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引言: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国度,其国土基本上都是高原或者山地,交通十分不便。但是,他的地理位置却又十分重要,几乎处在广袤的世界岛的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各个方向在此汇聚,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然而,三大超级大国都曾在这个国度栽了跟头,不仅难以将其彻底征服,更是白白消耗了大量国力,进而导致国家的衰弱甚至瓦解,也因此让这个国度有了”帝国坟场“的称号。这个国度的名字叫阿富汗,而他第一个挫败的超级大国,就是在1919年处于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


战前战略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苏俄内战的继续

随着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的彻底失败以及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内忧外患的德国不得不在1918年11月11日与协约国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标志着同盟国的彻底失败以及席卷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但是,和平却依然遥不可及,协约国乘一战结束之机得以抽调更多的兵力干涉苏俄内战。其中,英国分别派军从巴伦支海、黑海、里海甚至远东的日本海沿岸登陆,并资助俄罗斯白军对新生的苏俄进行全方位围剿,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也是在这个时刻,在德意志、奥匈、俄罗斯、奥斯曼、波斯、马拉塔乃至大清帝国的废墟上,大英帝国成为了整个世界岛上最强大的陆权大帝国。加上其早已获得的海上霸主地位,大英帝国成为了海陆双强、旷古绝今的世界第一大殖民帝国。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1918年末 大英第二帝国极盛

在干涉苏俄内战的几条战线中,英国最重要的进攻方向是里海沿岸的高加索和中亚战线,甚至扶持并建立了傀儡政权——外里海临时政府,其向北可以支援俄罗斯白军,向南则可以更为有效地控制波斯卡扎尔王朝和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

2)第二次英阿战争之后阿富汗外交立场的变化

早在1880年,英国就通过第二次英阿战争和战后签订的《甘达马克条约》获得了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的外交权,让其成为了英国事实上的附庸国。但是,当哈比布拉汗在1901年即位之后,为了让国家利益最大化,开始寻找机会谋求外交上的自主权。一战爆发后,哈比布拉汗随即宣布阿富汗中立,虽然英国有所不满,但是他依然还是在事实上支援英国并拒绝了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拉拢。一战结束后,哈比布拉汗希望从英国手中收回外交权,故决定参加一战战胜国举办的巴黎和会并准备正式提出该项诉求。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哈比布拉汗

但是,哈比布拉汗却突然在1919年2月19日被暗杀,国内出现动荡,反英势力开始抬头。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年轻的新君阿曼诺拉汗(哈比布拉汗第三子)决定顺应潮流,实行亲苏反英政策,并准备向英国开战,在转移国内矛盾的同时通过武力收回外交权,以谋求国家的完全独立。而此时的英国刚刚在一战中惨胜,随即又陷入了苏俄内战的战争泥潭,英属印度也刚经历过民族解放运动的洗礼,故在此时开战对阿富汗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而对于阿富汗背后的苏俄来说,阿富汗的独立战争如若成功,也能成功切断英控外里海临时政府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缓解甚至逆转苏俄在内战中的劣势局面。最终,英国和阿富汗之间的第三次英阿战争在苏俄的支持和英国的震惊下于1919年5月3日正式爆发。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第三次英阿战争地理位置


战争基本信息

1)时间:1919年5月3日-8月8日

2)地点:阿富汗和英属印度

3)统帅:阿曼诺拉汗 VS 阿瑟·巴雷特爵士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阿曼诺拉汗

4)兵力: 50,000正规军+80,000部落军(阿)VS 8个师+5个独立旅+3个骑兵旅+若干飞机、坦克和火炮(英)

5)布局:

  • 北线:喀布尔——开伯尔山口——白沙瓦
  • 中线:伽色尼——科哈特山口——科哈特
  • 南线:坎大哈——波伦山口——奎达

战时战略分析

1)北线(5月3日-8月8日)

5月3日,阿富汗喀布尔驻军主动出击,经过贾拉拉巴德,穿越开伯尔山口,迅速攻占了英属印度的边境重镇巴格,使得白沙瓦直接暴露在了阿军面前。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开伯尔山口

5月6日,英国发现阿军的此次行动并不是普通的边境部落冲突,而是阿富汗的正规军在行动,因此正式向阿富汗宣战。英属印度开始全面动员,大量兵力向白沙瓦集结。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白沙瓦

