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秦始皇到溥儀,哪個皇帝年號取的最好?為什麼?

御龍165


年號是指皇帝用於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我認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取得最好,玄宗勵精圖治,並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國家財政收入穩定,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握圖,永鑑前車。景氣融朗,昏氛滌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立即磨難,繼承大業

1、李隆基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儀表雄偉英俊,少年時便英明果決,曾當著祖母女皇武則天的面放言此乃“吾家朝堂”,武則天惜其才竟不加罪,被視為李氏皇族千里駒。 其伯父唐中宗李顯死後,李隆基暗聚才勇,結交禁軍萬騎將領,發動“唐隆政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擁立自己父親李旦復位,因其功高,他的長兄李憲主動退讓,力薦他為太子。

2、而李旦也以星象預示,數年後即讓位於他。 李隆基即位後,發動“先天政變”,誅除太平公主集團,終結自武則天起持續數十年的唐朝女禍。又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明良臣為宰相,革新吏治,精簡政府機構,嚴格考核官吏,檢田括戶,打擊豪門兼併土地,因此國家政令統一,社會安寧,東西方交流暢通,經濟殷富,達到大唐開國以來最高峰。 當時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米價一石不到二百錢,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同樣廉價,百姓們人人生活富足,戶戶安居樂業。

3、而全國各州各縣,倉庫裡都堆滿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賦稅的長安“左藏”府庫,財物更是多如糞土。 而從長安一直到蔥嶺以西,直達波斯、大食甚至東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有大唐騎兵常年遊弋,各方胡騎不敢侵犯,馬匪更已絕跡,商人旅者行萬里之路,也無需隨身攜帶兵刃防身,一路上村落相望,田野相連,昔日荒蕪的河西、隴右地區,更如江南魚米之鄉一般富饒。

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開元盛世

1、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

2、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

3、

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結語

1、玄宗李隆基不僅極有膽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國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國根本,而且其也很善於發現人才。

2、正是由於開元初期君臣一體,上下同心,全國經濟迅速繁榮,迎來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開元盛世。


細說簡史


秦始皇雖然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但是年號卻是從漢武帝時才開始使用的。

從漢武帝道清朝溥儀,年號在中國一直都沒有中斷過。

既然是年號,國家的議取自然是極為重視的,選擇都是好詞美字,是精挑細選的。

所以說每一個年號都是很好的。

但是要說哪一個年號最好,這必須要帶有個人一定的主觀色彩了,而且還很難取捨。

總體來說,我覺得北宋皇帝的年號整體上水平較高。

畢竟宋代文治搞的極好,除了宋太祖在年號出點糗,其他整體都好。

我覺得宋徽宗的年號很有意思,畢竟他是個藝術青年,在年號上還是很講究“範”的。

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一共使用六個年號,分別是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前兩個年號帶有時政色彩,建中靖國效仿的是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徽宗和太宗都是以兄終弟及方式繼位的。崇寧是“崇熙寧也”,表達他想效法父親宋神宗進行改革。

除了這兩個年號,我覺得政和、宣和都是極好的。

為何呢?聽我慢慢道來。

政和者,取“庶政惟和”之義也。

政和,政通人和,寄予了宋徽宗的美好的希望。

政和之後是重和,本也是不賴的,但是因為和遼國年號犯衝,重和使用很短便改元“宣和”了。

宣和,有“疏通調和”之意。

宣和改,上自以常所處殿名其年,然實欲掩前誤也。

不過考慮到後來發生的事情,有事後諸葛亮認為宣和不吉利。

自號宣和,人又謂“一家有二日”為不祥。

後來還真應了這個不祥之兆,宋徽宗後來退位,可不是一家有二日麼。

歷代年號都是美稱,如永樂、康熙,連溥儀任偽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也是不錯的。

以上僅是我一家之言,算是拋磚引玉吧。


微史春秋


從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最後的末代皇帝溥儀中華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十三個朝代,共計四百多個皇帝。而從漢武帝開始,每個皇帝都擁有若干個不同的年號。其中,我認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年號有三個“記錄”一直沒有被打破:最好,最霸氣,最多。

最霸氣,沒有之一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性皇帝。也許是“陽氣不足”,所以用年號的名字來湊。比如:強加“天后”的稱號後,武則天稱帝的第一個年號是“天授”。

