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姜维作为诸葛亮接班人,为何挑不起蜀汉北伐大梁?

shenwenyuan


北伐的目的

对于蜀汉北伐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北伐是诸葛亮为了保住蜀汉政权,而采取的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方式。

但是北伐能不能成功,不是凭姜维一人之力能左右的,早在诸葛亮执政的时候,他都说过北伐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他能决定的。


诸葛亮主政时期

因为自从荆州丢失以后,原先所制定的北伐大计已经不复存在,荆州的丢失也让蜀汉政权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依托,蜀汉政权也只能偏安一隅的固守在川蜀之地,诸葛亮知道偏安定不能长久,但是再想图伐中原也是非常困难,在诸葛亮的理念中北伐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他知道蜀不去伐魏,魏一定会来伐蜀。所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因此在这种状态之下,诸葛亮拼尽蜀国国力发动了旷日之久的北伐战争。然而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并没有得到蜀汉内部百分之百的支持,就拿蜀汉重臣李严来说,他就是极力反对诸葛亮的北伐的,因为他们这些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长久存在的隐患,所以导致了诸葛亮执政期间显得特别的孤立无援。

但是诸葛亮毕竟是蜀汉政权的主要奠基人,又是刘备的托孤大臣,所以在蜀汉内部还是具有相当高的威望,无论是谁都会敬重他几分,因此诸葛亮的北伐还是有一部分是站在他这边的。


至于说诸葛亮六次北伐尚未成功,那是因为有诸多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交通问题,后勤保障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蜀汉的国力问题,致使诸葛亮的北伐无法成功。

姜维时期

所以对比诸葛亮,我们再来看姜维,姜维可以说是继诸葛亮以后,蜀汉政权主要的维稳者,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退回汉中和蜀中坚守政权,这个里面蜀汉内部没有出现任何波动,外部也没有遇到曹魏和东吴的侵扰,政权还算稳定,此时姜维一只是担任着守疆的重任,驻守在汉中前线。


可以说此时的蜀汉政权在军事上主要以姜维为主,姜维也一直铭记诸葛亮的教诲,不忘北伐的重任所以在修整数十年后,姜维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发动了九次的北伐战争,然而此时蜀汉内部朝政腐败奸臣当道,皇帝刘禅也是昏庸无能,所以驻守在前方的姜维,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担负着蜀汉的安危。

虽然姜维的才能比诸葛亮要稍逊一筹,但是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蜀汉在诸葛亮之后还能坚守三十多年,姜维的功不可磨,至于说他什么九次北伐没能成功,还是因为内部的原因。

所以说姜维没能挑起北伐的大梁有点太冤枉他了,面对蜀汉后期这种杂乱无章的局面,他自己也非常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是姜维在蜀汉内部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拥有绝对的权力,所以他也显得非常孤独。


行如风189


姜维是蜀汉后期最主要的将领,也是三国后期一颗耀眼的将星。

姜维是天水冀县人,原是魏将,助理天水郡军事。诸葛亮初次伐魏时,姜维因受郡太守的猜忌,排挤,投于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器重。

诸葛亮死后,姜维分管军事,但因受制于大将军尚书令蒋琬和费祎,未能有大作为。

费祎死后,姜维任大将军,开始北伐。他曾九伐中原,与曹魏名将郭淮、司马绪、陈泰、钟会、邓艾等屡屡交锋,有胜有负。无论胜负,姜维斗志弥坚,矢志不渝。

后钟会、邓艾两路伐蜀。姜维拒钟会于剑阁,迫钟会几欲退兵。

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假装投钟会,意欲重复蜀汉。却因泄秘,与钟会一起,被乱军所杀,并及妻属。

就三国后期形势而言,曹魏比蜀汉实力强大数倍。蜀伐魏,成功机率甚微。然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都坚持北伐,前赴后继,虽然是为了实向志向,其实也是形势所迫。正如蜀灭的情况表明,如果不主动出击,只取守势,蜀汉是很难在刘备死后,还能维持四十年之久的。

精卫填海,精神可嘉。姜维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忠肝义胆,杰出的军事才能,却彪炳史册,熠熠生辉,令人赞叹!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的参事,因为受到太守等人的猜疑和隔离,不得不投降于诸葛亮。而诸葛亮看到姜维的军事才能后,便时常把姜维带在身边,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在诸葛亮逝世后,姜维也被提拔为卫将军,成为蜀汉的军权的重要话事人。

期间,姜维展开了对魏的多次北伐。但是,皆不得以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姜维在蜀汉的基础太过薄弱。

公元220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然后把其身边的一些元老人物都一一封了官。可以说,在蜀汉前期的重要官员里,一大部分都是很刘备有着过硬关系的武将和文臣。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薨于白帝城,丞相诸葛亮成功掌握蜀汉的实际权力。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诸葛亮无心登至尊之位,但是其手中的权力,却很大一部分的任用一些他认为可以胜任的官员。

