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公元1631年9月17日,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的清晨的薄雾中,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的决定性战役——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正式开始。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帝国军队的指挥官,是久经沙场的不败老将提利伯爵,当时他手下的天主教联军有三万两千到四万人左右,基本由典型的德意志雇佣军构成。他们采用的战术是已经十分成熟的西班牙方阵。在帝国军队战线中央是蒂利伯爵元帅亲自指挥的十七个步兵大方阵,左翼由巴本海姆率领着德意志雇佣兵中最为精锐的五千火枪黑骑士。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而瑞典的一方,分别是古斯塔夫大帝的两万六千人和阿尼姆的一万九千萨克森联军。其中瑞典军队由一万九千步兵和七千骑兵组成,采用的战术是古斯塔夫二世独创的古斯塔夫方阵。另一方的萨克森联军则采用的是荷兰的莫里斯方阵。可以说布莱登菲尔会战不仅仅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命运之战,也是近代新老方阵之间的角逐。

关于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改革,在这里必须要多说两句。就和荷兰的莫里斯亲王一样,年轻气盛的古斯塔夫二世并不满足于方阵现有的威力,一心想让方阵战术变得更强。在学习了莫里斯方阵的编排了之后,古斯塔夫意识到如果想要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方阵战术的威力,不能是仅仅增加方阵中火枪手的数量,火力网的密度和覆盖面积才是火枪战术中的精华所在。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因此在莫里斯方阵的基础上,古斯塔夫二世着手改革了方阵战术的编排方法和战斗理念,他将长矛兵部署为正面36人、纵深6排的长方形阵形,在长矛兵阵形的两侧各配置96名火绳枪兵,也是纵深为6行。这种浅纵深的部署反映了他想提高火力射速的愿望。由于采用了纸克弹药筒,事先量好火药,这样,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射速便成为可能。后来,他又以重量更轻、使用更方便的滑膛枪取代了火绳枪,并给七兵配发军服。此后,他组建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支部队军事素质较强,纪律严明,凝聚力强,有较强的机动力,这些是西方军队白罗马时代以来所不曾有过的。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为提高部队火力威力,古斯塔夫在滑膛枪兵中采用了并排齐射技术,以缩小士兵之间的问隙,并采用若干排交替射击以保持连续火力。当所有的士兵装填完毕后,他将以往的6行纵深阵形减少为3行,后面的士兵填补在前面士兵的问隙处。由于在火绳枪时代,火枪手的手中都要拿着一根点着的火绳,在装填火药时,要避免另一名士兵手中的火绳靠近自己。因此士兵在保持战斗队形时必须保持一肘以上的间隙。如此一来即使是原先安排最紧密的队形,士兵之间也有足够的间隙空问保证后面的士兵可以前来填补空隙。现在由于使用了燧发枪,士兵可以肩并肩挨着,原先的6行纵深变为了3行,第一行士兵跪着射击,第二行士兵弯下腰射击,第三行士兵站着射击。如此一来所有士兵便可以同时进行齐射了。按照古斯塔夫的战术思想,士兵的一次齐射就可以为经严格训练的长矛兵实施冲击作好充分的准备。用一位英国专家的话说,这样的一次齐射,不仅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而且“还可以对敌人造成3倍于以往单排射击所带来的恐惧和震惊效果,可极大地挫伤敌人的勇气。道理很简单,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声持续时问长的惊雷所带来的震憾和可怕效果,会比10个间断的雷声的震憾和恐吓效果之和还要大。”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除了方阵的编排,古斯塔夫还改良了配套的方阵火炮,并率先将炮兵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兵种军团。由于重视炮兵的突袭作用,古斯塔夫一改先前火炮极为笨重的特点,采用黄铜作炮管、铸铁包饶黄铜炮尾、炮身由胶泥和绳索层层包饶方式制出的“皮革炮”,其重量只有九十磅,用两个人便可以轻松的操作,机动性极强。可以说由于古斯塔夫的改革,火炮逐渐从战场的辅助角色变成了一个主角。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回到战场,在阵型的编排上,帝国统帅提利伯爵将十七个方阵前后交错,于一字摆开。两翼由重骑兵掩护。古斯塔夫则是4个步兵团采用两线配置的线式战术战法,在蒂利军当面布阵。将装备火绳枪的6个步兵旅和两个骑兵团配置在战阵的中央,分成6个横列;将装备火绳枪的7个骑兵团,配置在战阵的右翼;将萨克森军的骑兵团配置在战阵的左翼;将炮兵及发射9磅炮弹的火炮阵地配置在战阵的前沿;将发射4磅炮弹的火炮则配置在第一线的步兵与骑兵中间;剩下的3个步兵团在第二线担任预备队。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随着第一声炮响,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战,由于双方都严阵以待,所以没有人会傻到想贸然出击。帝国军队和瑞典军队互相炮击对方的阵地,试图在气势上多获得一丝优势。不过帝国军队的火炮只有区区26门,远少于古斯塔夫的100门火炮。而且帝国的旧式火炮过于沉重,一旦就位便不能移动,反之瑞典军的火炮却可以在预选阵地内来回移动,以其极高的机动性一直保持火力优势。