天授:天授帶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天授神權”。因為武則天是歷史上第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此來證明自己皇帝之位是上天授予,天命所歸的。

證聖:武則天為自己加封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再一次證明自己不輸於任何一個“聖人”皇帝。

萬歲登封:武則天派王孝傑徵突厥。同年,突厥可汗請降。武則天大喜,登嵩山,封為“神嶽”,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武則天鑄成象徵最高權勢的“九鼎”按方位存入明堂。同時通天神宮建成,武則天再次大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

神功:武周打敗突厥和阿拉伯帝國,為了表彰自己的功績,改元:神功。

寓意最好,顯而易見。

歷代帝王為自己所取的年號都代表最好的寓意。武則天更不例外。比如:如意;長壽;延載;長安。簡單明瞭,顯而易見。全部是大家喜聞樂見代表著美好的寓意。

好大喜功,年號之最。

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時間,一共使用了十四個年號,差不多一年一個。這還不包括李顯、李旦在位時,武則天“垂簾聽政”時所用的幾個年號。這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年號數量中屬於NO.1,無人超越。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自秦始皇(其實是漢武帝)到末代溥儀,皇帝年號最好、最多、最霸氣的當屬“一代女皇”武則天。如有疑問,請舉例指正。


小劉解讀


歷朝年號自然都是由頂級文人所取,各有其背景含義,不好一概而論相比,僅就末代皇帝單獨調侃幾句:

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傅儀,一生真有許多傳奇。當然首先是被推翻後,沒有像歷朝的有些亡國之君一樣被殺,這才得以讓傳奇繼續。

1、宣統,本意是張揚統治,不料太過,物極必反,反而是另一極端即結束統治。

2、宣字在前九劃,象徵前九帝,統字十一劃(繁體),象徵自皇太極立國號清,至傅儀共十一帝,難道是巧合?

3、宣字寶蓋頭,卻把太陽罩在中間,光芒被限制。統字左邊兩彎三點,兩三年的折騰,右邊上是亡字加點,下是完字的筆劃結束,豈不是說雖是皇家卻威儀大減,兩三年後走向滅亡玩完,這下測字先生也有說詞了。

再說下傅儀本尊的幾組數字及其它:

l、三次登極,第一次三歲登極,在位三年,數字3。張勳復辟與康有為等眾又扶傅儀第二次登極,時傅儀十二歲,在位恰十二天即垮臺,數字12。1931年日本天皇召見傅儀後,利用他在偽滿洲國第三次登極,時年二十四歲,1945年在瀋陽被蘇軍俘虜止,在位十四年,數字4。

2、在前蘇聯被押5年,50年遣反回國,一生共5個妻子,數字5。在中國戰犯管理所拘押九年,59年特赦,傅儀前有九帝,數字9。

3、傅儀雖有婚姻卻無子女,絕後,與清王朝以他而徹底終結兩者暗合。

傅儀這一生高峰低谷,起伏跌宕,反差極強,當過皇帝、流亡者、囚犯、死時是位中國的普通公民,經歷豐富,見識甚廣,堪稱是一位傳奇歷史人物。

(順筆而寫,請勿過敏硬往天命氣數迷信上去靠)。





塞外失馬翁


年號要說取得最好,咱也評不出來,畢竟在古代,年號是非常重要的,明清之前,那都是國家發生了大事才會改元的。但關於年號有很多有趣的第一,或許可以從中找個最好的。

第一個年號:建元

年號為漢武帝首創,結合武帝一朝的氣象萬千,這個年號非常形象的表述了漢武帝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除了漢武帝,後世中前趙劉聰、前秦苻堅、南齊高帝蕭道成、東晉康帝司馬嶽以及新羅法興王和真興王這幾位也用了此年號)

第一個四字年號:太初元將

大家可能都以為年號都是兩個字的,但實際上有四個字的年號。如太初元將,此為西漢哀帝劉欣的第二個年號,時間挺短,只有三個月左右,著名的斷袖之癖就跟這位爺有關。(後世的四字年號還有漢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後被其子東漢明帝沿用;北魏拓跋燾有年號太平真君;武則天有三個四字年號,分別是: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聽著就過癮;北宋時,太宗趙匡義有太平興國、真宗趙恆有大中祥符、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

第一個三字年號:始建國

想不到吧,年號還有三個字的。第一個是新朝王莽的始建國,意思很明白,開始建立國家,這也是王莽篡漢的第一個年號,確實是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王莽此人挺有意思,非常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改名,如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驪改成下句驪,改地名與官名也是常事,很有意思。(梁武帝蕭衍有年號“中大通”“中大同”)

第一個五字和七字年號:始建國天鳳與始建國天鳳上戊

這個年號分為簡稱與繁稱:天鳳是簡,五字七字是繁,與之用法一樣的還有個地皇。大家猜猜這是誰的年號。這麼詭異的年號很明顯出自新朝新太祖王莽同學的了。

大家覺得哪個好聽呢?


