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韦皋是唐德宗时期蜀中的最高军政长官,按安史之乱前剑南节度使的设置,有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匹。蜀中辖区内,悉州(现四川茂县)、巂州是两大防御重点,驻军除成都府之外数量最多,位置在成都府一北一南,是面对吐蕃和西南诸蛮的战略要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军制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至少军队数量就不同。但蜀中面临的战略形势并未改变,只是多了西南方向南诏这个敌人。同时悉州、巂州都被吐蕃占领,南北两个方向的防线都回退了数百里。因此,韦皋治蜀21年,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南北两个方向开展行动。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南方无忧则蜀中无忧】

韦皋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列出了解决问题的线路图。主要矛盾当然是吐蕃对唐王朝的大举入侵,次要矛盾是盛唐时期错误的民族政策造成南诏和西南诸蛮投靠了吐蕃,成为吐蕃攻打蜀中的先锋。要通过先化解次要矛盾,把南诏和西南诸蛮从敌人转变为盟友,从而为解决主要矛盾降低难度。这和当年诸葛亮治蜀战略相同,都是先定南方,再行北伐。

于是,韦皋首先政治、军事手段并用,恢复了唐王朝在西南诸蛮和南诏的控制力。

蜀中南方是诸多西南蛮族,唐王朝为了羁縻这些势力,在开国初期就设置了巂州都督府管辖这个地区,是治理蜀中南方地区的关键。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开发程度低,这里成为犯官流放的好地方,初唐的王珪、武则天时期的李义府等不少名人都曾被流放到此地,大多死在了这里。

政治和外交手段要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后盾,韦皋在唐德宗贞元五年,也是韦皋入蜀的第五年,取得了第一次对吐蕃的重要胜利——巂州(xī)之战。当时韦皋派遣手下将领,“

简习精卒以入蕃界”,在当地各部族的配合下,取得了大破吐蕃军、擒斩吐蕃大将的骄人战绩。此战之后,唐王朝恢复了对西南诸蛮地区的统治,使西南诸蛮加入了唐军,基本解决了蜀中南部问题。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这次战役的显著特点就是“简习精卒”和“入蕃界”,规模不大的精兵作战,且敢于深入敌境作战,这也是韦皋对吐蕃取得连连胜利的两大法宝。人数少了,后勤补给压力就小,军队运动能力就强,能深入敌人防守薄弱的内部;敢于进入敌境作战,就容易攻敌不备,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

吐蕃当时虽然盛极一时,但真正的精锐军队也是有限,动辄几十万大军都是连随行的牧民都算上了。安史之乱后吐蕃的摊子铺得太大了,周边还有包括大唐、回鹘等一大批敌对势力,漫长的万里边境守卫自然就有薄弱环节。

而韦皋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吐蕃军来攻,就利用坚城高垒固守,用小股精锐部队到敌人后方袭扰,吐蕃军在蜀中不能通过劫掠获得军队补给,又难以攻下坚城,损失大于收获,自然就会觉得在蜀中用兵无利可图。

对此吐蕃当然不能甘心承认失败,双方在蜀中以南地区又进行了数年的争夺,吐蕃数次攻打,都被韦皋手下的巂州刺史曹高仕击败。直到贞元十三年,吐蕃再一次败在巂州,

“巂州刺史曹高仕率领诸军将士并东蛮子弟合势接战,自朝至午,大破之,生擒大笼官七人,阵上杀获三百人,余被刀箭者不可胜纪,收获马畜五百余头匹、器械二千余事。”(《旧唐书》

到此为止,巂州局面才算稳定,吐蕃势力被彻底撵出了这个区域。韦皋也“画图来上”,估计或者是把有关地理、户籍图册上报,或者是把当时的战斗场面画成图画报给了唐德宗。

与此同时,西南方向的南诏,自从贞元十年与唐王朝在点苍山会盟后,一直是唐王朝的西南屏藩,利用地利,吐蕃在这个方向也占不到便宜。

整个蜀中南方无忧。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大理苍山)

【蜀中配合西北作战,却取得了这一阶段的最大胜果】

南线没问题了,北线就可以进攻了。

贞元九年,唐王朝在西北盐州(现陕西定边)修筑城池,要说当时唐王朝从南到北防御吐蕃的防线还是能做到联动协防的,为了减少北方的压力,唐德宗下诏让韦皋在蜀中发动攻势吸引吐蕃注意。

于是,韦皋派出两路军马,攻破了吐蕃的两座城池。果然吐蕃大军来援,又被韦皋击败,“杀伤数千人,焚定廉城,凡平堡栅五十余所”。从战果上来看,仍然属于袭扰作战,定廉城(现四川理县)离成都200公里,虽然还不算是高原,但也是深入敌境作战。

