鞅,但完全沿襲商鞅制定的法令和制度,可謂人亡政舉,這也秦王的高明之處:既維護了貴族階層尤其宗室的團結,贏得了貴族、宗室的支持,又保護了商鞅改革成果,促進了秦國的迅猛發展。


歷史沉澱的理性


衛鞅車裂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因衛在秦變法十多年過於激進嚴抲,沒有遵循行規漸進的自然規律,刻意用不合時宜的法律在極短的時間讓人們認識並執行,縱觀衛鞅變法雖然使秦國強大的動力,極大限度傷害了貴族財閥權勢和利益,所以這些決定國家命運的上層主流對衛鞅恨之入骨,他們不是很希望強大的秦國中央集團,而是要強大自己的利益集團,秦國貴族集團強大了就可以對中央集團,反之中央集團強大就約制了貴族集團,二者只能存一,那麼衛鞅變法是完全支持中央,針對貴族,這那麼老百姓應該喜愛衛鞅,事實恰恰相反,秦國百姓也恨衛鞅,因為變法確是讓百姓從奴隸變將軍,但這些畢竟少數,犯點小事就受到嚴厲處罰的是老百姓,衛鞅只有一個,執行法律的人也不是那麼鐵面的,那貴族 還是有執行不到位,(這和今天是一樣的,那些有權有錢的人既使犯了何等法律都受不了制裁是一樣的)所以衛鞅變法是得不到除秦孝王以外的任何支持, 雖然孝王是極力支持變法的,但留給他的時間不多,只有十年,十年來說對一場國策的全部也許是太短了,沒有機會對那些貴族保守勢力進長期約制和有效的打擊,讓他們有翻盤的機會, 而繼位的惠文王資厲淺,無法約制保守勢力,為了自己的王位穩固只能犧牲衛鞅了。。所以衛鞅只有以身試法了。一 不僅衛鞅,自衛鞅後大部分變法者下場都不好,比如,吳起,伍子胥,屈原,黃歇,姚錯,王安石,張居正,六君子譚嗣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