姜维,原本就是魏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姜维受到天水郡太守等官员的猜忌,被迫投降于诸葛亮,而后被诸葛亮所重用。虽然姜维深受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他在蜀汉的根基薄弱,加上降将的身份,其与蜀汉官僚的结交程度又不深。因此,尽管后来姜维手握大权,但是其权力的运用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其二,费祎和诸葛瞻等人对其的辖制。

如上一点所说,姜维以诸葛亮接班人的身份成为蜀汉军队的主要话事人。但是,其降将的身份或多或少都会令人有所防备。

再加上,新一任继承相位的蒋琬和费祎等人和诸葛亮不同,他们没有诸葛亮那种绝对的威望和掌控力,所以在一些政策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其他世家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也会波及到姜维的权力自由

因此,蒋琬曾有过发展水军的想法,但被其他官员联合起来所抗拒。而费祎和诸葛瞻等人,却不曾有发展军队的想法,反而是觉得军队在姜维的手中有一定的危险性,更是有分权和裁军等隐约想法。

直到费祎被人刺杀后,姜维才有了真正的权力自由,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军队话事人的身份,从而展开前后就此北伐的计划。

其三,真正的战争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力挽狂澜的。

蜀汉的武将,在后期已经凋零无几,年轻的一代又扛不起重任。因此,姜维所率领的北伐军,能任用的武将就这么一两个,根本无法和人才辈出的魏国军队相比。比如说,魏国后期有才能的将帅之才,不仅有司马兄弟这种相对年长的,还有邓艾和钟会这等新生代的。相对而言,蜀汉能真正称得上将帅之才的,就靠姜维一人在支撑着。

另外,魏国虽然经历高平陵之变等政变,可是这场政变却没有波及到其他层面。司马氏成功的在魏国权力中心站稳跟脚后,魏国的大部分军队也在司马氏的手中。司马氏掌控了魏军后,除了个别将领的更换,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发展和操练士兵。

而蜀汉不同,蜀汉尽管没有政变的发生。但是,蜀汉的君主刘禅却不思进取,朝政和军队等方面的事情不仅不顾,反而在军队上还把诸葛亮之前设立的一些军营都撤掉了。而且,蜀汉的很多官员,都是拼命的想在内部捞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一致对外。

因此,姜维这位尽管是诸葛亮爱徒的军事话事人,不但没能插手蜀汉的朝政政策,在军事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韶华倾梦


因为姜维虽然被诸葛亮指定为接班人,但姜维却没有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

首先,姜维是后来投奔蜀汉的,所以没有诸葛亮有威望,不管他怎么努力,始终得不到蜀汉同僚的支持,并且还多方面限制他。

其次,姜维是从曹魏投降而来,所以刘禅对对他并不信任,同时他还被同僚排挤。因此为了避祸,姜维觉得留在成都凶多吉少,保好到汉中去屯田。

第三,蜀汉在刘备,诸葛亮死后,问题诸多,尤其是即位的刘禅并不像他的前任那样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他只是偏安于西南一角之地,对朝中斗争莫不关心。

总之,姜维对蜀汉的方针同有一个全局的策划,同时还要面对领导不信任,同僚不支持,所以很很难挑起北伐的大梁。


岳剑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并非是为了平定中原,因为诸葛亮也很清楚,自蜀汉夷陵之败后,蜀汉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北方的曹魏则经过曹操、曹丕的屯田、发展民生一系列举措,国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蜀汉和东吴,只有曹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其之所以发动北伐,乃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在在北伐中掠夺人口充实蜀汉乃是其根本目的,同时在战争中锻炼蜀汉的将领和军队作战能力,这样能推迟蜀汉灭亡的进度,因为他很清楚,偏安政权不可能长久的道理,再来说姜维为什么不能挑起北伐大业,因为北伐的目的如上所说,诸葛亮尚且不能完成平定中原的目标,何况姜维,后来者姜维在蜀汉掌权之时,蜀汉已经人才凋零,国势已衰,灭亡只是时间,所以再归咎于其乃是魏国投降将领不能取得刘禅信任等次要原因没有什么意义。


国史杂说


一个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实力都处于弱势的政治集团,他想征服另一个强者,任谁也都挑不起,即使能者如诸葛孔明也枉然,何况区区姜维。

在中国古代,基本都是北方政权都在政治文化军事实力强过南方政权,统一的规划部署基本也都是由北方政权发起并完成的,对于类似蜀汉这样的一隅政权,搞所谓的北伐,只不过是为了延续政权生命以攻代守的无奈罢了。





秦凯王戈


姜维挑不起大梁最主要是他曾经是魏国将军,虽然受诸葛亮器重,但诸葛亮既然死了,那么朝中自然无人会服他,也不会信任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