到了贞元十年左右,吐蕃在蜀中一带的攻势就已经开始减弱,从军事行动的频率降低,以及周边各势力的向背就能看出来。

当时,韦皋招抚了周边地区的各路蛮族部落入朝朝贡,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际声望下降的情况下,韦皋仍然能够招揽新的藩属或羁縻势力,唐王朝脸上增光不小。于是,韦皋不但有了名义上宰相的头衔,还加了“

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兼云南安抚等使”一系列头衔。

韦皋对各羁縻势力也不是一味的怀柔,就在巂州,对于私下仍然与吐蕃有来往的部落坚决打击,有过杀掉亲蕃派首领扶持亲唐派首领上位的记录,刚柔相济才是王道。

等到唐德宗贞元后期,吐蕃在韦皋这里越来越占不到便宜,数次入侵都被韦皋和南诏击退,于是大批吐蕃将领举城投降。这些人与韦皋作战不能取胜,又受到吐蕃高层逼迫,在不想把自己部落人口白白牺牲的情况下,投靠大唐反而是个好的选择。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守则固若金汤,攻则雷动九天,韦皋这个从不亲自带兵上阵杀敌的儒生,颇有古之名将之风。这种作风韦皋一直保持,后来贞元十七年为了配合西北战局,韦皋发动了十路齐攻吐蕃,取得了中唐时期对吐蕃最大的胜利。

当时吐蕃为了挽回不利的战略态势,在西北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韦皋再次接受了唐德宗的命令,在蜀中发动攻势以支持西北战局。

这次的韦皋,可不是之前一两只部队一共几千人的情况了,就如出东北的林帅一般,翅膀已经硬了。韦皋发动了十路军队,虽然每队多则万人,少则一两千,其中还包括南诏和西南诸蛮的军队,总数不到四万,但战果辉煌。(唐军数量一说2万,按史书上记载加和是3.73万,可能有重复计算的。)

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所部“自八月至于十二月,累破十六万众,拔其七城、五军镇,受降三千余户,生擒六千余人,斩首一万余级,遂围维州。救军再至,转战千余里,吐蕃连败,灵、朔之寇引众南下。”(《旧唐书》)

四个月内韦皋各路军马分进合击,战果不小,又包围了吐蕃的重镇维州,围城打援消灭了第一波吐蕃援军,攻打西北唐军防线的吐蕃主力军队无奈只得南下。

这次带队的是吐蕃内大相论莽热,是吐蕃权力仅次于赞普的权臣。“率杂虏十万众,来解维州之围。”韦皋再次以少敌多,万名唐军据险设伏,又用了一个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结果吐蕃中伏,唐军四面突击,吐蕃军大败,论莽热也被生擒。

此战是唐王朝对吐蕃作战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堪比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是吐蕃与唐王朝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论莽热也是被擒的吐蕃最高级别人员,按唐王朝惯例,此人被皇帝赦免并软禁在长安。当时已经不是初唐了,否则此人也逃不过为大唐皇帝和百官奉献民族音乐舞蹈的命运。

因此功绩,韦皋被晋封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对于一个臣子来说,所能获得的功名利禄已经到达了顶点。

《新唐书》上记载,“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实际上如此功绩,不仅仅是西南第一,在整个唐王朝对吐蕃作战过程中也是排在前列的。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韦皋晚年的一点瑕疵及史书上的指责】

韦皋在唐德宗死后仍然镇守蜀中,当时继位的唐顺宗已经中风瘫痪多年,虽然人还清醒,但一切命令只能通过身边近臣传达。在唐顺宗短暂的在位期间,任用自己的潜邸旧人王叔文等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

永贞革新”,但由于措施比较激进,朝野上下都有不小阻力。

韦皋当时派自己的副手刘辟去朝中,提出要求准备统管剑南三川,也就是要求在蜀中有更大的自主权,被掌权的王叔文等人拒绝。韦皋于是改变了政治立场,转投到太子一方,以唐顺宗病重为由要求太子监国,并提出罢免王叔文等改革派。

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在宦官支持下接受了唐顺宗的禅让,史称“永贞内禅”。“永贞内禅”是唐王朝的一个千古疑案,很多专家认为是一场宫廷政变。但无论如何,韦皋这位封疆大吏公开表示对太子的支持,推动了这个过程更快的完成。

