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秦始皇到溥仪,哪个皇帝年号取的最好?为什么?

御龙165


年号是指皇帝用于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我认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取得最好,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立即磨难,继承大业

1、李隆基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他仪表雄伟英俊,少年时便英明果决,曾当着祖母女皇武则天的面放言此乃“吾家朝堂”,武则天惜其才竟不加罪,被视为李氏皇族千里驹。 其伯父唐中宗李显死后,李隆基暗聚才勇,结交禁军万骑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除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自己父亲李旦复位,因其功高,他的长兄李宪主动退让,力荐他为太子。

2、而李旦也以星象预示,数年后即让位于他。 李隆基即位后,发动“先天政变”,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终结自武则天起持续数十年的唐朝女祸。又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明良臣为宰相,革新吏治,精简政府机构,严格考核官吏,检田括户,打击豪门兼并土地,因此国家政令统一,社会安宁,东西方交流畅通,经济殷富,达到大唐开国以来最高峰。 当时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米价一石不到二百钱,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同样廉价,百姓们人人生活富足,户户安居乐业。

3、而全国各州各县,仓库里都堆满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赋税的长安“左藏”府库,财物更是多如粪土。 而从长安一直到葱岭以西,直达波斯、大食甚至东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有大唐骑兵常年游弋,各方胡骑不敢侵犯,马匪更已绝迹,商人旅者行万里之路,也无需随身携带兵刃防身,一路上村落相望,田野相连,昔日荒芜的河西、陇右地区,更如江南鱼米之乡一般富饶。

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开元盛世

1、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

2、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3、

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结语

1、玄宗李隆基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

2、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细说简史


秦始皇虽然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但是年号却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使用的。

从汉武帝道清朝溥仪,年号在中国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既然是年号,国家的议取自然是极为重视的,选择都是好词美字,是精挑细选的。

所以说每一个年号都是很好的。

但是要说哪一个年号最好,这必须要带有个人一定的主观色彩了,而且还很难取舍。

总体来说,我觉得北宋皇帝的年号整体上水平较高。

毕竟宋代文治搞的极好,除了宋太祖在年号出点糗,其他整体都好。

我觉得宋徽宗的年号很有意思,毕竟他是个艺术青年,在年号上还是很讲究“范”的。

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一共使用六个年号,分别是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前两个年号带有时政色彩,建中靖国效仿的是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徽宗和太宗都是以兄终弟及方式继位的。崇宁是“崇熙宁也”,表达他想效法父亲宋神宗进行改革。

除了这两个年号,我觉得政和、宣和都是极好的。

为何呢?听我慢慢道来。

政和者,取“庶政惟和”之义也。

政和,政通人和,寄予了宋徽宗的美好的希望。

政和之后是重和,本也是不赖的,但是因为和辽国年号犯冲,重和使用很短便改元“宣和”了。

宣和,有“疏通调和”之意。

宣和改,上自以常所处殿名其年,然实欲掩前误也。

不过考虑到后来发生的事情,有事后诸葛亮认为宣和不吉利。

自号宣和,人又谓“一家有二日”为不祥。

后来还真应了这个不祥之兆,宋徽宗后来退位,可不是一家有二日么。

历代年号都是美称,如永乐、康熙,连溥仪任伪满洲国皇帝,年号“康德”也是不错的。

以上仅是我一家之言,算是抛砖引玉吧。


微史春秋


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到最后的末代皇帝溥仪中华历史上一共经历了十三个朝代,共计四百多个皇帝。而从汉武帝开始,每个皇帝都拥有若干个不同的年号。其中,我认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年号有三个“记录”一直没有被打破:最好,最霸气,最多。

最霸气,没有之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性皇帝。也许是“阳气不足”,所以用年号的名字来凑。比如:强加“天后”的称号后,武则天称帝的第一个年号是“天授”。

天授:天授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天授神权”。因为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皇帝之位是上天授予,天命所归的。

证圣:武则天为自己加封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再一次证明自己不输于任何一个“圣人”皇帝。

万岁登封:武则天派王孝杰征突厥。同年,突厥可汗请降。武则天大喜,登嵩山,封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武则天铸成象征最高权势的“九鼎”按方位存入明堂。同时通天神宫建成,武则天再次大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

神功:武周打败突厥和阿拉伯帝国,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改元:神功。

寓意最好,显而易见。

历代帝王为自己所取的年号都代表最好的寓意。武则天更不例外。比如:如意;长寿;延载;长安。简单明了,显而易见。全部是大家喜闻乐见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好大喜功,年号之最。

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时间,一共使用了十四个年号,差不多一年一个。这还不包括李显、李旦在位时,武则天“垂帘听政”时所用的几个年号。这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年号数量中属于NO.1,无人超越。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自秦始皇(其实是汉武帝)到末代溥仪,皇帝年号最好、最多、最霸气的当属“一代女皇”武则天。如有疑问,请举例指正。


小刘解读


历朝年号自然都是由顶级文人所取,各有其背景含义,不好一概而论相比,仅就末代皇帝单独调侃几句:

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傅仪,一生真有许多传奇。当然首先是被推翻后,没有像历朝的有些亡国之君一样被杀,这才得以让传奇继续。

1、宣统,本意是张扬统治,不料太过,物极必反,反而是另一极端即结束统治。

2、宣字在前九划,象征前九帝,统字十一划(繁体),象征自皇太极立国号清,至傅仪共十一帝,难道是巧合?