终于,提利伯爵率先撑不住了,他下令德意志的西班牙方阵尅是交替前进,试图正面击溃瑞军。但是瑞军先进的9磅炮一次又一次的用榴霰弹撕开了西班牙方阵,对此帝国军队唯有默默忍受着继续前进。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帝国军队左翼的巴本海姆安耐不住了,他在没有接到统帅命令的情况下,一马当先,擅自率领自己的胸甲骑兵向瑞军左翼的巴纳尔部发起冲锋。然而古斯塔夫已经事先调集了众多的4磅炮和大批的火绳枪手在此摆开阵势。凭借着密集的火力,巴本海姆的每一次冲锋都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不得已被巴纳尔驱逐出了战场。

随后,趁着火炮的浓烟遮蔽了新教联军的阵线。古斯塔夫趁机带着他的部队向北转移,试图迂回到帝国军后面。而直到负责外围侦查的克罗地亚轻骑兵来报告时,提利伯爵都没有察觉到这一情况。情急之下,提利伯爵决定将计就计,采用经典的“右翼斜线战术进攻”,试图在古斯塔夫赶到之前击溃瑞军的阵线。

与此同时,帝国军左翼的帕本海姆伯爵,率领着剩下的5000装备精良的帝国骑兵,扑向了瑞典右翼骑兵,虽然中途瑞典骑兵采用了突然肉搏奇袭的战术将帝国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丰富的经验,帝国骑兵很快便稳住阵脚并发起了反攻。

就在这时,帝国右翼的骑兵却凭借着半回旋战术击溃了萨克森大军,使得瑞军的右翼暴露无遗。提利伯爵大喜过望,马上率军直奔瑞军左翼,但由于帝国没有实现预留预备队,故而只能从中央战线抽调部队赶赴瑞军右翼。而为了防止被己方的火炮击中,帝国军队只能绕远迂回包抄,这就为已经濒临战败的瑞军提供了一线生机。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古斯塔夫在接到了情报之后,马上命令霍恩元帅把左翼兵力向侧面旋转呈直角,面对突破的帝国军,形成一道新的防线掩护中央,并将左翼的4磅炮兵和预备炮兵分成小队,火速增援右翼,同时他本人亲率部分中央二线兵力2个步兵团驰援左翼。凭借着极高的军事素质,瑞军仅在十五分钟内便完成了军队的调配。

于是当帝国军队终于赶到瑞军右翼时,迎接帝国军队的却是古斯塔夫的线式排枪齐射和密集的榴霰弹齐射。于是在一波火力带走后,帝国进攻右翼的军队迅速溃散。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这时的帝国军精锐骑兵,还在帕本海姆的指挥下,同瑞典人周旋。虽然他们在近身战中压制了装备简陋的瑞典骑兵,却也在追击中遭到迎头痛击。由于瑞军在军改后并不将骑兵独立编军,而是和火枪手进行混编,因此在骑兵后撤时,火枪手队也可以提供持续的火力掩护,等待二线骑兵替补上来发起新的攻击。在这种战术的轮番打击下,帕本海姆最终也只能带领残兵慌忙逃离战场。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就这样,古斯塔夫二世凭借着先进的战术和精良的训练迅速再次扭转战局,击溃帕本海姆后,古斯塔夫亲自率领麾下的骑兵队,夹击提利步兵的左翼。而另一支右翼骑兵部队,则迂回攻击了依然留在原先位置上的帝国军炮兵阵地。在那里的帝国守军原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在疏于防范中被迅速驱逐。瑞典人在夺取了他们的大炮后,马上调转方向,射击山下帝国军的步兵方阵。

改变世界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古斯塔夫方阵的成名之战

在看到炮兵阵地被夺取后,这位提利伯爵意识到大势已去,下令全军撤退。虽然不甘心失败,但也是无力回天。在他与自己的骑兵亲卫队离开时,十几个营的帝国步兵营,依然在瑞典人的交叉火力中,损失惨重。最后利用后者的精疲力尽,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噩运。最后仅剩下600人。

由此开始,辉煌了一百余年的西班牙方阵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了给了火力更密集、更重视火炮威力的古斯塔夫方阵。这不仅仅是是一个战术取代了另一个战术这么简单,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线列战术的时代。方阵的时代已经走向了尾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