方山中人


我最喜歡的年號是充滿大國氣象的“洪武”。

公元1368年,四十歲的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為帝。他親自擬定年號為洪武,志在以洪大的武功,戡定亂世,還天下一個太平,非常具有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霸氣!用作開國皇帝的年號,極其應景。

當時,雖然經過多年征戰,朱元璋已經剿滅了一些強大的割據勢力,比如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但蒙元政權還苟延殘喘。

此時建國,正是大舉北伐,加以天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萬事功業的絕佳時機。

把年號定為洪武,可以向全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宏圖大志,以及兵威強盛,不可阻擋!實相的速速歸降,否則大軍一到,秋風掃落葉,定令你身死國破。

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喜歡換年號,很少終生只用一個的,有的一年一換,有的三年一換。換得最勤快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換了十三個年號,其中萬歲登天只用了三個月,就又改為萬歲通天。

而朱元璋開國之後,就一直使用洪武這個年後,沒有更改過,直到駕崩,足足使用三十一年。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對這個年號非常滿意,也非常有感情。這個年號不僅是他個人奮鬥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大明王朝奮鬥史的開端。

他時刻都在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不能忘本,雖然已經一統天下,但還是要時刻提防叛亂,時刻準備再次洪武天下!





道乎


我個人比較喜歡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這基於我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大概是2005年左右,那時候穿越歷史劇還是挺新潮的玩意兒。直道2010後看穿越的才多起來,直至現在電視劇基本上都有穿越的梗兒。這也可以看出來古代的意識束縛是很嚴重的,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為什麼是“永樂”?主要還是由於朱棣這個人。


我對朱棣的個人歷史比較深刻的是他起兵清君側,說直白一些就是和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爭奪地位。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看法很難去解讀當年朱棣心中起兵的初衷,我只能從個人的主觀臆想去勾勒一代君主的輪廓。我想建文帝若不“削藩”,朱棣可能也不會“清君側”,至少沒那麼快。


雄才大略的人即便低調,眼裡的光也會告訴你“非池中之物”。歷史是過眼雲煙,是非功過盡被時間掩埋,只剩下“永樂”兩字。但願,永樂。


高覃


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年號應該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


中國歷史上中共有幾百位皇帝,而明朝之前的許多皇帝一生之中可能擁有著多個年號,因此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年號可以說有數百上千個。那麼這麼多的年號之中有文雅的,有霸氣的,有含蓄的,有吉祥的!其實中國古代皇帝在位期間取一個年號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和美好願景,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記錄歷史年份和大事件。


為什麼我會覺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最好呢?首先“貞觀”二字取自《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說的其實就是天地之間的大道理。也就是天地之間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自然規律講究的就是一個正字。“貞”就是正,“觀”就是示、顯現的意思!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二字實際上頗具道家文化的哲學思想和底蘊。同時唐朝貞觀年間,中國歷史迎來了嶄新的一頁和歷史時期。李世民在位期間,也就是貞觀年間。大唐王朝逐步的掃除了位於我國北方地區的威脅。消滅了遊牧民族突厥和契丹對於中原王朝的野心和侵略意圖。同時開創了萬國來邦、天下太平的盛世局面!貞觀年間的長安城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範圍內最大的都市。人口達到了100萬之多!

經濟、文化、思想、社會發展水平、貿易往來以及民族自信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中國周邊的各個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紛紛來到大唐王朝學習借鑑。我們的鄰國日本更是跨越大洋阻隔多次派遣遣唐使團來華。這是為何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歷史上的大唐文化影響。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可以接受臣子對自己諍言直諫的君主。著名的諍臣魏徵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競爭對手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繼位之後,依然能夠對其惟以重任並且對於魏徵直言相勸的許多建議。都能夠虛心的接納並且改正。這其實也印證了貞觀二字追求的就是世間萬物的大道理向世人展示!