3、宣字宝盖头,却把太阳罩在中间,光芒被限制。统字左边两弯三点,两三年的折腾,右边上是亡字加点,下是完字的笔划结束,岂不是说虽是皇家却威仪大减,两三年后走向灭亡玩完,这下测字先生也有说词了。

再说下傅仪本尊的几组数字及其它:

l、三次登极,第一次三岁登极,在位三年,数字3。张勋复辟与康有为等众又扶傅仪第二次登极,时傅仪十二岁,在位恰十二天即垮台,数字12。1931年日本天皇召见傅仪后,利用他在伪满洲国第三次登极,时年二十四岁,1945年在沈阳被苏軍俘虏止,在位十四年,数字4。

2、在前苏联被押5年,50年遣反回国,一生共5个妻子,数字5。在中国战犯管理所拘押九年,59年特赦,傅仪前有九帝,数字9。

3、傅仪虽有婚姻却无子女,绝后,与清王朝以他而彻底终结两者暗合。

傅仪这一生高峰低谷,起伏跌宕,反差极强,当过皇帝、流亡者、囚犯、死时是位中国的普通公民,经历丰富,见识甚广,堪称是一位传奇历史人物。

(顺笔而写,请勿过敏硬往天命气数迷信上去靠)。





塞外失马翁


年号要说取得最好,咱也评不出来,毕竟在古代,年号是非常重要的,明清之前,那都是国家发生了大事才会改元的。但关于年号有很多有趣的第一,或许可以从中找个最好的。

第一个年号:建元

年号为汉武帝首创,结合武帝一朝的气象万千,这个年号非常形象的表述了汉武帝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除了汉武帝,后世中前赵刘聪、前秦苻坚、南齐高帝萧道成、东晋康帝司马岳以及新罗法兴王和真兴王这几位也用了此年号)

第一个四字年号:太初元将

大家可能都以为年号都是两个字的,但实际上有四个字的年号。如太初元将,此为西汉哀帝刘欣的第二个年号,时间挺短,只有三个月左右,著名的断袖之癖就跟这位爷有关。(后世的四字年号还有汉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后被其子东汉明帝沿用;北魏拓跋焘有年号太平真君;武则天有三个四字年号,分别是: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听着就过瘾;北宋时,太宗赵匡义有太平兴国、真宗赵恒有大中祥符、徽宗赵佶有建中靖国)

第一个三字年号:始建国

想不到吧,年号还有三个字的。第一个是新朝王莽的始建国,意思很明白,开始建立国家,这也是王莽篡汉的第一个年号,确实是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王莽此人挺有意思,非常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改名,如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骊改成下句骊,改地名与官名也是常事,很有意思。(梁武帝萧衍有年号“中大通”“中大同”)

第一个五字和七字年号:始建国天凤与始建国天凤上戊

这个年号分为简称与繁称:天凤是简,五字七字是繁,与之用法一样的还有个地皇。大家猜猜这是谁的年号。这么诡异的年号很明显出自新朝新太祖王莽同学的了。

大家觉得哪个好听呢?


方山中人


我最喜欢的年号是充满大国气象的“洪武”。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他亲自拟定年号为洪武,志在以洪大的武功,戡定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非常具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霸气!用作开国皇帝的年号,极其应景。

当时,虽然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已经剿灭了一些强大的割据势力,比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但蒙元政权还苟延残喘。

此时建国,正是大举北伐,加以天兵,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万事功业的绝佳时机。

把年号定为洪武,可以向全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宏图大志,以及兵威强盛,不可阻挡!实相的速速归降,否则大军一到,秋风扫落叶,定令你身死国破。

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喜欢换年号,很少终生只用一个的,有的一年一换,有的三年一换。换得最勤快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换了十三个年号,其中万岁登天只用了三个月,就又改为万岁通天。

而朱元璋开国之后,就一直使用洪武这个年后,没有更改过,直到驾崩,足足使用三十一年。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本人对这个年号非常满意,也非常有感情。这个年号不仅是他个人奋斗史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大明王朝奋斗史的开端。

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不能忘本,虽然已经一统天下,但还是要时刻提防叛乱,时刻准备再次洪武天下!





道乎


我个人比较喜欢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这基于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大概是2005年左右,那时候穿越历史剧还是挺新潮的玩意儿。直道2010后看穿越的才多起来,直至现在电视剧基本上都有穿越的梗儿。这也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意识束缚是很严重的,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为什么是“永乐”?主要还是由于朱棣这个人。


我对朱棣的个人历史比较深刻的是他起兵清君侧,说直白一些就是和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争夺地位。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看法很难去解读当年朱棣心中起兵的初衷,我只能从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勾勒一代君主的轮廓。我想建文帝若不“削藩”,朱棣可能也不会“清君侧”,至少没那么快。


雄才大略的人即便低调,眼里的光也会告诉你“非池中之物”。历史是过眼云烟,是非功过尽被时间掩埋,只剩下“永乐”两字。但愿,永乐。


高覃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年号应该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号!


