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免疫、靶向治疗时代来了,中期肺癌该不该做手术?

强強--我們90後-


到目前为止,手术还是可切除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以切除,意味着在影响学的检查上,病灶还相对局限,还没有出现远处的器官转移,这时的手术能够一次性拿掉所有可见的癌症病灶,这对于癌症的预期生存有着很大的意义。

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年代,这些新型的抗肿瘤治疗确实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望把晚期癌症长期控制,但是不管是上述哪种治疗,还不能做到一次性打掉所有的肿瘤病灶,还达不到根治效果,即使早期患者也是如此,总会有一部分癌细胞对治疗不敏感,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所以,肿瘤进展不可避免。

目前,关于手术和靶向治疗联合、手术和免疫治疗联合的临床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研究证实,对于存在敏感基因突变、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联合术后的靶向治疗,能够使患者得到生存获益,目前已经写入了中国的肺癌指南。而手术联合术后的免疫治疗,尚在研究中。

总之,手术的地位目前还不能被取代,尤其是早中期病灶局限的肺癌患者,手术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深蓝医生


请参考本账号在今日头条上发布过的一篇文章:《肺癌靶向治疗关注热点》

专家简介:施伟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擅长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个体化靶向和免疫治疗,过去十年负责的医疗组收治超过15000人次肿瘤患者,门诊逾2万人次。

肺癌靶向治疗就是指使用靶向药物,大多数都是口服药物。此类药物疗效优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还小,因此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这种药物的特点就是不像传统化疗那样“杀瘤一千,自损八百”,能选择性目标靶向那些存在于肺癌细胞上的特征性分子,这些分子或者基因往往被认为是癌因(或称为驱动基因)。

常规的化疗是非选择性的,通常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而起作用。靶向药物由于有针对性,通常会减少传统上困扰癌症患者治疗的副作用,尤其是减少了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等,更重要的是疗效通常要优于化疗。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只有一部分人适合靶向治疗,不同药物适合的人群比例不同,有些靶点的药物甚至只适合那1%的患者人群,而检测没有合适靶向的患者还是需要进行化疗,当然在医生指导下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免疫治疗。

顾名思义,靶向治疗需要先找“靶”。找靶之前需要了解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目前的阶段靶向治疗成熟应用于在非小细胞肺癌(突出表现在腺癌)。国际上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仅停留在临床研究阶段。

找“靶”的过程包括:第一步需要手术、穿刺或者气管镜的方式明确患者的病理,比如非小细胞肺癌;第二步(有时)在病理科进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或者寻找分子靶标比如ALK ;第三步行必要的基因检测寻找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比如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融合等等。随后患者接受相匹配的靶向治疗。

3、肺癌靶向治疗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检测?

并非所有的肺癌都是一样的。传统病理类型只告诉我们腺癌、鳞癌或者小细胞癌等等。现在有一种方法涉及测试肿瘤组织的DNA 的改变和肿瘤中特定蛋白质的水平。这些测试有时称为生物标记,分子或基因组测试。医生将每个肺癌患者都看成是独特的,力争基于检测的结果,给予个体化的治疗。

4、有时医生为何选择给患者抽血检测基因?

活检肿瘤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诊断用途的病理分析后,剩余的组织可能不足以检测基因。此时需要进行另一次活检或进行血液检查。液体活检不如组织活检准确,但无法取得组织的情况下,血检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类型的突变。另外,靶向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出现耐药,一些医生可能会建议再进行活检或液体活检。这使医生可以获得有关您的肿瘤的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

5、肺癌目前有哪些靶向药物?

第一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适合西方10-15%,亚洲30-45%的NSCLC患者,具体包括有奥西替尼(Tagrisso)、吉非替尼(Iressa)、厄洛替尼(Tarceva)、阿法替尼(Gilotrif)和达科替尼(Vizimpro)等。

第二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在约5-8%的NSCLC患者,具体包括有:艾乐替尼(Alecensa)、劳拉替尼(Lorbrena)、Brigatinib(Alunbrig)、色瑞替尼(Zykadia)、克唑替尼(Xalkori)等。

其他还有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靶向HER2基因、BRAF基因、ROS1基因、NTRK融合的药物。

尽管与标准化疗药物相比,靶向治疗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较少,但它们仍可能具有副作用。比如EGFR通路的抑制剂可能引起痤疮样皮疹或其他皮肤变化和腹泻。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引起部分患者高血压、蛋白尿等,罕见报道有胃肠道穿孔。也有一些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不过总体上和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程度都要好很多。

7、肺癌靶向药物耐药后怎么办?

肿瘤细胞在和治疗药物的斗争中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耐药,靶向治疗平均而言耐药时间要长于化疗,因人而异的结果中也可见很好的疗效,有时可以见到晚期肺癌患者超过5年甚至10年的生存。不同患者的肿瘤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获得耐药性。因此,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上评估每个患者独特的耐药机制,以针对每个患者量身定做靶向治疗。最好是在必要时进行重复组织活检以确定治疗的基因组进化。但这种方法由于是有创侵入性的,需要很好的患者依从性。有时基因结果还比较复杂,可能与肿瘤内异质性相混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在尝试对患者血液采样以分析循环肿瘤细胞或游离肿瘤DNA。总而言之,目前正在开发和探索许多抗击肺癌患者治疗抗性的途径,从而为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未来。需要患者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和医生共同面对初始药物耐药,分析机制,寻找新方法克服耐药。

专家介绍:

施伟伟 北京301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起从事临床工作,硕士和博士分别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和解放军医学院(301医院)。过去十年在病区自己负责的医疗组收治超过15000人次,门诊逾2万人次。

擅长

肺癌、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个体化靶向和免疫治疗

担任职务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精准医学和MDT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北京市肿瘤防治学会缓和医学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癌分会委员,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MDT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市科委医疗专家库成员

学术科研

主持院部2两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以及统计源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要涉及肺癌和消化肿瘤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主编《肿瘤心脏病学》专著。


杏林帮


这个要看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吧。现在我的建议是通过调理再去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