唐宪宗继位之后必定要对韦皋有所回报,估计就是原本韦皋向唐顺宗提出的要求,甚至可能再进一步要求子孙相继,这就相当于割据一方的分封诸侯了。

但之后不久,韦皋暴亡,一切打算都付诸流水,也就没了后续要求。

史书上清晰地记录了永贞内禅过程中韦皋的所作所为,包括给唐顺宗和太子的上书原文,并隐晦的进行了批评,明显是有警惕后人的意思。但一来刘辟的话未必是韦皋的本意,另外一切也只是想法,并没有实际行动。所以这只能算韦皋的一个瑕疵,他仍然是一生忠于唐王朝的忠臣。韦皋去世后,被追赠太师,谥号忠武,他一生对得起大唐,大唐对他也给了足够的荣誉。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韦皋)


韦皋治蜀多年,朝野上下自然有反对力量。曾经有人因为韦皋供应长安的兵器上刻着“定秦”二字而向朝廷举报。后来有明白人说了,“定秦”是工匠的名字,不是韦皋准备攻打关中的意思,“由是议息”。

《旧唐书》韦皋列传的末尾,批评了韦皋三件事情。“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其从事累官稍崇者,则奏为属郡刺史,或又署在府幕,多不令还朝,盖不欲泄所为于阙下故也。故刘辟因皋故态,图不轨以求三川,历阶之作,盖有由然。

第一是说韦皋在蜀中期间,压榨民力,除了正常赋税之外,还给唐德宗上贡了大量财富。这条有些言过其实,韦皋保得蜀中平安二十多年,和平时期老百姓创造财富的能力很强,即使增量部分都被韦皋用来养军和支持中央了,老百姓过的日子至少比战乱年代要好得多。而且韦皋私下给蜀中百姓免税,各州县三年一轮,至少说明韦皋心中有百姓,做到了藏富于民。另外,韦皋开通了成都到大理再到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一条商路在手,不需要向老百姓收税就能富得流油。“

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镵其文尊讳之。”(《新唐书》)

第二是说韦皋结党。在蜀中任职的官员,本来年限到了就要回京等待重新安排,韦皋却保奏为当地的地方官,或者直接聘为幕僚,这样就不用回长安排队等官位空缺了。史书上说韦皋的目的是避免自己的所作所为让长安人得知。这个事情也要从两方面来说,按唐制这种方式确实是不对的,官员是朝廷的,不是某个封疆大吏的。但也说明韦皋是做事儿的,官员们经历了几年刚刚成为熟手,到期就走了新人还需要继续培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三是说刘辟谋反是受到韦皋的影响。韦皋死后,他的副手刘辟不经朝廷批准就继任,并提出了当年韦皋提出过的统御三川的要求,被唐宪宗拒绝,中央派兵几个月就平定了刘辟叛乱。蜀中与吐蕃打了20年的仗,按理说是有战斗力的,但在中央军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至少说明大部分蜀中官员和士兵对国家有归属感,不想和朝廷作战。刘辟的叛乱,虽然韦皋有一定责任,但与其说刘辟是受韦皋影响而叛乱,不如说是刘辟本人野心膨胀的结果。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韦皋也成了传奇】

就如诸葛亮在蜀中多年蜀人受惠一样,韦皋也得到蜀中人的敬仰,并衍生出了一些传奇故事,其中韦皋是诸葛亮转世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的传奇小说《宣室志》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说韦皋出生一月办满月酒,来了很多僧人,其中一个胡僧相貌丑陋不召即到。吃饭时乳母抱着韦皋让僧人们祝福,胡僧突然上前,对婴儿说:“

别久无恙乎?”当时韦皋这个一个月的婴儿似乎有喜色,众人惊讶询问,胡僧开始还卖关子不说,后来在众人坚持下才说:“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并说了这个孩子将来会在蜀中为帅,为蜀人造福。还给自己脸上贴金,说原来在剑门和这孩子就认识了,听说转生在你韦家,就大老远过来了。这个故事在《太平广记》中也进行了收录。

《宣室志》的作者张读是盛唐时期《朝野佥载》作者张鷟的玄孙,算是一脉相承,都是愿意写这些神神怪怪的东西,有些有史料价值,大部分只能当故事听。

韦皋其他故事也很多,包括与女诗人薛涛的交往。现在好多人先知道薛涛后知道韦皋,好像是韦皋在蹭薛涛的热度,但实际上当时薛涛和韦皋身份地位差距太大了,兴之所至偶尔为之,算不得什么事情的,只是因为有了韦皋的关注,薛涛才能名传千年。


传说诸葛亮转世的中唐名臣韦皋,先定南蛮再攻吐蕃,活捉吐蕃大相

本文为韦皋事迹介绍下篇,上篇为《 》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