中国历史上中共有几百位皇帝,而明朝之前的许多皇帝一生之中可能拥有着多个年号,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可以说有数百上千个。那么这么多的年号之中有文雅的,有霸气的,有含蓄的,有吉祥的!其实中国古代皇帝在位期间取一个年号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和美好愿景,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记录历史年份和大事件。


为什么我会觉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号最好呢?首先“贞观”二字取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说的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也就是天地之间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讲究的就是一个正字。“贞”就是正,“观”就是示、显现的意思!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二字实际上颇具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底蕴。同时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历史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和历史时期。李世民在位期间,也就是贞观年间。大唐王朝逐步的扫除了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威胁。消灭了游牧民族突厥和契丹对于中原王朝的野心和侵略意图。同时开创了万国来邦、天下太平的盛世局面!贞观年间的长安城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都市。人口达到了100万之多!

经济、文化、思想、社会发展水平、贸易往来以及民族自信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中国周边的各个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纷纷来到大唐王朝学习借鉴。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是跨越大洋阻隔多次派遣遣唐使团来华。这是为何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历史上的大唐文化影响。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可以接受臣子对自己诤言直谏的君主。著名的诤臣魏征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竞争对手太子李建成的幕僚。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后,依然能够对其惟以重任并且对于魏征直言相劝的许多建议。都能够虚心的接纳并且改正。这其实也印证了贞观二字追求的就是世间万物的大道理向世人展示!


除此以外很多人认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号不错,或者清圣祖玄烨的康熙这个年号不错。实际上这些年号确实也十分有来历。同时这些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号!


珞珈山的猫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说起年号,脑袋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唐太宗的“贞观”,因为这个暑假全家去了一趟西安,亲身体会了一下长安的魅力,才深刻体会到“贞观之治”的伟大。

言归正传,“贞观”这一年号想要表达的就是堂堂正正的治理国家,反映了李世民治国理政的核心观点。

而李世民为政,确实也没有背离这个观点(虽说晚年有点昏聩,也情有可原),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年号的原因。

那么历史上还有哪些有趣的年号呢,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

一、年号制度的建立。

什么是年号呢?年号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过去用于纪年的年号,往往也是重大历史变革的标志。

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之后,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共有八百多个。

经研究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号都与《周易》有关,或直接源于《周易》的经传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来。

按历史惯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统治期间遇到祥瑞灾异、政局变化等都要改元,即启用新的年号。因事关重大,新的年号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们先拟出几个名号,再由皇帝钦定。

如北宋熙宁末年,因王安石罢相,宋神宗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出马主持变法。于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拟名号。

近臣草拟了三个名号呈上去,分别叫“平成”、“美成”、“丰亨”,结果宋神宗均不满意,最终把新年号定为“元丰”。

二、历朝历代有趣的年号。

1、汉武帝提出中国第一个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年号,总共使用了六年。《史记·孝武本纪》载:

“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这就是建元年号的由来,建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自然意义重大,这是首开先河的大事。

2、“明章之治”。

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和现在有得比,,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

3、“开皇之治”。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并以身作则,,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大官反而提心吊胆,,过得很不踏实.。

4、唐太宗“贞观”年号意为以正道治理国家。

唐太宗从《周易》中取年号时十分注重其内涵,他在位期间只用了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贞观”。

“贞观”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下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这里的“贞”,其含义是“正”,天地之道,贞正守一,无私覆无私载,才能成其大观。

5、“洪武”。

洪武是年号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军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绩。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在纪年上以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次年朱元璋称帝,“洪武”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有明一朝在年号的制定程序上,通常是由翰林儒臣预先拟定几个备选方案,而后呈奏新君从中选择其一作为正式的年号。

唯独“洪武”是个例外,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

国初兵事正盛,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洪武便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从字面看亦不失淮右豪杰之气。

总结

综上所述,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将近2400多年的封建历史,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都想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

从宋神宗的希望变法的成功,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反映了封建帝王们的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愿望。

当然了,相比其他的年号,我认为唐太宗“贞观”年号取得最好,毕竟大唐盛世最令人神往。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自秦始皇到溥仪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个登位的皇帝都把首先建立皇帝年号作为重大国事来抓,以此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而其中历史上最有名的10个皇帝年号分别是:建元、狩、甘露、建武、建安、贞观、洪武、永乐、康熙、乾隆。

在这10个最有名皇帝年号中,曾经为此起过年号的几位皇帝都在在位期间,都为了安邦治国而分别采取了各种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稭社会,繁荣文化,修生养息的一系列有益政策和措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建立了不朽功勋,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这10个有名年号中,我对唐太宗起的“贞观”年号评价最高。因为一是“贞观”这两字起名很有讲究,即,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正”。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们只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大自然谐调发展就能成功;二是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所以史学家们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