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為何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用戶3708573353


因為一家獨大的智家,已經被韓、趙、魏三家幹掉了,之後就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了。

這一切都要從晉文公說起,晉國原本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晉國的霸業就從晉文公開始,晉文公重耳在位期間,搞了一個三軍六卿制,這個三軍六卿制就是:



把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一軍設置一將一佐,三軍總共就是三將三佐,合起來就是六個人,然後指定六個家族輪流掌管,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防止政權由一個家族世襲而獨大,在晉國稱霸近百年的歷史上,三軍六卿制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在國君強大及有能力的情況下,三軍六卿執政互相制衡,倒也相安無事,一旦國君昏庸無能,那麼晉國的政權就落入六個家族手中,到了秦秋末年,晉國國力下降,晉國國君權力也衰弱了,實際權力由六家卿大夫把持,這六家分別是:韓、趙、魏、中行、智、範。



到了晉平公時期,六家互相傾軋攻打,趙氏與智氏聯合起來攻滅了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逃到齊國,於是晉國就只剩下了四家:韓、趙、魏、智,四家瓜分了中行氏和範氏的權力與土地。

四家中數智氏實力最強,智氏的家族長叫智伯,仗著自已的實力強大,因此想強佔另外三國的土地,以公家的名義分別讓另外三家交出土地和戶口,智伯先向韓氏的家族長韓康子索要土地和戶口,韓康子迫於現狀,將一萬戶口和一百里的土地交給了智伯。



智伯一看得手了,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和戶口,魏桓子迫於威脅,也同意了智伯的無理要求,將戶口和土地也交給了智伯。

最後智伯向趙襄子索要土地和戶口,結果趙襄子不願意給,並說:土地是祖上流傳下來的,不能隨便送人。智伯一看,火冒三丈,魏和韓都交了,憑什麼你趙家不交,況且你趙國實力還不如我智家呢,當時的智家確實就是一家獨大。

於是智伯就命令韓、魏兩家同自已一起出兵攻打趙襄子,趙襄子當然知道打不過,於是就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堅守城池。




智、韓、魏三家軍隊很快就包圍了晉陽城,但由於趙家的誓死守城,三家始終攻不下來晉陽城,戰爭持續了兩年時間,有一在,智伯在查看地形時想到一個辦法,用晉水來淹晉陽城,於是命令士兵將掘溝,將河水引到晉陽城。

這樣晉陽城就灌了水,城中的守軍更加艱難,智伯就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去查看軍情,得意洋洋的對兩人說,原來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說者無意,聽者有意,韓康子和魏桓子在智伯面前是唯唯諾諾的,同時智伯在兩人面前是囂張萬分,韓康子和魏桓子心裡是非常顧忌,擔心趙家一滅,下一個就輪到自已,唇亡齒寒的道理兩人還是懂的。



而且韓、魏兩家都城附近也有河,當時魏家的封地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地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個都城旁邊都有一條河水,兩人也擔心智家用同樣的方法對付自已,因此對攻打趙國難免有些消極。

這個時候,由於城中的趙家已經很難堅守了,於是趙襄子派出使者遊說韓、魏兩家,如果讓智伯滅了趙,下一個就是你們兩家了,不如我們三家聯合起來,滅掉智家。趙家使者的話正中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心裡,因此兩家同意了趙家的建議,當天晚上三家共同出兵攻打智家,智伯根本沒有想到三家會聯手,而且毫無防備,被打了措手不及,當場被殺,而智家的軍隊也全部潰敗,韓、趙、魏三家乘勝滅掉了智家,瓜分了智家的人口和土地,同時三家分掉了晉國。



本來唯一有可能一家獨大的智家,由於智伯的大意,被三家聯手滅亡,之後就沒有再出現過一家獨大的情況。而在之前,由於是六國輪流執政,權力更加分散,更加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晉文公設置的三軍六卿制,目的就是防止一家獨大,而且達到了目的,但是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三國分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中華大地上曾上演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大戲。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古今中外驚險無比。

本題所涉及的就是春秋末戰國初期的時局。春秋後期的晉國不可小覷。雄居中原腹地。連後來居上的秦國都要巴結上來,才有了"秦晉之好"的成語。


晉自重耳十九年磨難當上國君,成為五霸之首。但後繼之君一代不如一代。至後來由三家分智到三家分晉,一國為三,成了戰國七雄中的魏、趙、韓三國。

在七雄時朝,除韓國一直無聞。趙國率先崛起,幾經沉浮,國主親自到秦刺探軍情,但後世子孫太不爭氣,竟使他幾十萬趙軍被秦軍俘獲,均遭坑殺,一蹶不振。

唯魏國,雄居中原,人才濟濟,最出名的就是四公子時期。信陵君本為魏王弟,趙國的公子也是國君之弟一一平原君趙勝。兩國國王又是姻親。但各懷鬼胎,使魏趙聯盟破局。


魏曾一時強大,人才眾多,但多不為所用,故象著名的商鞅、蘇秦、張儀等都投向了秦。

是天意,還是民心所向,使後起之秀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掃韓滅燕,攻魏收趙,最後離間齊楚聯盟,各個擊破,實現了華夏一統。

秦帝國的建立,從某種程度上符合大道:那就是縱觀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道理!


晚亭與落霞同暉


如果存在一家獨大的情況,那便不會稱之為“三家分晉”,而應如同“田氏代齊”了。自春秋後期開始,新興的地主階級嶄露頭角,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甚至有些實力強勁的卿大夫代替國君參與外交事務。如此一來,戰國時代便悄然而至了。

在史學界,常以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這兩個事件都是先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尤以三家分晉更為複雜。

從地圖上來看,曾經稱霸中原的晉國依然如同一個龐然大物,但在他的內部卻經歷著十分激烈的變動:實權由國君旁落到了六卿,六卿經過殘酷爭鬥,又僅剩趙、魏、韓三家,最終此三家徹底取代了晉君,並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

由於歷史上的趙、魏、韓三國皆由晉國分化而來,故史家稱之為“三晉”。從晉國到三晉的過程,原本就是晉國內部勢均力敵的士大夫們相互征戰、兼併的結果。而終戰國一世,雖然趙、魏交互佔據上風,但卻始終未能出現哪一家處於絕對的上風,故而沒有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

三晉之中,以韓國最弱,趙、魏兩家大體勢均力敵,並曾為某得中原霸主地位而交惡開戰。不過,總體來看,在戰國時代的韓、趙、魏三國,還是以聯合為主。

說起晉國的衰落,倒也著實令人唏噓不已。除了最終瓜分晉國的趙、魏、韓三家,一度煊赫的卿大夫還有智氏、中行氏和範氏。這劉卿彼此之間相互爭奪,中行氏和範氏最先被滅,被其餘四家瓜分。

在滅掉範氏和中行氏後,智氏也曾經出現過短暫的“一家獨大”的情況。不過,由於智氏暴虐,而其他三家又不甘於屈從,所以,最後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了智氏。如此以來,剩下的三家大體勢均力敵,不久便瓜分了晉國。

還需指出的是,此前晉國內部的六卿,在勢力範圍上原是犬牙交錯的。這種局面曾持續了很久,即便是三家分晉以後,趙、魏、韓三家的疆域也曾有交錯地帶。後來,為了便於防禦和管理,他們彼此之間又實行“易土”,使得自己的疆域大體連成一片。


史海爛柯人


沒出現一家獨大?我怎麼覺得戰國初期也就是三家剛分晉時,就是魏國一家獨大呢?


白露為霜65799235


資本家,大地主在背後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