除此以外很多人認為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年號不錯,或者清聖祖玄燁的康熙這個年號不錯。實際上這些年號確實也十分有來歷。同時這些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還是更傾向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號!


珞珈山的貓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說起年號,腦袋裡第一個蹦出的就是唐太宗的“貞觀”,因為這個暑假全家去了一趟西安,親身體會了一下長安的魅力,才深刻體會到“貞觀之治”的偉大。

言歸正傳,“貞觀”這一年號想要表達的就是堂堂正正的治理國家,反映了李世民治國理政的核心觀點。

而李世民為政,確實也沒有背離這個觀點(雖說晚年有點昏聵,也情有可原),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個年號的原因。

那麼歷史上還有哪些有趣的年號呢,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

一、年號制度的建立。

什麼是年號呢?年號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過去用於紀年的年號,往往也是重大歷史變革的標誌。

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之後,歷代帝王無不以年號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國理念,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年號共有八百多個。

經研究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年號都與《周易》有關,或直接源於《周易》的經傳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來。

按歷史慣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統治期間遇到祥瑞災異、政局變化等都要改元,即啟用新的年號。因事關重大,新的年號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們先擬出幾個名號,再由皇帝欽定。

如北宋熙寧末年,因王安石罷相,宋神宗決定從幕後走到前臺,親自出馬主持變法。於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擬名號。

近臣草擬了三個名號呈上去,分別叫“平成”、“美成”、“豐亨”,結果宋神宗均不滿意,最終把新年號定為“元豐”。

二、歷朝歷代有趣的年號。

1、漢武帝提出中國第一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是西漢漢武帝劉徹的年號,總共使用了六年。《史記·孝武本紀》載: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這就是建元年號的由來,建元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自然意義重大,這是首開先河的大事。

2、“明章之治”。

漢明帝與漢章帝在東漢算是不錯的皇帝,,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時間也短一些。

至此,,漢朝的盛世算是結束,,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400年的混戰時期.,基本沒有盛世,。

雖在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發展期, 但西晉朝王朝極其腐敗,,和現在有得比,,相信百姓的日子不會好過。

3、“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並迅速拔亂反正, 國家馬上走上正軌, 而文帝厲行節約,,並以身作則,,實在是當今貪官的一面好鏡子。

不過百姓日子雖然好過,但由於文帝猜忌心重,,大官反而提心吊膽,,過得很不踏實.。

4、唐太宗“貞觀”年號意為以正道治理國家。

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貞觀”。

“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傳”:“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裡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

5、“洪武”。

洪武是年號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義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軍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績。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在紀年上以至正二十七年為吳元年,次年朱元璋稱帝,“洪武”成為明朝的第一個年號。

有明一朝在年號的制定程序上,通常是由翰林儒臣預先擬定幾個備選方案,而後呈奏新君從中選擇其一作為正式的年號。

唯獨“洪武”是個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親自創制的。

國初兵事正盛,與眾多開國君主所取的年號一樣,洪武便有張顯武事之威的意思,從字面看亦不失淮右豪傑之氣。

總結

綜上所述,從秦始皇到溥儀,中國將近2400多年的封建歷史,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都想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

從宋神宗的希望變法的成功,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反映了封建帝王們的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

當然了,相比其他的年號,我認為唐太宗“貞觀”年號取得最好,畢竟大唐盛世最令人神往。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自秦始皇到溥儀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每個登位的皇帝都把首先建立皇帝年號作為重大國事來抓,以此建立起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

我國曆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目在數百以上。梁啟超的統計是316個;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而其中歷史上最有名的10個皇帝年號分別是:建元、狩、甘露、建武、建安、貞觀、洪武、永樂、康熙、乾隆。

在這10個最有名皇帝年號中,曾經為此起過年號的幾位皇帝都在在位期間,都為了安邦治國而分別採取了各種有利於發展經濟,和稭社會,繁榮文化,修生養息的一系列有益政策和措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振興建立了不朽功勳,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在這10個有名年號中,我對唐太宗起的“貞觀”年號評價最高。因為一是“貞觀”這兩字起名很有講究,即,貞觀”兩字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這兩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人們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諧調發展就能成功;二是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在短短的數年之內,就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所以史學家們就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