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此后中国等了许久才又迎来一个强盛的王朝。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很快攻下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危难中的权利交接

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太子李亨率2000人马负责殿后,马嵬驿事变发生后,太子在儿子和李辅国等人劝说下脱离唐玄宗队伍。

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在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到达灵武。仅过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随后李亨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玄宗报告即位的事情,因为李亨毕竟没有得到唐玄宗正式的传位诏书,如果得不到玄宗的肯定,那自己就成了篡位者。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唐玄宗听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心里想必是五味杂陈,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希望被退位更何况曾是一代雄主的李隆基,但是四天后,李隆基还是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太子即位已成事实,所谓“命”也只不过是为自己被迫让位留点面子。诏中,玄宗说自己尽管已是太上皇,但是肃宗在处理军国事务后必须向他奏报。

他虽然无奈接受退位现实,但还是为自己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事务的权力,使危如累卵的唐朝在一段时期内还形成了一个由太上皇和皇帝同为政治中心的特殊的中央政治格局。

颁诏后二天,玄宗命左相韦见素、宰臣房琯等带着传国宝玉及册书到灵武,举行“传位”仪式。

随同带去的还有一篇《皇帝即位册文》,文内中称赞肃宗有忠孝之诚,夸奖肃宗有担当有能力。大唐的权利就这样在危机中完成了虽有波澜但不够惊骇的交接。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玄宗不想退位但又不得不退

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

唐玄宗到晚年昏庸不堪,贪图享乐,在皇位问题上对他的儿子们更是百般提防,怕他的儿子们夺了他的皇位。

安史之乱后虽然无奈传位给太子,但依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自己的政治存在,并分封自己的儿子为各路兵马元帅来分肃宗的权,可见他是不愿意退位的。

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玄宗是不愿意退位的,但他也很清醒自己不得不退位了。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1、年迈昏聩但顾全大局

玄宗知道只要自己一天不退位,那他就始终是皇帝,即使太子自立为帝并组建了自己的朝廷,但只要名不正言不顺就无法充分调动国家力量,自己永远有话语权。

但玄宗不退位就势必造成与太子集团的对抗,大唐本就处在随时亡国的边缘,此时他如果为了皇位与太子发生摩擦,那无异于是在帮安禄山的大忙,玄宗晚年虽昏庸但也不至于这么做。

此时肃宗的皇位坐的也并不容易,为了使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顺,肃宗不得不放弃了更行之有效的迂回安禄山大后方的方案,而选择快速收复两京的下策,就是为了用克复两京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可见如果玄宗就是不交权,李亨也是无可奈何。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2、英雄迟暮,有心无力

第当马嵬坡兵变发生的时候,已经宣告唐玄宗众叛亲离。马嵬坡六军不前,其实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贪图享乐,怠政乱国。

玄宗年少靠政变上位,开创开元盛世,乃是一代圣主,但安禄山的背叛将他的自尊心击碎,他对帝国的管理失控了。

安史之乱发生后,他昏招频出,连斩高仙芝、封长清,下旨逼哥舒翰出战,就是为了快速平叛,想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雄主,但得来的确是一次次羞辱,被叛军一路追着逃跑,想必玄宗自己心里也为给盛唐带来这样的灾难而屈辱,自己的举措一步步把大唐带入深渊,接连受到打击的他此时只是一个垂暮的老人。

唐玄宗已经这般模样了,要怎么去讨伐李亨讨伐叛军呢,即使他有讨伐的心,也没有讨伐的能力了吧。太子既然已经站出来,玄宗可能也是想把江山的担子交给太子吧,只是太子的方式让玄宗脸上无光罢了。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3、帝国渴望崭新的领袖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队伍中是有很多反对入蜀的声音的,人们希望玄宗回去带领大家平叛,可以去朔方可以去太原,但玄宗还是一心想逃往蜀中,蜀中富饶又险要,是个割据的好去处,却不是一统天下的好地方。

老百姓们“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去,玄宗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宣慰父老。结果人越聚越多,竟达数千人,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骑的马,使太子无法前行。

不管百姓阻拦太子这事是否是太子自己策划的,从玄宗选择西去时,注定玄宗与帝国的轨道背道而驰了。当一个团体或一个国家面临困境时,人们总是希望新的领导者出现,至少改变风气,新的继承者不见得在能力上比前任强多少,但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力量,一股崭新的希望。

而这时候李亨就是希望,当皇帝选择逃往,太子选择掉头回去跟叛军放手一搏时,支持唐王朝的力量很自然的会汇聚到这个更年轻的领导者麾下,这时候帝国需要这个新鲜的血液来改变颓势。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假如拒不退位

1、双方都没有退路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李亨作为太子期间,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相继当权,到处打压太子。唐玄宗明知道宰相和太子冰炭不洽,还听之任之。肃宗为了自保先后两次被迫休妻,还被严禁与朝臣有任何往来,父子之间嫌隙极深。

李亨是没有回头路的,自立为帝,那是死罪,假如玄宗不交权,李亨就会与蜀中的玄宗纠缠到底,父子之间连假情假意都彻底撕破,这样势必形成唐朝同时存在两个皇帝的局面。

朔方与蜀中两个核心同时自称正统,同时发号施令必然引发唐王朝仅存的力量再次站队分化,就算不互相攻伐,也难以在平叛上形成合力,这与南明晚期的形势就比较相似了。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2、多方角逐

此时的天下不只有玄宗和李亨,还有江东的永王李璘同样觊觎皇位,在安史之乱时,李璘获其父唐玄宗册命成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用来牵制太子李亨。

玄宗与太子争位,永王李璘一定会加以利用,此时李璘手握富庶的江南,也拉起了数万人的军队,但永王最大的劣势是政治经验不足,没有自己的班底,唐朝整个士大夫集团几乎没人支持李璘 ,再加上李璘性格多疑,所以李璘一方顶多算个参与者。

而安禄山叛军一方同样缺陷极大,马背上可以得天下,但治理不好天下,安禄山凭借突然袭击打了唐一个措手不及,但其对战领区并未有效消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无恶不作的叛军很快激起了反抗,可以说安禄山的叛军可以割据河北,但没有雄踞天下的能力。

最终皇位的争斗还是在肃宗与玄宗之间。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3、留下一个虚弱的唐朝

此时的太子已经得到强悍的西北边军支持,朔方节度区在盛唐时期战斗力可以说是不弱于安史叛军的。

而玄宗则在蜀中发号施令,两个皇权可能会互不认可,但至少不会到攻伐的地步,因为叛军就在关中。

肃宗唯一的选择就是快速克服两京争取政治资本,玄宗也是,但拥有西北边军以及回纥军的李亨应该会更快攻入关中,克复两京,当叛军退回老巢,就是李亨与李隆基这对父子兵戎相见的时候。

双方都会想办法争取到更多节度使的支持,其必然会给予这些地方实力派更多的利益,无论双方最后谁赢得胜利,其结局必然是藩镇坐大。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立国百余年的盛唐就像一个强壮的中年人,安史之乱就像一场大病,这场大病虽不至于要了命,但也留下了致命的病根。

这场父子间的争斗虽不至于要了唐王朝的性命,但无限加速了它的灭亡。

假如唐玄宗在马嵬驿事件后拒不退位,与太子分庭抗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