5月11日,获得若干飞机、坦克和火炮以及人力增援的英军平息了白沙瓦内部的叛乱,瓦解了阿军对白沙瓦里应外合的战术,并开始反攻巴格。在英军强大的火力之下,巴格迅速被收复。

5月13日,英军穿越开伯尔山口攻占几乎无人驻守的达卡,阿军意识到必须全力以赴夺回开伯尔山口,否则阿富汗北部将无险可守,因此全力进攻达卡。在经历了4天的战斗之后(5月17日),阿军始终未能成功,被迫撤围达卡。但是,英军也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继续进军的念头,双方因此在北线进入了僵持阶段。

5月24日,英军派出飞机对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进行轰炸,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2)中线(5月23日-8月8日)

5月23日,阿富汗伽色尼驻军主动出击,穿越科哈特山口,向科哈特进发。由于中线英军多数向北支援白沙瓦,因此中线异常空虚,让阿军得以一路攻城拔寨,剔除了附近所有的英军要塞。

5月28日,阿军坐镇马通,并居高临下向英属印度的特尔发起了猛烈炮击,只要攻占此边境重镇,科哈特就会彻底暴露在阿军面前。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第三次英阿战争

面对中线的不利局面,北线英军开始向中线的特尔进行增援。6月2-3日,得到增援的特尔英军开始尝试向阿军进行反击,阿军为了保存实力,故从特尔撤围,而英军不明敌军目的和动向也不敢轻举妄动反动追击。

3)南线(5月27日-8月8日)

5月27日,英国奎达驻军主动出击,穿越波伦山口,迅速攻占了阿富汗的斯平巴尔达克,使得坎大哈直接暴露在了英军面前,成为了英军三条战线中最为成功的一线。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波伦山口

但是,让英军没想到的是,英军所面对的坎大哈阿军异常顽强,再加上附近大量的部落军的骚扰,让其不得不停止进军,同北线和中线一样,进入了僵持阶段。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坎大哈

4)谈判(5月31日-8月8日)

从5月31日开始,得益于英国空军的轰炸所造成的威慑力,自认不敌的阿富汗君主阿曼诺拉汗决定在没有彻底失去筹码之前开始寻求与英国的谈判机会。此时的北中南三条战线皆处于僵持阶段,也成为了谈判的最好时机。

进入6月份后,阿英双方就处于边打边谈的状态。相对5月份,双方在6、7月份战斗规模都不大,仅仅是双方实际控制地区边境的零星战斗。

最终,阿英双方在8月8日签订了《拉瓦尔品第条约》,标志着第三次英阿战争的正式结束。


战后战略形势

1)英国失去对伊朗高原的控制

由于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战争损失了约1000人,而英国只有236人,因此英国可以说获得了战术性胜利。但是,英国却在《拉瓦尔品第条约》中放弃了在阿富汗近40年的外交权,标志着英国永远失去了对阿富汗的控制,在战略上获得了巨大损失。而阿富汗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独立地位,最终成为了亲苏的英苏缓冲国。

与此同时,波斯卡扎尔王朝也爆发了反对英国控制的大规模抗议。1920年11月,丧权辱国的《英伊协定》被正式废除。英国不得不暗中扶持礼萨·汗势力,准备再次控制波斯。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礼萨·汗

2)协约国干涉军的最终失败与俄罗斯民族的再次崛起

随着英国失去了对伊朗高原的控制权,其在中亚的傀儡政权——外里海临时政府彻底与英属印度失去了联系,即使拥有空军也难以为继,最终不可避免地被苏俄击败和灭亡。由于英国在苏俄内战主力军队的失败,其他地区的干涉军也逃不开失败的命运。苏俄则越战越强,陆续击败了其他国家干涉军和国内白军,甚至反攻至波兰和外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境内。1922年10月25日,随着日本从远东的撤退,苏俄赢得了历时5年的苏俄内战的最终胜利,并于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代大英帝国重新成为了世界岛第一大国。

「大战略系列」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梦断帝国坟场

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结语:大英帝国昙花一现的世界岛陆权的终结,见证了帝国坟场阿富汗的顽强生命力。在未来,阿富汗也将再次见证一个又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上述图片除了地图以外皆来自于网络或影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并予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